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79个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厂长。三年后,青岛冰箱总厂获得了外贸出口许可。由于产品实用、便宜,海尔出口到德国的冰箱大受欢迎。大量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工人们夜以继日地赶制订单,对产品的质量把关出现了纰漏。不到三个月,德国客户投诉冰箱的质量问题,退掉后续订单并向中方索赔。
 
  这件事对张瑞敏的触动很大,为了挽回海尔的声誉,重塑产品的形象,他决定将总厂内剩余的89台问题冰箱用铁锤砸烂。当时许多老工人流着眼泪说道:“现在物资这么缺乏,冰箱只是外观有点问题,外国人不接受,可以发给工人们回家使用呀,砸了多可惜!”张瑞敏不但砸下了第一锤,还让工厂的员工每人都砸下一锤,以示警戒。此后,海尔对产品的质量精益求精,终于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企业,一家极具价值品牌的跨国集团公司。




第112节:最后通牒效应:巧妙利用最后期限(1)

  一个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你用怎样的心态去对待错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勇于承认错误是最明智的做法。人们都愿意和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交往,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就会赢得他人对你的信任。对于一个组织或企业也同样如此,在错误中寻找机会,会让一个组织成长得更快,迎来更多的合作伙伴。
 
  44。 最后通牒效应:巧妙利用最后期限
 
  美国的谈判专家柯英,在担任美国某企业的代理期间,曾和日本某企业进行过一次谈判。柯英刚下飞机,代表日本企业与他谈判的两名职员已经在出口处迎接了。这两个人热情地接过柯英的行李,用高级轿车送他到已预定好的旅馆。路上,日本职员彬彬有礼地询问柯英,预定哪一天的班机回去,他们好预定汽车。柯英受到如此礼遇,自然从口袋里取出回程机票给日本人看,上面写着返程的时间。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无意中泄露了行程,让自己在谈判中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在前十天里,日本方面每天只是招待他到各个名胜古迹参观游玩,对有关谈判的重要内容一句也不提。直到柯英快离开的最后两天,谈判才正式开始,到了最后一天,双方的谈判才真正进入主题,当谈到最重要的问题时,接柯英去机场的小轿车已经等在门口了。于是,最后的谈判只好在车里进行,直到柯英临上飞机时,才最终达成了谈判的协议。当然,谈判的结果对美方非常不利,日本人因为巧妙运用了最后期限的技巧,大获全胜。
 
  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对于一些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习惯于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去努力完成。这种习惯反映了人类的拖拉倾向,比如在从事一些活动时,总觉得准备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允许拖延的情况下,即使准备不够充分,也基本能够完成任务。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作“最后通牒效应”。
 
  教育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个班的小学生阅读—篇课文。实验的第一阶段,没有规定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结果全班平均用了8分钟才阅读完;第二阶段,规定他们必须在5分钟内读完,结果他们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读完了。这个实验反映了“最后通牒效应”对人们的心理促进作用。




第113节:最后通牒效应:巧妙利用最后期限(2)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最后通牒”的例子。在学校里,平时同学们都觉得时间很充裕,学习时马马虎虎,到了期末时才临时抱佛脚,挑灯夜战复习功课;在职场中,每到年底大家都拼命加班,因为平时工作懒散,造成工作堆积如山,只能在年底加班加点,才能如期完成工作任务;牙痛的时候,我们总是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等到痛得实在受不住,才会去看医生,发现牙根已经坏掉,只能拔掉了。很多大病都是由于患者没有及时看医生,一推再拖,恶化成了不治之症。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曾讲过一段亲身经历:“几年前我曾经买过一项物质资产——电动割草机。我经常使用,却从不保养。前两季还没有问题,到第三季就出故障了。这时我才着手维修,可是已经太迟了,引擎只剩下不到一半的马力,可以说成了一堆废铁。如果我及早开始保养这项资产,那么现在还能享受它的产出——修剪平整的草皮。如今我必须花费更多时间与金钱来更换一部新机器,显然不符合效能原则。”
 
  在工作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刘小姐是一位市场活动主管,独自负责公司的促销活动。她做工作总是有这样的特点:如果有五天时间来筹备活动,前四天她总是心不在焉;而到了第五天,“大限逼近”,她才像疯了一样联络商场、备货、急聘促销员,往往到了最后一秒钟,她才做好所有的事情,让悬着的心放下。
 
  这些都是“最后通牒效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那么人们做事情时为什么会有这种一拖再拖的习惯呢?很多喜欢拖沓的人宣称,自己在“最后通牒”的重压之下,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表现得更为出色。事实上,人们习惯于拖延时间,大多源于一种恐惧和逃避现实的心理:通过拖延时间,可以暂时回避一些不感兴趣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可以心安理得地维持现状,暂时不去想随之而来的风险和后果,寄希望于奇迹般出现的转机。
 
  事实证明,一味地拖沓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一味地拖延常常会使人们不得不为一个任务投入更多时间,原本几天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却可能占用你几个月的时间;在最后期限的重压下,人们只能通过加班加点地工作,以弥补浪费的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往往会使你身心俱疲,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第114节:地位效应:身份地位对人的影响(1)

  1958年,英国学者诺斯科特?帕金森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的人做同样的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异惊人。一个工作效率高的人,即使同时面对几件事也能应对自如;而一个行动迟缓的人,往往一事无成。两者的区别究竟在哪儿呢?其实就在于前者已经养成了高效做事的习惯,并且掌握了最简捷的做事方法。而后者,只是习惯了拖延,事情总是做不完,所以时间也总是不够用。
 
  制定负荷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并对可支配的时间进行管理,是避免拖沓、避免最后通牒带来负面情绪的良方。在职场中,领导为下属布置一项工作时,可以为他下一个时间合理的“最后通牒”,强迫他在约定的时间内,分阶段地完成任务;我们自己也可以制定一个负荷合理的工作计划,比如可以将手头所有的工作,按照轻重缓急依次分为四个类别,即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然后在工作时参照这个顺序,依次处理各种事情。这样,我们在面对繁重的工作时,可以从容不迫地将所有问题逐个击破,不至于心生畏难情绪而采取回避拖沓的态度。
 
  要想成为一名高效率人士,就必须为每一项任务规定最后的期限,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时间,事半功倍地完成任务。
 
  45。 地位效应:身份地位对人的影响
 
  美国有一位出版商,手中的一批滞销书久久不能脱手。一天,他忽然想出了一个非常妙的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书,并三番五次去征求他的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敷衍地回了一句:“这本书不错。”出版商便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被一抢而空。
 
  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上了一回当,想奚落他,就说:“这本书糟透了。”出版商脑子一转,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又有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购买,书又售尽。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教训,便不作任何答复。出版商却大做广告,“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大赚了一笔。




第115节:地位效应:身份地位对人的影响(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人们对于不同地位的人所提出的意见,往往会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方式:地位高的人提出的意见和看法,容易被大多数人认同,并坚决执行;而地位低的人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哪怕是完全正确的,也会被大多数人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