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半夏  南星  黄芩姜汁漫蒸饼丸,食後姜汤下七十丸。茅葛汤    ”热呃〔    茅根  葛根各半斤  水三升,煎升半,每温饮一盏,哕止即停。调气平胃散  ”气呃〔  木香  檀香乌药  蔻仁  砂仁  藿香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人叁利膈汤    ”又〔  木香  槟榔人叁  当归  藿香  甘草  枳实  厚朴  大黄    补中益气汤    ”虚呃〔    人叁  黄儀归身  白术  陈皮  甘草  升麻  柴胡    人叁理中汤    ”胃虚〔    人叁  白术甘草  乾姜    六君子汤    ”痢後〔    人叁  茯苓白术  甘草  半夏  陈皮    十全大补汤    ”虚极〔    肉桂  炙草白芍  黄儀  当归  川芎  人叁  白术  熟地  茯苓  姜  枣    姜橘汤    ”病後〔    橘皮四两  生姜一两  水煎,徐呷乃止。    木香调气汤  ”忽呃〔    木香  藿香砂仁  蔻仁  甘草  导痰汤    ”痰呃〔    南星  半夏  茯苓  枳实  陈皮  甘草    四物汤    ”血亏〔    川芎  当归  地黄  白芍                          丁香柿蒂汤    ”胃寒〔    丁香  柿蒂人叁  茯苓  良姜  橘皮  半夏各五钱  甘草二钱半  生姜七钱半  共为粗末,每三钱,煎服,或调苏合丸服亦可。一方七味各一钱,甘草五分煎服    沉香散  ”久呃〔  沉香  紫苏  白蔻仁各一钱  共为末,每柿蒂汤服五七分。    理中汤    ”吐痢後〔      白术  乾姜炙草    气郁汤    ”郁呃〔    香附  茯神  藿香  桔梗  木香  枳壳  厚朴  砂仁    丁香柿蒂散    ”寒呃〔    丁香  柿蒂各二钱  共为末,生姜五斤  煎汤调下。如治伤寒呃逆,每末一钱,人叁汤下。本方  古治虚人呃逆,加人叁一钱。《三因方》加贝母、甘草等分。《卫生方》加青皮、陈皮。《易简方》加半夏、生姜。    羌活附子汤      ”胃寒〔羌活  附子茴香  炮姜  木香  丁香各一钱  入盐一撮,同煎服。  橘皮竹茹汤  ”阳症〔    橘皮三钱人叁二钱    竹茹四钱  甘草一钱  姜五片枣二枚,加白术,枳壳尤妙。    小柴胡汤    ”又〔    柴胡  黄芩  人叁  半夏  甘草    益元散    ”痢後〔    滑石  甘草    三香散    ”食呃〔    沉香  木香  蔻仁  苏叶  藿香    小陷胸汤    ”水结〔    黄连  半夏瓜蒌实    生姜泻心汤    ”便软〔  生姜  黄连黄芩  半夏  人叁  甘草  乾姜  大枣    大承气汤    ”便闭〔    大黄  芒硝枳实  厚朴1
 
卷十八  内伤外感门2
 内伤外感源流(脱营失精)    内伤外感,内外因所生病也。外感者,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感乎一身。内伤者,饮食劳役七情之逆,伤及五脏。外感当泻不当补,内伤当补不当泻,治法迥别。故外感有头疼发热之候,不可误敛。内伤亦有头疼发热之候,不可误汗。东垣云:左手人迎脉大於气口,为外感;右手气口脉大於人迎,为内伤。外感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寒热间作而不齐。外感恶寒,虽近火不除;内伤恶寒,则就温即解。外感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内伤恶风,惟恶些小贼风。外感显在鼻,故鼻气不利,壅盛而有力;内伤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得和。外感邪气有馀,故发言壮厉,且先轻後重;内伤元气不足,故出言懒弱,且先重後轻。外感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外感头疼不止,至传里方罢;内伤头疼,则时作时止。外感起即着床,非扶不起,筋挛骨痛;内伤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外感不能食,然口则知味而不恶食;内伤则恶食,而口不知味。外感三日後谷消水去,邪气便传里,必渴;内伤邪在血脉中有馀,故不渴。若饥饿,内伤房劳太过,比之内伤饮食尤为不足,当大补回阳,尤恐或迟,切不可误作外感治。若伤寒温病热病湿病,比之寻常感冒,尤为险重,当按经对症,速去其邪,切不可误作内伤治。内伤外感之相反,而治法之不同如此,医者安可不先了然於心,以使了然於临症时哉。    ”内伤脉法〔    仲景曰:跌阳脉浮而数,浮伤胃,数伤脾,邪气独留,心中即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又曰: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卫气有馀。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於膈上也。注曰:胃中有未消谷,故噫而吞酸,寸口脉紧,胸中有宿食不化,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东垣曰:阳脉滑而紧,滑则胃气实,紧则脾气伤,待食不消者,此脾不和也。脉浮滑而疾者,此食不消,脾不磨也。《脉诀》曰:内伤劳役,豁大不禁,若损胃气,隐而难寻,内伤饮食,滑疾浮沉。《正传》曰:有寸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此饮食失节,劳役过甚,太过之脉也。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但内显脾脉之大数浮缓,时一代,此饮食不节,寒温失所之脉也。右关脉沉而滑,此宿食不消之脉也。丹溪曰:宿食不消,则独右关脉沉而滑。经云:脉滑者,有宿食是也。  ”外感脉法〔  东垣曰:左手人迎脉紧盛,大於气口一倍,为外感之邪。李士材曰:左为人迎,辨外因之风,以左关乃肝胆脉,肝为风脏,故曰人迎紧盛作伤於风,勿以外因,兼求六气。    鳌按:士材专论人迎,故但主风,若云外感,则统言六淫之邪自外相感者,其脉各详於诸杂病中,故  不胪列。  ”辨内外伤症〔    方广曰:外感内伤,乃病之大关键,丹溪言内伤症,皆以补益为主,看所挟而兼用药。但先生之言,引而不发,予今补之。如内伤挟外感者,则於补中益气汤内,春加川芎、柴胡、防风、荆芥、紫苏、薄荷,夏加葛根、石膏、麦冬、薄荷、升麻、柴胡,秋加羌活、防风、荆芥,冬加麻黄、桂枝、乾姜之类。《入门》曰:若显内症多者,则是内伤重而外感轻,当以补养为先。若显外症多者,则是外感重而内伤轻,宜以发散为主。    ”内伤原由症治〔    《入门》曰:饮食伤,食养阴,饮养阳,饮食无过,则入於口,达於脾胃,入於鼻,藏於心肺,气法相承,阴阳和调,神乃自生。说精顺五气以为灵,若食气相恶,则伤其精。神受五味以成体,若食味不调,则伤其形也。又曰∶劳倦伤,手按心口不痛。饮食伤,手按心口痛。王安道曰:劳倦伤,诚不足也。饮食伤,尤当於不足之中,分其有馀不足。何者?饥饿不饮食,与饮食太过,虽皆失节,然饥饿不饮食者,胃气空虚,此为不足,固失节也。饮食自倍而停滞者,胃气受伤,此不足之中兼有馀,亦失节也。东垣曰:劳倦亦有二焉,劳力纯伤气,劳心兼伤血,房劳伤肾,与劳倦相似,七情动气,脉与饮食无二。鳌按:食伤与不能食,另详源流於後,此条特因前人言劳倦饮食二伤杂出,故类摘於此。(以上言劳倦饮食二伤之异)。《内经》曰∶劳则气散气短,喘促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又曰:阴盛生内热,奈何?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  不通,而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入门》曰∶经言阴虚生内热,劳倦伤之原也。说此阴虚,指身中之阴气,与水谷之味耳。又曰:房劳伤肾,与劳倦相似,均一内伤发热症也。劳倦因阳气之下陷,宜补其气以升提之。房劳因阳火之上升,宜滋其阴以降下之。一升一降,迥然不同。又曰:七情动气,脉与饮食无二。说饮食七情,俱能闭塞三焦,熏蒸肺胃清道,肺为气主,由是而失其传化之常,所以气口脉独紧且盛,其症呕泄痞满腹痛亦相似。但伤食则恶食,七情难作饱,却不恶食。东垣曰∶喜怒不节,起居不时,有所劳倦,皆损其气,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热,无气以动,懒於言语,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不安,当息心静坐以养其神,以甘寒泻其热火,酸味收其散气,甘温调其中气。《正传》  曰∶经言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夫劳则动之太过,而神不宁矣,故温之,温者,养也,温之者,调其饮食,适其起居,从容以待其真气之复常也。东垣乃谓宜温药以补元气而泻火邪,又以温能除大热为《内经》所云,而考《内经》,并无此语,不能无疑也。又经言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其温字,亦是滋养之  义,非指温药也(以上单言劳倦伤)。《内经》曰∶水谷之寒热,感则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