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若遽尔重剂清里,则内攻必可生变,医者不可不慎。后续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养营等法,其病获痊。

(十六)喉痈

例一沈xx,女,30岁。门诊号:31582,初诊日期:1962年9月14日。咽痛一周,咽饮艰难,痛引左耳窍,左颔下亦有核肿,身热头痛,痰多,曾注射青霉素无效。左侧咽部红肿散漫,触之坚硬。脉左细数右滑数,苔粘腻。辨证:胃火上升,痰热内蕴。治法:泄热消肿,防其酿脓。方药:生赤芍9克粉丹皮9克炙僵蚕9克牛蒡子9克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嫩射干3克山豆根9克挂金灯9克杭菊花9克银花9克肥知母9克淡黄芩6克。外用珠黄青吹口散,并用明达氏漱口液漱口,嘱服药2剂。9月16日仍觉咽痛,吞咽不利,检视右咽关红肿突出,触之未软,上方续服2剂。9月18日喉痈酿脓已熟,左咽失红肿高突,光亮,顶软,予以刺破,流出脓液甚多,原方去牛蒡子,再服3剂。9月21日,咽痛好转,咽部红肿消退,左颔下核肿已无压痛,惟左耳尚有牵引之痛。前方去射干,僵蚕,嘱服4剂。前后病程共二周。

(张赞臣主治,陈之才整理:喉痈的辨证施治,《中医杂志》9:10,1964)

例二沈××,女,21岁,门诊号:32960,初诊日期:1962年10月12日。以往有咽痛史,遇劳辄发,10月4日起觉咽痛,伴有发热,继则咽喉肿胀,疼痛更甚,治疗不效。体温39℃,右咽关后红肿高突,不能咽饮,诊为扁桃体周围脓肿,用注射器抽得脓液:毫升。暂给西药服用与漱口。翌日来诊,体温38.1℃,头痛乏力,无恶寒,右颔下肿胀掀红,右乳蛾后面红肿高突,及于悬雍垂,表面有白腐,不光滑,以压舌板触之尚有坚硬之感,大便虽每日一次,但于结。脉数,苔腻带糙。辨证:痰热内蕴。治法:消肿清热解毒。方药:生赤芍6克炙僵蚕9克牛蒡子9克象贝母9克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山豆根9克挂金灯9克金银花9克连翘壳9克芙蓉花4.5克外吹喉科牛黄散,右颔下外敷芙蓉坎膏。服药四剂后热退而肿不消,每日抽脓,脓出不多,每次仅7毫升左右。10月16日,因局部高肿,而顶端无软,大便仍燥结,故在原方中加用丹皮4.5克、玄明粉9克(冲)。10月17日,大便解二次,肿痛见减,又抽得脓液少许,内服方仅玄明粉减为4.5克,再服2剂。11月18日至19日,咽头肿势渐退,吞咽稍利,颔下之肿块亦消,惟右耳尚有轻微胀感,情况续有好转。进清热消肿利咽之剂,右喉痈肿胀散漫不收,虽有化脓之象,但根坚不软,脉象细数,苔腻带糙,此内热不清,痰瘀凝结不化所致,再与苦降消肿而化痰热。细川连1.5克生赤芍9克粉丹皮9克牛蒡子9克挂金灯9克山豆根9克白桔梗3克生甘草2.4克金钥匙3克金银花9克连翘壳9克生姜9克生姜皮9克去外敷药。10月20日:红肿续退,脓已无。10月21日开始吃粥,续服上方5剂。至10月26日病愈出院,共住院15日,前后病程二十二日,与代茶方带回调理:山豆根4.5克白桔梗2.4克生甘草1.5克京元参4.5克金钥匙2.4克煎汤代茶连服七日。

(张赞臣主治,陈之才整理:喉痈的辨证施治《中医杂志》9:11,1964)

【怦按】喉痈系指发于喉间及其附近痈疡的总称。相当于咽部脓肿等病。例一证属胃火上升,痰热内蕴,急以泄热消肿,“以消为贵”,但如消之不应,则当促其早日成脓,刺破溃脓,毒随脓泄而愈。例二始用清热解毒消肿之剂,配合穿刺抽脓,但仍根坚不软,系因内热不清,痰瘀凝结不化之故,续用苦降消肿、清化痰热之法而愈,并与代茶饮方清解余热,以防复燃。张氏案方贴切,药用颇具特色。

(十六)白喉

例一刘××,男,21岁。高热烦渴,目赤声哑,口臭气促,咽喉红肿,白膜满布,妨于咽饮,小溲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洪数。辨证:燥热伤阴,复感疫毒之气,肺胃同病,发为白喉。治法:清热养阴,凉血解毒。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味。元参9克生地9克麦门冬9克川贝母6克丹皮6克甘草3克炒白芍6克薄荷1.5克生石膏30克元明粉9克知母9克另用锡类散外吹患处。水煎一日夜服完,热减神清,白膜未再发展,大便畅行,转方去元明粉,再进2剂,病势大减。再诊去知母,加金银花12克,又服3剂,白膜消失,续以养正汤4剂,调理而安。玉竹参15克制首乌12克当归9克熟地12克生地9克淮山药12克茯苓6克女贞子9克麦门冬6克白芍6克天花粉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隔日1剂。

