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诊):外邪已解,低热已不复作。……随访病人此后低热不再发作,逐渐恢复健康,并上班工作。
(金寿山主治,吴杰等整理:高热、低热,《新中医))227,1979)
例=郭xx,女,40岁。初诊日期:1973年6月17日。患者3年来下午低烧,常达37.7℃~37.8℃,每到夜间两腿发麻,精神萎顿不振,经检查原因未明,久治无效。脉细而稍数,左关稍弦,舌无苔略红。辨证:阴虚肝旺。治法:滋阴调肝。方药: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怀山药12克丹皮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柴胡9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紫肉桂6克6月26日复诊:低烧已下降到37C,嘱再服前方10余剂,以巩固疗效。巛岳美中医案集》)
例三龚丶X,男,58岁。初诊日期:1965年3月5日。低烧两年余,手足心热,午后热甚,体温偏高,常自汗—59——出,头晕,周身酸困,咳嗽,二便正常,脉迟,舌淡苔薄白。辨证;气液不足。治法:益气养阴。方药:浮小麦12克炙甘草6克大枣(切)5枚黄芪12克北五味(打)3克天门冬9克地骨皮6克枸杞子6克3月9日
(二诊):药后低烧巳退,汗出减少,头晕,咳嗽亦减,但晚间手足仍发热,二便正常,脉舌正常,停药观察。3月12日
(三诊):停药两天又发低烧,宗原方再服5剂。3月20日
(四诊):药后偶有低烧,近几天肠胃欠佳,有时半夜腹痛,大便偏稀,饭后微噫气,肠微鸣,脉沉细,舌正无苔,属脾气虚弱。治宜益气缓肝。方药:党参6克炒白术4石克云苓3克炙甘草1.5克陈皮2.4克木瓜3克炒小麦9克五味子(打)3克大枣(切)3枚4月2日
(五诊):低烧已去,食欲好转,原方继服5剂,诸证悉平。(《蒲辅周医疗经验》)
【按】低热是常见的证候之一,可见干多种病证。UI其难以通过检查而明确诊断,故西医往往冠以“低烧待查”。中医认为部分患者系因外感邪热失于汗解,以致余热缠扰所致。外感发热,若邪在肌表,洽之得法,可以一汗而解。洽法获效之关键在干辨证是否确切,方治是否恰当,若一见发热即用清热解毒之剂,不合病机则造成误治。
例一系外感失一60一汗所致。金氏认为:“对于失汗之热已非一般解表药所能治,必须用柴胡、葛根解肌透表,仍能使之汗解”。本
例证见鼻干而塞,口干便结,说明热象较著。外感寒邪失于汗解,化热入里,治以清热祛邪之法,表里双解,服药后得畅汗,大便已通,表里得解,郁热自退。
例二证属阴虚肝旺,以滋阴调肝为主,妙用肉桂引火归原,久虚低热得以平息。蒲氏认为引起低烧的原因很多,“外感热病治疗失当,将息失宜,或体质素虚,往往导致低烧。”其他又如中气不足、肝脾不和、阴分亏虚,以及气虚、血虚,均可以引起内伤低热。在治法上,他认为苦寒药不宜多用,过用苦寒不仅伤脾败胃,亦易化燥伤阴。内伤低热,脾胃已弱,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否则易伤中气,反使症情加重。
例三,证属气阴不足。方用甘麦大枣汤加黄芪,亦属甘温除热之法;另加生津增液之品,以益气养阴除热。实属组方严谨,遣药得当。
(四)咳嗽
例一张XX,男,40岁。初诊日期:1955年7月。患伏暑咳嗽,曾自服丸药,得汗不恶寒,唯头部出汗甚少,肢体乏力,连日大便干结,小漫不清,食物不多。宜芳香和化宣达为治。方药:鲜霍香9克黄芩9克六一散(包)9克鲜佩兰9克茯苓9克瓜萎皮18克杏仁泥9克陈皮4.5克鲜荷叶一大张(剪碎)枳壳4.5克伏暑兼挟气郁,服上方头部汗出津津,肢体顿觉轻快,惟胸际阻闷,咳嗽,便秘。再仿原方增味。一61一杏仁泥9克黄芩9克川连2.1克法夏6克川厚朴4.5克黄郁金4.5克川贝9克茯苓9克六一散9克(布包)枳壳4.5克瓜萎皮18克生枇把叶6克(布包)服上苦降辛通方,胸闷立开,咳嗽平复,大便通顺,病已向愈。
(张菊人:《菊人医话)})
