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扎,另给药散3包,每包重9克,命其回家时用热黄酒调服,每隔3小时一包。次日由人抬来复诊,揭示伤口肿硬较昨日初诊时减退约1/3,据称服药3包后,痉挛次数大减;洗净患部后,仍以玉真散撒布伤处包扎,仍给玉真散3包带回服用。至第三天来诊时伤部僵硬已完全软化平复,惟伤口尚未愈合,当即易以生肌收口药散,吞咽已恢复如常,痉挛次数大为减少,发作间隔延长,发作症势已转轻缓,内服玉真散如前,惟每包减量为6克,如此延续服用,计十二天而完全恢复正常。附方:玉真散:白附子320克生南星(姜汁炒)明天麻羌活防风白芷各30克蝉衣90克共研细未,贮瓶备用,不可泄气。
(张觉人:玉真散对破伤风的疔效,《中医杂志》8:421,1956)
【评按】玉真散(《外科正宗》方)为治疗破伤风常用方,功能祛风镇痉。张氏运用此方内服并配合外治,甚见功效。已故余无言氏在其《金匮要略新义》中介绍,用蝉衣(去净头足)为极细末,另以黄酒半斤,将蝉衣末15~30克放入酒内,文火多煮数沸,一次顿服。一般患者于服药后,周身淅淅汗出,其汗胶粘,其气腥臭,微汗颇久,一汗之后,邪去而病乃可愈。此方原见明·龚信《古今医鉴》,方名脱凡散,治破伤风良效。如患者有便结内热,再以承气汤下之。
(二十六)静脉炎马x、女,28岁。初诊日期:1974年9月29日。患慢性痢疾了年余,住××医院治疗,曾静脉输液,出院已数天。近三天来左侧腕部疼痛,活动受限,左上肢起一条索,肿痛,睡眠不佳。检查:左前臂直至上臂,有一明显条索,长28.5厘米,质硬,触痛拒按,沿条索皮肤潮红,左前臂微肿,左腕及左时屈伸略受限。苔白,脉弦略数。辨证:湿热凝结,血瘀阻络(西医诊断:左上肢浅静脉炎)。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方药:银花24克公英24克连翘18克茵陈30克条芩9克猪苓9克元参18克泽泻9克炒山甲15克赤芍9克归尾12克车前子9克红花9克元胡9克川楝子18克升麻9克甘草3克10月6日
(复诊):药后肿消,痛轻,夜寐安,皮肤潮红已退,但局部条索同前。前方去黄芩,甘草,加地龙15克,泽兰叶12克继服。10月17日
(三诊):疼痛已止,条索变软,无触痛,缩短至20厘米。方药如下:三棱9克赤芍9克莪术9克半夏9克元参18克炒山甲15克连翘15克生芪15克鸡血藤18克云苓12克红花9克炒僵蚕9克桃仁9克归尾9克酒军3克升麻9克10月31日
(四诊):条索基本消失,按之已不明显。改服活血主力丸,每早服5丸,八珍丸,每晚服2丸,以巩固疗效。(《房芝萱外科经验》)
【评按】此案诊为左上肢浅静脉炎,局部条索状,皮肤潮红,左前臂微肿。中医辨证属湿热凝结,血瘀阻络。由于湿热证现于外,单用活血化瘀则病本难除,故治以双管齐下,清热利湿、活血散结并举。从方药分析,首诊时清热利湿居主导地位,其中银、翘、公英、茵陈等用量较大。俟痛止,肿消、潮红退,改用活血、调补气血法以竟全功。案中在掌握祛邪扶正的分寸和步骤方面,较为得体。
(二十七)手术后合并症
例一周××,男,74岁。病历号:2837。患者于1961年8月21日下午5时许,突感恶寒发热,随即伴有阵发性腹痛,局限于右上腹部,恶心呕吐,吐出物为食物残渣,鲜黄色稀软便一次,于次日下午皮肤出现明显黄疸,意识稍有朦胧,体温39.3℃,淋巴11%。大小便检查无异常。西医诊断为急性胆囊炎,于24日下午四时半在局麻下作胆囊造瘘术。术后至次晚八时,尿总量不到5毫升,患者处于半昏迷状态,呼吸深而速,脉搏70~80次/分。血压95~75/50毫米汞柱,巩膜发黄,心肺无特殊异常,腹略胀满,肠鸣正常,膀眈区呈鼓音,血液检查:白细胞20,900/立方毫米,中性89%,嗜酸性1%,淋巴10%,红细胞311万/立方毫米,血色素9.5克,血钠279.2毫克%,非蛋白氮112毫克%,二氧化碳结合力24.6容积%。白手术后即开始输液、输血,以纠正酸中毒及调整电解质平衡,但仍无排尿;又曾经二侧肾囊奴佛卡因封闭及针灸等治疗,均未见效果。