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甘草3克 白茯苓9克 白扁豆6克 楚薄荷3克(二次为
引)
'按'此症颇急,而数法中的,一诊知病,二诊旋瘳。
风热湿毒发疹
欧阳××,男,四岁。
初诊。患儿系余之外孙,名小虹,平素脾虚湿重,喜食鱼虾香甜。1963年春,时年四岁,全身发疹,新起如米粒,色白微痒.随后变红,痒痛加剧。又感风邪,发热,咳嗽,大便干燥,小便短黄。不思食,喜冷饮,继而疹粒弥增,大如黄豆,昼夜搔痒,不能制止。脉象浮弦,舌红、少苔。此属风热夹湿外窜肌肤,发为湿疹。治以疏风祛湿,清凉扫毒,方拟扁鹊三豆饮加减:
红饭豆9克(冲) 绿小豆9克(冲) 黑小豆9克(冲)
炒荆芥3克 绣防风6克 吴白芷6克 冬桑叶9克 焦山
楂6克 鸡内金1枚(炒) 芦苇根9克金银花6克广连
翘6克
上方服二剂,烧热减退,溺短黄,泡疹未再现,痒痛稍减。脉弦数有力,舌质红。此风热湿毒未净,原方加减再服。处方:
红饭豆9克(冲) 绿小豆9克(冲) 黑小豆9克(冲)
金银花6克 广连翘6克 赤芍药6克 吴白芷6克 炒黄
芩3克 大蝉蜕3克地肤子3克紫地丁3克生甘草3克
上方服三剂后,泡疹渐干,搔痒渐止。舌转淡红,脉细微弦。续以健脾除湿,疏风凉血扫毒之剂调理。处方:
细生地9克 粉丹皮3克 炒淮药9克 白茯苓9克 金银
花4.5克 广连翘4.5克 生苡仁9克 红饭豆9克(冲) 绿
小豆9克(冲) 赤芍药6克 老丝瓜6克 生甘草3克
'按'湿热蕴积,当春令生发之机,兼感风邪,而致此疾。昆明小儿多染之,俗称“昆明疹”。治疗此证,常以扁鹊三豆饮为主,并根据惠儿体质强弱,应用清疏、宣化、扫毒、健脾、凉血、清络、育阴等法,临床颇有效验。
杂 病
胃脘痈
刘××,男,三十五岁,住昆明市卫家巷。1937年秋,患者邀余往诊。据云:病饮症已年余,屡经中西医药治疗无效,骨瘦如柴。脉象弦滑而数,舌苔薄黄微腻。开衣视之,胸下隆起如鼓革,扪之不痛。低热,气促,时发干呕。溺短赤,大便数日一行。余反复思考:是否由于伤寒结胸失治,迁延日久,形成此症,不然何以如此形状?乃贸然投以十枣汤方。即返回询父荫轩公。父云:“此虽属十枣汤症,但日久,正气必虚,恐病不受药,引起其它变证,可遵仲景法,嘱病家将芫花等药改制散剂。用枣汤送服为妥”。余急复往患者家中,告其家属改用此法。处方:
芫花9克 甘遂9克 大戟9克 上三味研为细末,用大
枣十枚煎汤送服,每次四点五克,日三服。
隔日,余往复诊,患者自述,服药后,胸下响动有声,但未吐泻。视之,胸下隆起更甚,状如覆碗,既红且肿,晶莹亮泽,亦无痛楚。适诊脉间,忽听患者胸下“呼”然一声。肿处破一小口,流出脓液,登时盈碗,仍不觉痛。脉转细微柔和。余恐其邪溃正衰,发生虚脱,急命以参汤灌服,并拟下方:
生口芪1 5克 当归9克 炒杭芍9克 吴白芷9克 川
芎6克 淮山药12克 浙贝母9克(冲) 广陈皮6克生甘
草3克
生三七粉每次调兑三分
上方服三剂,溃脓已止,创口愈合。偶觉微痛,脉转缓和,舌淡苔薄。此病邪外溃,气血大虚,脾弱心神不足,络脉失养。故觉神疲,气短自汗,心慌,夜眠不佳。食少肠燥,大便数日一行,小便色黄。再拟下方:
生口芪1 5克 全当归15克 炒杭芍9克 上党参15克 炒枣
仁15克(冲) 炒白术12克 炙远志6克 广木香3克茯神
木15克 西砂仁6克(冲) 生甘草3克 龙眼肉10枚桑寄
生12克 火麻仁12克(冲)
上方调理十余剂,各症轻减。嘱其往后服归脾、十全、八珍丸以资巩固。
'按'关于痈症,内经早有记载与论述。灵枢痈疽篇:“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素问病能篇:“……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等等。
本案患者,由伤寒结胸证失治,病邪凝聚日久,因热化脓,形成此症。初用十枣汤攻逐,迫使脓邪外溃,继则托里排脓,调和气血。后以养心安神,调补气血收工。当中脓溃正虚时,及喂参汤,为应变良策。
阴疽出阳
张××,女,四十二岁,农民。1970年秋。
