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0-伤寒六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悸,如哕者,宜苏木汤。妊妇伤热,默默欲眠,不欲食,胁下痛,呕逆痰气,及产后病伤风,热入 
胞宫,寒热如疟,并经水适来适断,病后劳复,饮热不解,以黄龙汤。妊妇头目眩疼,壮热心躁, 
以旋覆花汤。妊妇发斑,以栀子大青汤。 

伤寒证脉药截江网卷之五
论产后伤寒与胎前有别法
属性:且产妇始生,气血俱虚,外失卫护,内无主持,最宜调养。设受风寒,岂能救治,故与胎前不 
同。且产后十数日不解,头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坚,干呕汗出,以阳旦汤。 
产后亡津液,大便多秘,或谵语烦躁,宜服神功丸。产妇头疼身热,兼腹内拘急疼痛,以桂心 
牡蛎汤。产妇伤风,发热,面赤而喘,头痛,以竹叶防风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伤寒三阴三阳脉证论
属性:伤寒汗、下、温之法,最不可轻据脉以验证,问证而对脉。太阳者,阳证之表也。阳明者,阳 
证之里也。少阳者,二阳三阴之间。太阴、少阴、厥阴,又居于里,总谓之阴证也。发于外,则太 
阳为之首。发于内,则少阴为之先。太阳恶寒而少阴亦恶寒,但太阳之脉多浮,少阴之脉沉细,与 
其他证状亦自异也。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或自汗,或无汗,是为表证,可汗。不恶寒反恶热,口 
燥咽干,壮热腹满,小便如常而大便秘结,是为里证,可下。厥冷囊卷,自利烦躁而无身热头疼, 
是为阴证,可温。浮、洪、紧、数,此表病之脉。沉、实、滑、数,此里病之脉。微、细、缓、弱, 
此阴病之脉。在表者,邪传于荣卫之间。在里者,邪入于胃腑之内。 
胃腑之下,少阳居焉。若传之阴,则为邪气入脏矣。荣与卫俱为表也,亦均可汗也。然有汗者,为 
伤风。风伤卫气,则以桂枝助阳而汗之轻。无汗者,为伤寒。寒伤荣气,则以麻黄汤助阳而汗之重。 
荣卫固为表也,胃腑亦可以为表也。然以腑脏而分表里,则在腑为之表,在脏为之里。胃取诸腑, 
可以表言。若合荣卫腑脏而分之,则表者荣卫之所行,里者胃腑之所主,而脏,则又深于里者矣。 
审脉问证,辩名定经。真知其为表邪,则汗之。真知其为里邪,则下之。真知其为阴证,则温之。 
表有邪,则为阳虚。阴经受邪,则为脏病,而温里之药热。如此而汗,如彼而下,又如彼而温,桂 
枝、承气投之不差,姜附、理中发而必中。大抵治伤寒有法,投剂少差,死生立见。古人处方立论, 
曰可汗,曰可下,曰可温,曰和解,曰少与,曰急下,与夫先温其里,乃发其表;先解其表,乃攻 
其里,谓知奇者,若网在纲,有条不紊。论至于此,则知古人之立论甚严,而汗、下、温之法,亦 
不可轻也,信矣。经曰∶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无表证,脉虽浮,亦有可下者。少阴病二三日, 
无里证,亦有可汗者。阴证四逆,法当用温,而四逆散性寒,岂可用哉!曰医在九 
流之中,非圆机之士,不足为语也。脉虽浮而亦可下者,无表证,谓六七日不大便。借使大便不难, 
其敢轻下之乎?少阴病亦有发汗者,少阴本无热,反发热而表犹未解,故用温药微取其汗也。借使 
身不发热,其敢轻汗之乎?四逆汤用姜、附,四逆散用枳、柴,一寒一热,病主四逆,固不侔矣。 
然传经之邪,与阴经受邪,初病便厥者不同。四逆散用药寒,主先阳后阴也。四逆汤用药热,主阳 
不足而阴有余也。若张氏之论日数,多则曰日数虽多,但有表证而脉浮者,犹可发汗;日数虽少, 
若有里证而脉沉实者,即须下之。此日数之不可拘也。至如阳极发厥,阴极发躁,阴证似阳,阳证 
似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深思而熟虑也哉!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阴阳虚实用药寒温辩
属性:《伤寒》一书,所谓阴阳虚盛,则精微之义,不无辩析于其间。四十八难曰∶病之虚实,出者 
为虚,入者为实。盖表之真阳既虚,故阴邪以盛,出而乘阳,是以脉浮于外,其病在表,法当汗之。 
当其阴邪出表,脉浮于外之时,不可自惑以为阳 
脉盛也。里之真阴既虚,故阳邪以盛,入而乘阴,是以脉入于内,其病在里,法当下之。当其阳邪 
