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6-中国医籍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年矣。所历所验。愈多愈确。于是复加订定。或庶几稍通旨趣。可告无罪于同志君子乎。抑或等之诸家疏释。 
均归无当乎。爰再重刻。以就正高明。冀有攻予之短者。予乐得闻。而喜有益焉。不惮三订四订。累烦剞劂也。 
大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春王正月元旦后五日。慎斋学人舒诏驰远谨识。 
凡例曰。仲景伤寒论。洵医家之要典也。自经兵燹。卷帙散轶。其所存者。仅得之当时读者之口授。故其篇 
目失 
次。缺而不完。王叔和于尚可搜求之际。乃不深加考订。而杂以伪撰成编。阴阳舛错。颠倒无伦。其后历代相沿。 
未及精察。西昌喻嘉言始为削去伪撰。清出原文。止存三百六十条。爰着尚论篇。条晰诸法。纲举目张。厘正六 
经。井井不紊。义例之善。无出其上。故是书篇目。一一遵之。而不敢易。 一喻嘉言尚论三百九十七法。未及 
一百一十三方。后人惜其方论未备。稍有余憾。其徒徐忠可原方发明。所由作也。然亦择焉而未精。语焉而未详。 
且方论别为一集。简阅终非至便。今是书即列原方于本条之下。扩充徐氏之意。博采诸家论者。以明其立方之旨。 
命名之义。并将药性。逐一讲明。某药所以能治某病之故。而某药又有宜于此。不宜于彼者。俱有至理存焉。俾 
学人读仲景治病之法。即就便以考主治之方。而无翻阅之劳。是亦涓埃之助也。 一是书。原为初学而设。不尚 
辞藻。凡先贤论说闲文。概置不录。或辞多于意者。纂其要而登之。或意隐于辞者。微加损益。以显捷而出之。 
或先贤有不经意之字。及后世传讹倒乱之句。皆以理正之。极知 越无似。然辅授先贤之意。引诱后来之心。 
大不获已。救世之君子。其必有以谅我也。 一是书。凡主脑及关键处。每字上加大圈。凡挈明脉证。及比类处。 
旁加尖圈。凡精义处。旁加密点。凡紧要处,旁加连圈。以便省览。 一是书。稿成于己未。刻于庚午。重刻于 
庚辰。于今又十载矣。自觉阅历愈多。而识见愈确。于是殚厥心力。再加订正。凡有未详者益之。冗者删之。可 
废者去之。回视前刻。焕然改观焉。今再重刻以问世。冀幸高明或有以教我也。 

卷二十九
方论(七)
属性:〔王氏( )伤寒身验方〕七录一卷 佚 
晋书本传曰。王 。字季琰。少有才艺。善行书。名出 右。时人为之语曰。法护非不佳。僧弥难为兄。僧 
弥。 小字也。时有外国沙门。名提娑。妙解法理。为 兄弟。讲毗昙经。 时尚幼。讲未半。便云已解。即于 
别室。与沙门法纲等数人自讲。法纲叹曰。大义皆是。但小未精耳。辟州主簿。举秀才不行。后历著作散骑郎。 
国子博士。黄门侍郎。侍中。代王献之为长。兼中书令。二人素齐名。世谓献之为大令。 为小令。大元十三年 
卒。年三十八。追赠太常。 
按隋志。旧缺撰人名氏。证类本草桦木注。引陈藏器本草拾遗曰。晋中书令王 伤寒身验方。作HT 字。浓煮 
汁冷冻饮料。主伤寒热毒疮。特良。今据以订补。 
〔徐氏(方伯)辨伤寒〕(按方伯。当作文伯。)七录一卷 佚 
〔亡名氏伤寒总要〕七录二卷 佚 
〔正理伤寒论〕佚 
按是书诸家簿录失载。唯王冰素问次注。成无己伤寒论注解引之。 
〔张果先生伤寒论〕崇文总目一卷 佚 
〔田氏(谊卿)伤寒手鉴〕崇文总目二卷 佚 
〔亡名氏伤寒辨证集〕崇文总目一卷 佚 
〔陈氏(昌允)百中伤寒论〕(艺文略。作太常主簿陈昌胤。)崇文总目三卷 佚 
郑樵曰。崇文总目。间有见名知义者。亦强为之释。如陈昌胤百中伤寒论。其名亦可见。何必曰百中。取其 
必愈乎。(校雠略) 
〔高氏(若讷)伤寒类要〕(活人书序。作伤寒类纂。)宋志四卷 佚 
〔丁氏(德用)医伤寒慈济集〕宋志三卷 佚 
〔李氏(大参)家伤寒指南论〕宋志一卷 佚 
〔杨氏(介)四时伤寒总病论〕宋志六卷 佚 
〔杨氏(介)伤寒论脉诀〕未见 
按上见于世善堂书日。 
〔宋氏(迪)阴毒形证诀〕艺文略一卷 佚 
汤尹才曰。熙宁中。 守宋迪。由其犹子病伤寒。不能辨其证。医见其烦渴而汗多。以凉药解治之。至于再 
三。遂成阴毒。六日而死。迪痛悼之。遂着阴毒形证诀三篇。(伤寒解惑论) 
〔亡名氏伤寒要法〕宋志一卷 佚 
〔通真子伤寒诀〕读书后志一卷 佚 
赵希弁曰。上题曰通真子。而不著名氏。用张长沙伤寒论为歌诗。以便览者。脉诀之类也。 