(赖良蒲《蒲园医案》)

例二孙某,20岁。得白喉症,屡经医治,不外《白喉忌表抉微》诸方加减,病日增重。医者诿谓不治,始延愚为诊视。喉关纯白,粘涎甚多,须臾满口,即须吐出。脉细弱而数,舌胖嫩淡红,知系脾肾两虚,肾虚气化不摄,则阴火上逆,痰水上泛,而脾土虚损,又不能制之,故其咽喉肿疼粘涎若是之多也。投以六味地黄汤,滋补脾肾以清虚火,又加于术,少加苏子,制痰水上泛。方药:大熟地18克淮山药12克(生打),山萸肉6克云茯苓9克粉丹皮4.5克福泽泻4.5克生于术4.5克苏子2.4克连服10剂而愈。(《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张锡纯医案)

【评按】白喉系指能相互传染的“疫喉”。《重楼玉钥》云:“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一经误治,遂至不救。”本病系因瘟邪疫毒侵袭,且与天时燥气流行,内则肺肾阴虚,肠胃积热所致。例一肺阴大伤,胃热甚炽,急投大剂养阴清肺汤,生津润肺,佐以清热通便,则肺胃蕴热得以下行,再加解毒以清余氛,最后培元固本而收功。另外,白喉由燥热而致者较多,而因表邪诱发者亦颇常见。例二屡经医治,已见脾肾两虚,阴火上逆之象,法用滋补脾肾,清虚火、制痰水而治愈。盖实火易清而阴火难平,虚实不辨则举棋便错。

(十八)梅核气

例一杨某,男,65岁,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8日。十年来,自觉咽中梗阻,胸闷,经四个月的治疗已缓解。1963年曾复发一次,近日来又觉咽间气堵,胸闷不畅。六脉沉滑,舌正苔黄腻。检查无肿瘤。辨证:痰湿阻滞,胸中气机不利,此谓梅核气。治法:开胸降逆,理气豁痰。方药:苏梗3克厚朴3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6克大腹皮3克白芥子(炒)3克薤白6克炒莱菔子3克降香1.5克竹茹3克白通草3克路路通3克10剂。11月8日

(二诊):服上药,自觉咽间堵塞减轻,但偶而稍阻,食纳无味,晨起痰多色灰,失眠,夜间尿频量多,大便正常,有低热。脉转微滑,舌正苔秽腻。湿痰见消,仍宜降气、和胃、化痰为治。原方去薤白、陈皮,加黄连1.5克、香橼皮3克,白芥子加1.5克。10剂11月22日

(三诊):服药后,咽间梗阻消失,低热已退,食纳、睡眠、二便均正常。不再服药,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调理为宜。(《蒲辅周医疗经验》)

例二储××,女,52岁。自觉咽中有异物感已三年,时轻时重,去年来症状加重,咽中介介如梗状,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伴有胸闷吊痛,口腻目酸等症。平时多郁善怒,情怀不畅,肝气不舒,气滞痰凝,郁而化火,上阻于咽嗌之间,遂成此症。病属梅核气,须开展胸襟,再以理气化痰清火之药调之。昆布10克海藻10克海浮石10克旋复花6克(包)夏枯草10克瓜萎皮10克川郁金6克青陈皮各5克黛蛤散(包)12克桔梗1.5克丹皮6克5剂。二诊:胸闷及吊痛好转,咽中梗阻依然,且有悲伤欲哭,呵欠连连及大便干燥等脏躁证,再参甘缓润燥之品,原方去昆布、海藻,加炙甘草3克、小麦15克、大枣3枚,5剂。三诊:症状续有好转,但颈部尚觉吊痛,心中有火辣之感。以初诊原方加钩藤10克(后下),5剂。四诊:咽中梗阻,悲伤欲哭等症均有好转,但胸部尚感吊痛,舌苔黄腻。昆布10克海藻10克海浮石12克旋复花(包)6克夏枯草10克桔梗1.5克青陈皮各5克川郁金6克黛蛤散12克(包)丹皮6克制半夏5克5剂。五诊:诸恙皆减,舌苔黄腻渐化,但颈部尚感吊痛,引及耳中,原方加钩藤10克(后下)五月后随访病已痊愈,未再复发。《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评按】梅核气系因情志郁结,肝气夹痰所致病证。自觉咽中有如梅核异物阻塞,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例一为气郁而致痰湿阻滞,以《金匮》半夏厚朴汤加减而治愈。例二不但气郁痰凝,而肝火亦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