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49-周慎斋遗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尺者,俱是假火,假火从内伤施治。 
右尺阳中之阴,(右尺脉主火,有离象焉,是为阳中之阴也。)若沉细数,阳中之阴虚也 
,当救其阴,六味丸。若浮大而有力,阴虚火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或六味汤,加生脉散。若 
浮大而无力,当责其无火,宜补中扶阳,保元汤,用黄 必用肉桂,一敛一散,浮大而见豁 
左尺阴中之阳,(左尺脉主水,有坎象焉,是为阴中之阳也。)若沉细数,阴中之阳虚也 
,当 
;浮大而见豁,阴气将绝,难以取效。 
脉沉而有力,大便闭者,承气汤;沉而无力,大便闭者,芎归枳壳汤。凡脉沉而带数, 
阴中伏火也,宜泻阴中之伏火,六味丸。 
胃脉见豁大,保元四君子,加麦冬、五味;见于脾脉,保元汤,加干姜、白术;见于肺 
脉,八味丸;见于心脉,大补阴丸;见于肝脉,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大凡豁大之脉,须沉缓者 
可治,沉则胃不绝,缓则脾不绝也。倘非沉缓,其何能药? 
凡脉豁大外有火,沉细里有火。六脉俱有火者,宜八珍汤和之,脉大亦火之使然。凡脉 
浮大数,或两手俱浮大数,或轻按浮大,重按虚小,或肾脉重按无力不清,皆是中气不足。微紧 
、微弦、微数,皆系脾胃不足。 
凡脉沉迟,冷汗出,险。沉细,冷汗出,死。洪大,冷汗出,立死。(张东扶曰∶冷汗 
、阳虚、沉迟、沉细、阳虚之脉,细甚于迟,故有险、死之别,洪大,虚阳脱矣,故云立死。) 
如脾脉顿细,肾脉重按无力不清,外无表证,宜补中益气。(炳章按∶细为阴虚,脾脉 
细宜补脾阴,且肾脉无力,尤为阴虚之征,不宜补中益气之升举。) 
尺脉大于寸脉而俱有力,为阳虚阴盛,宜汗之。寸脉大于尺脉而俱有力,为阴虚阳盛, 
宜下之(汗则从阳,下则从阴。) 
尺脉浮而有力宜表;浮而无力宜补;沉而有力,滋阴降火;沉而无力,地黄丸。 
左脉微弱,右脉豁大有力,六味丸,加五味、炮姜、益智。右尺大,君不主令,相火代 
之,邪火不杀谷,宜用温火生土之义,六味丸,加五味、炮姜、益智。邪火不杀谷,土中无正火 
也,单用六味则土寒,加此三味,可以退邪火,温正火矣。(张东扶曰∶左脉微弱血不足也 
。右脉豁大有力阴火起也。用六味所以壮水制火,加下三味所以敛火归原,且不令水气得以 
血证,脉见豁大无力可延,短数、紧数、细数,豁大有力,不祥之兆。(张东扶曰∶脉 
数为胃气不足,宜补脾阴以养胃气。豁大,气虚有火,无力者,和软也。胃气犹在,故可延。短 
则气疾,细则无水,紧数则表之阳虚,细数则里之阴虚,有力则无胃气,故为不祥之兆。) 
下部见数,不得用炮姜。(炳章按∶数脉不得用热药。)宜用附子升气。上部见数,宜炮 
姜,以其温中达下也。(张东扶曰∶干姜敛火归原,下部有火用之,则火固而不散。) 
命门脉不起,是为心之正脉,沉小亦是正脉。(相不敢亢君也。) 
豁大、心包络少血,宜归脾汤。为短为涩,俱是心包络不足。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 
不足,宜山药、莲子、五味之类。带数,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脾脉缓,肝脉或弦或紧, 
或弦紧洪数,俱从肝治之方愈。肺脉短涩,心脉浮洪,宜利小便,引心火下行。肺脉浮大, 
或豁大,或微细,纵心脉不平,亦当从肺治之。(张东扶曰∶心火来克肺金,宜从肺中泻火,若单治心,则肺病不除。) 
浮而有力当汗,无力当温。沉而有力当下,无力当补。凡豁大之脉,俱是阳虚,(张东 
扶曰 
,甘草五分,陈皮五分,研末,米汤调服。(炳章按∶胃强脾弱,当抑胃扶脾,枳术丸是也 
。如用先生此方,当加川连。以抑胃,其义方全。) 
脉细宜沉,细而浮,阳虚之渐,转沉为数,劳病不治。 
脉弦,甘酸之剂皆可用。黄 建中汤。 
脉洪,甘寒之剂皆可用。热邪所伤,三黄丸、调胃承气汤。 
脾胃脉缓,如得本经太过,湿邪所伤,除湿渗痰之剂皆可用,平胃散,加白术、白茯苓 
脉涩,燥热所伤,甘温甘润之剂皆可用,四君子,加熟地、当归,生脉散,加归身、山药。 
脉沉细,寒邪所伤,甘热之剂皆可用,理中丸汤、四逆汤。寒甚,理中加附子,益黄散 
六脉俱弦,指下有虚,脾胃虚弱病也。 