初诊:右殷胫部疼痛,卧床已三、四月,难转侧,不能行立。余适因秋收义务劳动住其家,询之,家属告日:曾经送往昆市各医院诊查治疗,中、西、草药尽皆服用,并兼针灸、穴位注射及外科敷药,毫无效果。外科因诊断不明,拒绝手术,病遂拖延至今。饮食、体力日减。患部牵连腰部,天候阴雨,疼痛尤剧,呻吟不休。诊脉沉细而紧,舌淡苔白。触诊患部,一片冰凉,肌肉坚硬,无红肿、痈脓。患者二便尚通,经期不调,数月一行。面黄肌瘦,表情痛楚,颜容憔悴。
余思虑再三,认为:此属痹症。经云“风寒湿三邪杂至,合而为痹。”由于局部筋络兼有损伤,气血不通,与邪相结,日久不散,阳气虚弱,邪不得出,转为“阴疽”昆明俗呼“附骨疽”是也。症属难治,且有内陷之机,势不可延,当为速拟固气回阳、散寒活血之阳合汤加减,托毒外出。处方:
生麻黄9克熟地黄15克 京白芥子9克鹿角胶15克(烊化
兑服) 当归15克 上肉桂6克(兑服) 川芎6克 桑寄
生15克 生甘草梢3克
二诊:余因秋收劳动完毕返昆,临行时嘱将上方多服数剂。一月后,患者家属用车推患者至医院复诊,言上方已服八剂,症情有所好转,患部冰凉转温,疼痛轻减,由人扶持已能站立,并可慢步行动。诊脉弦数有力,舌亦转红。饮食增加,心情喜悦。此属气血渐增,寒湿较化,筋络渐舒,症有由阴出阳之势。续宗原意,滋养气血,调和阴阳,舒筋活络,托毒散寒。处方:
生麻黄9克熟地黄15克北细辛3克桂枝木6克鹿角
胶12克京白芥6克(冲) 当归15克川芎6克生口芪30克
川附片18克(开水先煨透) 甘草3克
三诊:上方服六剂,已能单独柱杖慢步行走,并能蹲下、立起,食增眠安。患部转呈灼热,发红且肿,肿处有核桃大小一枚凸起,按之疼痛,牵及腰部亦痛。脉弦数,舌红润。此阴疽出阳之势明显,不足虑矣。续宜扶正除邪。处方:
生口芪30克 当归15克川芎6克川独活6克桑寄生15克
吴白芷12克 北细辛3克 川附片18克(开水先煨透) 忍冬
藤15克透骨草12克生甘草3克
四诊:上方连服十剂后,疼痛日减,能单独行走。但患部红肿日加,灼热愈甚。脉弦滑数,舌红、苔薄黄。食眠及二二便正常。此症已由阴出阳,化脓将溃,宜由外科诊治处理,因嘱服下方五剂后,可往外科手术。处方:
生口芪24克 全当归15克 川独活6克 桑寄生15克 吴白
芷9克 忍冬藤12克 透骨草9克 生甘草3克
二、三月后,患者家属来告.经外科最后透视检查,确定为腿部脓肿,施行手术,过程良好。患者已能参加适当生产劳动。
'按'阳气虚弱,阴疽内陷,实堪深虑!治本“寒者热之”,“陷者举之”大法,投“阳和”配伍芪、附、归、芎等峻剂,鼓邪外出、化险为夷。
胃病合并脂瘤
白××,男,五十四岁,干部。1970年5月。
初诊:患者病经十余年,曾由某医院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因症状加重而住我院治疗。症见体困、神倦,饮食日减,面黄肌瘦,眠差。脘腹经常隐痛、胀闷,大便溏,有时色褐黑、带粘液。诊脉沉细而弦,舌质淡,苔白厚腻。此嚆寒湿凝滞,日久不化,脾阳失运,胃络不疏,治以温中散寒、除湿理气。处方:
川附片18克(开水先煨透) 上党参12克 炒白术12克 白茯
苓12克西砂仁6克(冲) 广陈皮6克 肉桂心3克(开水兑
服) 法半夏9克 生甘草3克 烧姜2片 大枣3枚
二诊:上方服十剂之后,脘腹胀闷日渐好转,食纳增加,便溏转干,粘液亦减,色仍褐。两手臂间原有脂瘤数颗,日来突然增多,自掌后至上臂皆布满,形如苡米,约百数粒,扪之楞手,皮色淡红,两臂极感酸胀不适,患者惊恐。因告之曰:此脂瘤也。医宗金鉴——六瘤之一,乃脾运不及,湿邪凝滞皮肉筋脉之间,经络气血不疏而成。诊脉沉细且濇,舌苔白腻。亟宜疏通络脉,理气活血,健脾祛湿之剂。处方:
当归15克川芎6克藏红花3克桑寄生15克紫丹参15克
青木香4.5克炒白术9克茯苓12克 西砂仁6克(冲)
炒苡仁12克 甘草梢3克 生三七粉4.5克(分次词服)
除服上方外,用食盐拌入茴香、木香少许同炒热,淬清酒,用纱布包好,以之热熨两手患部,每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