例二杨X,男,29岁,五月。阴虚火升,火刑金灼,咳而咽燥,两胁震痛,午后有虚潮之热,脉象弦数,舌红而干,久延有失血之虑。清炙桑白皮6克地骨皮9克黛蛤散12克(包)煅赭石12克天花粉6克川郁金4.5克橘红络各4.5克粉丹皮4.5克蜜炙白薇9克川贝9克冬瓜仁12克二诊:潮热已减,咳嗽胸痛见瘥,脉不数。白杏仁9克
(柞)地骨皮9克蜜炙枇把叶12克炙白薇9克清炙桑白皮6克代赭石15克蛤壳12克(杵)炙紫苑6克川贝6克炒橘红4.5克川郁金4.5克泡射干2.4克三诊:火不灼金,金润始复,热退咳减,胁痛巳止,脉弦舌红,再拟清润养肺。南沙参9克麦冬9克甜杏广9克(杵)代赭石12克蛤壳15克(杵)炙紫苑6克川郁金4.5克炒橘红4.5克冬瓜仁12克蜜炙冬花9克川贝6克杜仲12克(《叶熙春医案》)
例三陆XX,男,55岁。一年来舌苔灰黑,口干不欲多饮,咳嗽痰多,有时为一62一黄稠痰,少寐,大便多溏,脉象轻取弦数,重取沉细无力。观以前所服之方,多属清化痰火,疗效平平。此症肺热多痰是标,舌苔多津液,舌质不绛,口干而不欲多饮,脉象重取沉细无力,知非实热,脾肾阳虚,是病之本。其舌苔之灰黑色,应属水极火化,治当温脾肾之阳,稍用清上之品以反佐之。方药:肉桂粉3克
(吞服)制附片3克炮姜3克炒潞党6克炒白木9克炙黄芪12克炙远志4石克炒熟地6克炒山药12克米炒南沙参9克夏枯草3克炒子芩二.5克熟枣仁18克煅龙齿15克法半夏6克炒称米30克
(煎汤代水煎药)服药5剂,灰黑之苔大减,再服十剂,灰黑之苔基本消失,其余诸证亦随之好转,后以温养脾肾,培土生金法善其后。
(邹云翔经验,黄新吾整理:反佐疗法在临床上的运用,《新医药杂志》6:丨,1978)
例四夏xx,女,35岁。初诊日期:1964年4月18日。患咳喘巳一年许,屡洽未效。咳嗽气喘,痰白,时吐清水。经常大便溏泄,进生冷油腻时,则每日须溏泄4~5次。恶寒畏冷,肢末欠温。月经周期正常,但量多色较淡。面部微浮。舌苔白滑,脉象沉小。辨证;脾肾阳虚。治法:温中蠲饮,摄肾纳气。方药:茯苓、菟丝子各9克附子、法夏、苏子各6克陈皮、一63一五味各4石克葫芦巴12克炙甘草3克5月6日:前方连进3剂,咳嗽显著减轻,大便正常。嗣因多食青菜,致咳喘搪泄复发,脉象舌苔如前。仍宜益火生土,从本立法,桂附理中汤加味主之。潞党参、炒自术、附子、葫芦巴各9克干姜、炙甘草、破故纸各6克五味子4.5克肉桂1.2克(另研冲)上药连服4剂,咳嗽泄泻基本消失,继以桂附八味丸收功。至八月中旬追访,据称将近三个月来,咳喘、泄泻均未再发,身体壮实,近来虽进水果、蔬菜、生冷,均安如常人。
(俞长荣:益火生士法则的认识与实践,《中医杂志》11:28,1964)
例五张xx,男,44岁。病案号:C139556。1978年3月因咳嗽、咯痰、胸痛,进行性呼吸困难入院。患者于1977年3月突然发高热伴咳嗽、咯痰,经胸透诊为“肺部感染”。用多种抗菌素治疗2个月,发热消退,但咳嗽、咯痰未见明显好转。咯痰略呈白色泡沫状,每日十余口,胸胁经常痛,胸闷、气短,气喘,食纳减少,体重减轻。入院后经检查,包括痰病理检查(有大量粉染蛋白样物,PAS染色强阳性)与开胸活检,证实为肺泡蛋白沉着症。5月6日开始采用肝素、糜蛋白酶溶于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服活血化瘀中药6剂,未见明显好转。现症:咳嗽,痰白粘不易咯出,两胁隐痛,胸中满闷,气短不足以息,上楼或活动稍多则气短、乏力纳差,颜面晦暗不华,唇甲青紫,二便正常,脉沉细弦滑,舌体胖,有齿痕,舌下静脉怒张。辨证:本为胸中大气下陷,标为瘀血阻络,痰浊不化。治法;升陷汤加味。一64一方药:生黄芪25克知母10克柴胡10克升麻3克桔梗10克当归10克川穹10克丹参15克旋复花(布包)10克海浮石(布包)10克葶苈子10克生意仁25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中药期间仍继续应用超声雾化吸入。服上方6剂,证情明显好转,饮食增加,气短减轻,痰量同前,乃于方中加杏仁12克,续服30剂后,饮食由每日9两增加至1石斤,行路上楼亦不觉气短,并从7月14日开始慢跑锻炼,证情平稳。1978年7月27日带方出院。方药:生黄芪25克党参15克知母10克桔梗10克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