〔伤寒括要〕二卷 存 
艺文略曰。伤寒括要诗一卷。通真子撰。 
陈振孙曰。通真子自言。尝为伤寒括要六十篇。其书未之见。 
按刘元宾自号通真子。是书以仲景旧论。裁为诗括。又以剩义为注。注中有所发明。朱氏活人书。多袭其语。 
诗凡一百一十二篇。每 
篇七言四句。末附药方三十九道。收在于朝鲜国人所编医方类聚中。较之其所自言。数实倍之。先子曰。意子仪 
始作六十篇。后又补之者。郑渔仲唯见其初集。故称一卷。弟坚从类聚中录出。厘为二卷。今仍着录于此。读书 
后志所着。似是一书。 
〔钱氏(乙)伤寒指微论〕五卷 佚 
宋史本传曰。钱乙字仲阳。本吴越王 支属。祖从北迁。遂为郓州人。父颖善医。然嗜酒喜游。一旦东之海 
上不反。乙方三岁母前死。姑嫁昌氏。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告乃以家世。即泣请往迹寻。凡八九反。积数岁。 
遂迎父以归,时已三十年矣。乡人感慨。赋诗咏之。其事吕如事父。吕没无嗣。为收葬行服。乙始以颅囟方著名。 
至京师。视长公主女疾。授翰林医学。皇子病螈 。乙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问黄土所以愈疾状。对曰。以土胜 
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帝悦。擢太医丞。赐金紫。由是公卿宗戚家。延致无虚日。广亲宗子病。诊之曰。此 
可毋药而愈。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惊人。后三日过午可无恙。其家恚不答。明日幼果发痫。甚急。召乙 
治之。三日愈。问其故。曰。火色直视。心与肝俱受邪。过午者。所用时当更也。王子病呕泄。他医与刚剂。加 
喘焉。乙曰。是本中热。脾且伤。奈何复燥之。将不得前后溲。与之石膏汤。王不信。谢去。信宿浸剧。竟如言 
而效。士病咳。而青而光。气硬硬。乙曰。肝乘肺。此逆候也。若秋得之可治。今春不可治。其人祈哀。强予药。 
明日曰。吾药再泻肝。而不少却。三补肺而益虚。又加唇白。法当三日死。今尚能粥。当过期。居五日而绝。孕 
妇病,医言胎且堕。乙曰。娠者五脏传养。率六旬而更。诚能候其月。偏补之何必堕。已而母子能得全。又乳妇 
因悸 
而病。既愈目张不得瞑。乙曰。煮郁李酒饮之。使醉即愈。所以然者。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胆衡不下。郁 
李能去结,随酒入胆。结去胆下。则目能瞑矣。饮之果验。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 
周痹也。入脏者死。吾其已夫。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左手足忽挛不能用。喜曰。可 
矣。所亲登东山得茯苓。大逾斗。以法啖之尽。由是虽偏废。而风骨悍坚如全人。以病免归不复出。乙为方不名 
一师。于书无不阚。书不靳斯守古法。时度越纵舍。卒与法会。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或得异药。问之必为 
言生出本末。物色名貌。差别之详。退而考之。皆合。末年变痹浸剧。知不可为。召亲成诀别。易衣待尽。遂卒。 
八十二。 
徐春甫曰。钱乙所着。有伤寒指微论。婴孩论若干卷。(古今医统) 
〔胡氏(勉)伤寒类例〕佚 
〔沈氏(括)别次伤寒〕佚 
按上二书。见于张蒇活人书序。 
〔孙氏(兆)伤寒方〕艺文略二卷 佚 
〔伤寒脉诀〕佚 
熊均曰。孙兆。宋仁宗朝。将仕郎守。殿中丞。习通医经。内经素问。重改正刊误。又有伤寒脉诀。 
〔韩氏( 和)伤寒微旨论〕未见 
陈振孙曰。不著作者。序言元 丙寅。必当时名医也。其书颇有发明。 
王履曰。韩 和着微旨一书。又纯以温暑作伤寒立论。而即病之伤寒。反不言及。此已是舍本徇末。全不能 
窥仲景 
藩篱。又以夏至前胸膈满闷。呕逆气塞。肠鸣腹痛。身体拘急。手足逆冷等证。视为温暑。谓与仲景三阳寒证。 
脉理同而证不同。遂别立温中法以治。夫仲景所叙三阳寒证。乃是冬时即病之伤寒。故有此证。今欲以仲景所叙 
三阴寒证。求对于春夏温暑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