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形体,饮食失节而致热者乎?内伤之说,盖原于此。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
泄越,故外热。
外伤寒毒内薄、诸阳外盛,则皮肤收。皮肤收,则腠理密,故卫气蓄聚无所留行矣。寒气
外薄,阳气内争,积火内燔,故生外热也。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
则血凝,血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温气,阳气也。阴逆内满,则阳气去于皮外也。
x举痛论x 帝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
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气皆能致病,故
问之。)岐伯对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怒则阳气逆上,肝气乘脾,故甚则呕血及飧泄。何以明之?怒则面赤,甚则色苍,经曰∶
盛怒不止,则伤志明。
喜则志气和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
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
气不行,故气收矣。
腠谓津液渗泻之所,理谓文理逢会之中。身寒则卫气沉,故皮肤文理及渗泻之处,皆秘闭
而气不流行,卫气收敛于中而不发泄也。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根据,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则喘且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劳于力役,则气奔速,而阳外发。喘息汗出,外内皆逾越常纪,故气耗损。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九气致病,于此可详矣。
卷之二内经要旨(下)
论治篇第四
属性: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治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小络,当是手少阴
心经之小络。)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
x异法方宜篇x 帝曰∶医之治病,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不同,谓针石灸 毒药导引按摩之不同。地势有高下燥湿之势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之民多食鱼,鱼发疮而热中,盐发渴而胜血,故民黑色病疮疡,
治宜砭石。砭石,以石为针,而决脓血。
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
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西方之民,水土刚强,腠理闭密,外邪不能伤,故病多内伤七情,饮水色欲而已。治宜毒
药攻其内也。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
治宜灸 ,故灸 者,亦从北方来。
北方水寒冰冽,故病脏寒,其治宜艾灸烧灼,谓之灸 。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 ,
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南方之民嗜酸,故腠理致密。又卑下之湿内郁而不得发泄,故病挛痹。用微针所以疏泻之是也。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
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中央之地湿,故生物众,四方辐辏,故民食杂不劳 然湿气在下,民多病痿厥寒热。治宜
导引,谓摇其筋骨,动其支节,按跷,谓抑皮肉捷举手足是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圣人治人,随方而各得其宜也。
x阴阳应象篇x 曰∶善治者治皮毛,止于始萌。其次治肌肤,(救其已生。)其次治筋
脉,(攻其已病。)其次治六腑,(治其已甚。)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此言治病当治其未病,则易愈。延及腑脏,则病深而难愈,故曰半死半生。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
始起者,轻微在于经腠,外邪未及深入,可剌以针而泻之。已,止也。
其盛者,可待衰而已。
邪气盛甚,而遽止之,非惟不足以祛邪,而正气亦反受其伤也,故必待其衰而治之。如
藏疟者,不可于其势之方兴而止,痢者,必俟其势,将艾,如兵法避锐盛而击惰归之意也。
因其轻而扬之。
因,从其所因也。因其邪气轻,浮于表,而用气轻薄之剂,而发扬之。如伤寒一、二日,
用葛根之类是也。
因其重而减之。
重,则沉重而下坠者,如痢后重者,减去之,即泻其实也。
因其衰而彰之。
彰,犹杨也。此指伤寒邪气已衰,欲作正汗者,因而扬于外也。朱肱氏云∶伤寒七八日,
忽然两手无脉或一手无脉,此是正汗来,用甘草、细辛之类助其汗,正谓此也。
其高者,因而越之。
越,过也。如膈上痰壅盛者,用稀涎之类吐之,使上越也。
其下者,引而竭之。
引,导引也。如湿气胜而为濡泻等证,用五苓散之类。又如积痢在下而为里急后重等证,
用承气汤、牵牛散之类,引而竭之也。
中满者,泻之于内。
中满,心下满闷,而外无胀急之形,痞病是也,斯乃湿热之为,以黄连、枳实、浓朴之类泻之,
使内消而无滓秽形之于外也。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此言热邪内郁,宜于汗解,因其腠理干燥而汗不得出者,以温水微渍形体,使之腠理
滋润,以接其汗之出也。今用热汤围浴而出汗者是也。
其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伤寒二三日,邪在表者,用麻黄之类,以发其汗也。
其 悍者,按而收之。
疾悍暴,按降收敛也。盖谓阴虚火炎上而为喘嗽等证,宜以滋阴降火之剂,如四物汤加
柏、知、五味子之类,故曰∶按而收之。
其实者,散而泻之。
散,汗解也。泻,下也。盖谓疫瘟之邪,从内而达于外者,并表里兼治,如防风通圣之属,
故曰∶散而泻之。
血实宜决之。
瘀血壅盛者,宜红花、苏木之属通之。如产后积恶经闭聚胀等证,用黑神散以决之。
气虚宜掣引之。
掣引,犹言升提也。脾胃不足,阳气下陷,而用升提之药,补中益气之类是也。又导引
家使其气行通畅亦是。
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气,神气也,味,五味也。形不足宜温养神气而调和之,精不足宜饮食药品之滋味以补之也。
有余者泻之。
邪气有余者为实,实者泻之。如汗下吐法是也。
不足者补之。
正气不足为虚,虚者补之。《本草》云∶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高者抑之。
邪气在上者抑之,如吐衄等证。而内实者,用桃仁承气汤之类下之。
下者举之。
正气下陷,举而升之,如泻泄痢疾久则下陷,宜用升麻、柴胡、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
坚者削之。
坚积于内,以三棱、莪术之类削之。
客者除之。
邪客于经者,除去之。
劳者温之。
温,温养也。劳倦内伤者,当澄心息虑,以温养之。
结者散之。
阳气结滞者,如气郁不舒,用青皮、香附、枳壳、紫苏之类散之。
留者攻之。
留,不去也。攻,攻击也。积块不移,各从所恶攻之,如 砂、水银去肉积,神曲、麦芽
去酒积,水蛭、虻虫去血积,木香、槟榔去气积,附子、硫黄去寒积。又云气血留积为毒者,不
以毒药攻击之可乎?如紫苏去鱼腥积,丁香、桂心去菜积,如贝母、南星、硝、黄草药之属,敷
贴而攻之亦是。
燥者润之。
《本草》云∶润可以去燥,如麻仁、当归之属是。
濡者燥之。
燥可以去湿,如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急者缓之。
如火气上逆而急者,生甘草之属缓之。
散者收之。
阳气精神耗散者,以五味子、酸枣仁之类收之。
逸者行之。
过乎安逸,气血凝滞而成病者,使之行动,以道其阻也。
惊者平之。
惊者,有所激而然,宜和而平之,或用平惊之药,或以平常习见之法平之,则不惊也。如《病
机赋》云∶有人闻声则惊,药治之不效。一医命患者高坐堂上,堂下以木击其物,且谕之曰∶物
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