自膀胱导尿,亦未排出尿液。乃于8月25日晚请中医会诊。会诊记录:患者神智时或昏沉,喃喃自语,周身及两目如橘黄色,口有秽味,身有微热,四肢发凉,全身浮肿,时出冷汗,小便已二日未解,大便不通,面色稍赤,口干舌燥,脉滑无力,舌苔白腻而垢、中心黄黑。辨证:肝胆湿热未清,因年迈体虚,以致湿热弥漫三焦,入窜心包,有正不抗邪之势。治法:养阴补血,滋肾通关。方药:西洋参麦冬当归各9克白芍30克大生地、天花粉各15克钗石斛、川贝、益元散(包)各12克炒知母、黄柏、枯芩、车前子(包)、全栝蒌、丹皮各9克茵陈、银花、赤苓各15克紫肉桂0.9克为引,煎服2剂。于当晚10时眼药后,至次日晨5时许,尿量达500毫升;至上午10时许,尿量达900毫升。尿常规:比重1.015,反应酸性,蛋白(+),糖(一),镜检:上皮细胞少许,白细胞1~2/高倍,红细胞0~1/高倍。至8月27日晨尿量多达3600毫升/日,病人神智清醒,诉有饥饿感,要求进流质饮食,血液检查:非蛋白氮67毫克%,二氧化碳结合力32.3容积%,血钠290.8毫克%,病情有明显好转。8月27日下午复诊:发热已退,黄疸渐消,精神亦有好转;尿量正常,尿常规检查已无异常,脉滑数,舌苔稍黄。拟再进清热利湿,调补气血之品。在原方上去肉桂、黄柏、丹皮、车前、枯芩、益元散、栝蒌,加北沙参18克、地骨皮9克、蒲公英15克,再服二剂后,一般情况好转,尿量正常,血压120~130/70~80毫米汞柱,各项血液检查结果亦已接近正常。
(关幼波治验,危北海整理:医案选录——手术后无尿症一例,《中医杂志》7:27,1962)
例二李××,已婚,女,50岁。因上腹部疼痛4天,于1958年6月21日,急诊入北京××医院。患者十余年来,常有上腹疼痛,泛酸,服苏打后而缓解,疼痛多与饮食有关,近四日上腹部疼痛复作,以两肋缘为甚,入院前一日,疼痛加重,持续不解,大便两日未行,小便如常。既往史从略。一389一检查:急性病容,痛苦表情,皮肤无黄疸。头部器官阴性,颈软,心肺(一),腹壁普遍板硬,井有压痛,肝脾不易触及,膝反射存在。血压100/20毫米汞柱,血象正常。临床诊断为胃穿孔,合并腹膜炎。入院后施行手术,术后尿闭,呈半昏迷,肌肉抽动,非蛋白氮150毫克%,乃请中医会诊。患者神志欠清,时而躁动,手抽肉颤,尿闭,脉细肢凉,乃用真武汤加减,回阳利尿。药用西洋参、杭芍、白术、云苓、炮附片、生苡米。一剂后,能自排小便,四肢渐温,肉颤筋惕亦止。二诊时用红人参、白术、茯苓、车前子、牛膝、泽泻、苡米、玉竹,经过三诊之后,诸证好转,血压恢复正常,非蛋白氮降至37.5毫克%,后痊愈出院。(《岳美中医案集》)
例三孙××,女,52岁。因子宫颈癌,手术后发生呕吐不能食已五天,医院诊断为不全性肠梗阻,曾服中药微予通利,虽便泄数次,但呕吐仍不止,病清严重,西医施行输液及胃肠减压,未见好转。诊时患者头痛目眩,耳鸣口苦,心中疼热,呕吐涎沫,食不得入,渴不欲饮,大便先泄而后闭,肠鸣、不矢气,小便短黄,唇黯红,舌苔薄黄,脉弦。辨证:厥阴寒热夹杂,肝风扰胃,肝胃不和。治法:酸苦辛甘合剂,从乌梅丸化裁。方药:乌梅9克川连6克花椒3克西党9克当归6克黄柏9克干姜3克代储石15克橘皮4.5克竹茹4.5克水煎服。一剂呕吐即止,涎沫减少,能进饮食,心中疼热亦减,腑气得行,并下蛔虫一条。但仍口苦溺黄,脉细弦,苔黄舌质红,知其胃气渐降,而肝胃阴伤,余邪未清,再以原方去花椒、储石,加玉竹9克、丹参6克。四剂后,精神食欲好转,头晕耳鸣减轻,口苦除,但觉晚间腹部灼热,出汗后则渐舒,大便结,小便仍黄,脉细弦,舌苔根部薄黄,此乃肝胃渐和而气阴未复,最后仿炙甘草汤意调治:党参9克白芍9克丹参6克玉竹9克麦冬9克火麻仁9克炙甘草4.5克生姜6克四剂后,诸症大减,精神食欲均大有好转,呕吐从不再作。
(杨志一:医案扎记,《江西医药》9:29,1963)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