六脉沉紧,按之不鼓,(一本于“不鼓”下多“膀胱胜小肠也。此水投于火”十一字。)大寒 
之证也,宜温之。脉沉紧而涩,按之空虚,中寒证也。脉洪大而涩,按之不鼓而无力,是为 
阴虚,(一本作寒)乃气血俱虚之极也。 
脉缓而弦急,按之洪大,病在中,脾土受邪也。脉大则无火,脉细则无水。 
凡杂病、伤寒、老人,见歇至脉者,俱将愈之证。唯吐而见歇至脉者,必死之证。盖病 
后而见歇至者,邪去正虚也。吐属肾,吐后而见歇至者,肾气将绝,不能续也,故知必死。 
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 
升。 
尺脉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知 
柏小柴胡之类。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或补脾阴不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 
求,下病上求。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无力则 
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沉迟为虚,宜温宜补。沉微弱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 
不若补脾,正与此同。沉数,阴中无阳,八味地黄丸汤。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脉,后必泄泻 
喘促而亡。(浮为阴虚,有力为邪火,泄泻下虚不固也,不能纳气归原也。) 
凡脉浮取不得,为阴中之阳虚;沉取不得,为阳中之阴虚;未至而至者为实邪,应至而 
不至者为虚邪;短为肺气虚,兼之以数,则火克金也。(学易草庐本,于望色切脉一篇,至“脉 
细则无水”一句而止,以后二十行,系东扶续书于后者,盖亦是慎斋之辞,为他门人所录, 
而此本未及编入,故补录之,今稍低一字,以别于学易草庐之原本。) 

卷二
辨证施治
属性:凡有热病,喜热饮食,睡卧不得,衣被不可近者,俱是阳虚之病。(炳章按∶此亦未可 
为的据,凡胸有痰饮者,多喜热饮,若误认阳虚而用热药,久必受其害。) 
凡泄泻、肠风等证,小肠薄,不能传送,故渗入于大肠。 
凡干燥等证,大肠虚,不能润泽,故涩滞而难出。 
脾虚食不磨,有宿食则酸,胃虚饮不消,有宿饮则嘈。 
脾实,食消肌滑,脾虚,体瘦,四肢不举。 
汗至颈而还者,阳不发越;至脐而还者,阳气将动;至足者,阳气周流一身,病将自愈 
肺病则周身不摄,脾病则四肢不举。 
凡浑身胀痛,俱属阴分血亏,大热亦属血分。微寒微热,或有热不退者,汗至颈而还者 
是气分。气分宜补中益气汤,见证加减;血分宜芎归汤加肉桂,或四物汤,加麻黄肉桂。胸 
中胀满,四物汤加苏梗。 
口不知味,有实热者,有虚热者。口不知谷味,中虚可知。盖谷气入脾胃,中气赖以养 
不喜非不足而何?二者各自不同,中气实则空,空则上通下达;中气虚则实,实则痰凝气滞 
如扑打损伤,服破血药,不得去者,必成中满,其毒瓦斯入脾故也。 
凡有表证,俱属里虚。(王胥山曰∶此即邪实皆由本虚之义,盖示学人治病,不可不求 
其本 
说,为节印板注脚,大失周氏立言救世之一片婆心,且使不学无术之庸人得起而议其非矣。 
炳章按∶此说究竟非是,果系里虚即当用补,岂有以补愈表证乎?即补中益气之法,原非为 
外感而设,于此误认受害不浅,王胥山先生虽曲为之说以时会之,不足以掩其失也。) 
自热,蒸蒸发热,似烦非烦,补中益气汤。寒热似疟,补中益气汤加二陈。微寒微热, 
阴中之阳虚,宜补上焦,八珍汤加黄 。如胸膈不宽,加入痰药。自汗微热,阳中之阴虚, 
八珍汤加肉桂。如腹中痛,加干姜、吴茱萸。 
寒热似疟,表之阳虚也。表阳者,即剽悍之胃气,升于巅顶,浮于皮毛者也。升浮之气 
,无时或息。胃气虚,则有时不能升浮,郁于半表半里,外与太阳争则寒,内与阳明争则热 
,补而升发之,何寒热之有?久而不治,则胃气之升渐少,升少则阳微而恶寒,升少则降亦 
少,降少则血少而发热,宜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治之。微寒者,阳虚也。微热者,阴无从生 
,虚阳无附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