入里,脉实于内之时,不可自惑以为阴脉盛也。是说非古人之立言也,盖使人知如此之为阴盛,则 
抑阴而助阳;如彼之为阳盛,则抑阳而助阴。阴盛,则邪出于外者,发表之药当性温,以助阳气, 
如桂枝汤之类是也。阳盛,则邪入于内者,攻里之药当性寒,以抑阳气,如承气汤之类是也。或曰∶ 
阴出而乘于外,是阳之不足也。阳病,则当有以发表而汗之,何哉?是大不然,阴邪传于外,不汗 
之,则邪何由而去?桂枝之性温,温之,乃所以助阳,阳有所助而长,则阴邪之所由以消,辛甘发 
散为阳者,此也。张氏所谓承气入胃,阴盛乃亡者,正恐阴盛出外,而误以承气下之,安得而不亡。 
或者有阳入而乘于内,是阴之不足也。阴病,则当有以温养而下之,何哉?是又不然,阳邪入于内, 
不下之,则邪从何而出?承气之性寒,寒之,乃所以抑阳,阳受其抑则微,而真阴之所由以长,酸 
苦涌泄为阴者,此也。张氏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正恐阳盛入内,而误以桂枝汗之,又 
安得而不死。观古人发表之药多温,攻里之药多寒,则知阴阳虚实之意微,非只于汗下设矣,所以 
为用药寒温设也。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六经用药格法
属性:太阳属膀胱寒水,非发汗不能愈,亦有桂枝、麻黄以助阳祛邪。此膀胱寒水之经,有标本之作。 
风寒初客,仍在表,宜用辛温之剂以发散之。若无头痛恶寒,或非冬时,皆不可用。 
阳明属胃,非通泄不能痊,必用大黄、芒硝以疏利阳热。此言表证已罢,头痛恶寒已除,则热 
归阳明之本矣,宜承气汤寒剂以泄热。若恶寒未除,则为表,寒邪尚在,不可下也。冬时亦宜用, 
不可拘忌。 
少阳属胆,无出入之道,柴胡、半夏能利能汗,消解血热,黄芩佐之。 
太阴脾土,惟恶寒湿,非干姜、白术不能燥湿也。 
少阴肾水,惟恶寒燥,非附子不能温润。 
厥阴肝木,藏血荣筋,非芍药、甘草不能滋养。此用药经常之道也。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阴阳虚盛用药寒温辩
属性:夫伤寒发表攻里之药,寒热殊途,用之一差,死生反掌。所以越人、仲景深致意于其间也。《难 
经》云∶伤寒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且寒邪之伤人也, 
有浅深焉。浅者,汗之;深者,下之。此古今不易之定法也。方其风寒初客皮毛之间,阴气乃盛, 
闭塞腠理,身中阳气已虚,不能御卫,遂有恶风恶寒之证见焉。当此之时,只宜桂枝汤辛甘温之药, 
助阳抑阴而发之。阴邪既散,表气冲和而愈。经云辛甘发散为阳者是也。不知用此而反以承气汤苦 
寒之药下之,表里俱伤,不亡何待?表邪既罢,寒作为热,阳陷入深而盛于里,则津液消耗,肠胃 
燥涩,而脏腑之真阴虚矣。阴气既虚,即谵妄狂躁,烦渴恶热之病而作也。当此之时,宜用承气汤 
苦寒之剂,扶阴抑阳而泄去热气,阳邪即退,胃中真阴来复,里气和平而愈。《内经》所谓酸苦涌 
泄为阴者是也。不知用此,乃以桂枝辛热之药助邪伐正,安有不毙者乎?所以仲景云∶桂枝下咽, 
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乃亡。良以此夫。呜呼,此论诚为伤寒汗下之枢机乎?俗医不能达此为 
妙,昧于阴阳虚盛之道,悖逆此理而不杀人也,几希。经云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岂虚语哉!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三阴三阳脉证
属性:经云∶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伤寒, 
则发热恶寒。伤风,则鼻塞恶风。然伤风有汗,伤寒无汗。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又曰 
不恶寒而作渴,皆为在经。不恶寒反恶热,自汗出,大便难。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口苦咽干,目 
眩,往来寒热而呕。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咽干,或腹痛手足 
温,自利不渴。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