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病源流犀烛+清+沉金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非痰非饮,时吐白沫,不甚稠粘者,脾虚不能摄液,故涎沫自出也(宜六君子汤加生姜、益智仁或以半夏、乾姜等分,为末服之)。又有时吐酸水,非关食滞者,必由停饮所致也(宜苍半苓陈汤)。又有呕清水者,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此名水逆也(宜五苓散)。又有痰极腥臭,或带脓血者,必肺胃痈也(肺宜清金饮,胃宜葵根汤)。凡此皆痰饮之属也,要之,治痰治饮,不外理脾理气两法。说脾胃健运自无痰,故曰治痰先理脾胃。气道顺,津液流通亦无痰,故曰治痰必理气。但昔人云:脾喜温燥,恶寒润,宜以二术、星、夏为要药矣;肺喜凉润,恶温燥,宜以二母、二冬、地黄、桔梗为要药矣。旨哉斯言,其诚有不可混治者乎。然而土能生金,金不能助土,脾痰断不可用肺药,肺痰稍助脾以生肺,痰自益消也,是在临症时消息之可耳。    ”脉  法〔      仲景曰:脉双弦者,寒也;偏弦者,饮也。又曰: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又日∶脉沉而弦者,此悬饮内痛。又曰:脉浮而细滑者伤饮。《提纲》日∶痰脉弦滑。《三因》曰:饮脉皆弦微沉滑。丹溪曰:久得涩脉,必费调理,以痰胶固,脉道阻塞也。《医鉴》曰:脉沉弦细,谓大小不匀,俱痰饮为病也。    ”痰涎饮不同〔      《直指》曰:优於包络,随气上浮,客肺壅嗽而发动者痰也。聚於脾元,随气上溢,口角流出而不禁者涎也。惟饮生於胃腑,为呕为吐,此则胃家之病。又曰:水与饮同出而异名,人惟脾土有亏,故所饮水浆,不能传化,或停心下,或聚胁间,或注经络,或溢膀胱,往往因此成疾。又曰:饮者,因饮水不散而成病;痰者,因火炎熏灼而成疾;故痰稠浊,饮清稀。    ”痰饮药宜分治〔      缪仲淳日∶夫痰之生也,其出非一,药亦不同。由於阴虚火炎,上迫乎肺,肺气热,则煎熬津液,凝结为痰,是谓阴虚痰火,痰在於肺,而本於肾,治宜降气清热,益阴滋水,法忌辛温燥热补气等药。由於脾胃寒湿生痰,或饮啖过度,好食油面猪脂,以致脾气不利,壅滞为痰,甚至流於经络,皮里膜外,或结块,或不思食,或彻夜不眠,或卒然眩仆,不知人事,或发癫  ,或昔肥今瘦,或叫呼异常,或身重腹胀,不便行走,或泄泻不止,或成瘫痪,种种怪症,皆痰所为,故昔人云∶怪病多属痰,暴病多属火,有以夫,此病在脾胃,无关肺肾,治宜燥脾行气,散结软坚,法忌滞腻苦寒湿润等药,及诸般厚昧。由於风寒之邪,郁闭热气在肺,而成痰嗽  喘,病亦在肺,治宜豁痰除肺热药中加辛热辛温,如麻黄、生姜、乾姜之属以散外寒,则药无格拒之患,法忌温补酸收等药。病因不齐药亦宜异,利润,利燥及利发散,各有攸当,非可混而施也。夫世每以痰饮混称,药亦混投,殊不知痰之与饮,其由来正自有别,其状亦殊,痰质稠粘,饮惟清水,特其色有异,或青或黄,或绿或黑,或如酸浆,或优於肠胃,或上支胸胁,刺痛难忍,或流於经络四肢,则关节不利。支饮上攻,为心痛,为中  痛,甚则汗出,为呕吐酸水、苦水、黄水等。种种各异,或发寒热,不思饮食,及不得安眠,皆其候也。此症多因酒後过饮茶汤,则水浆与肠胃中饮食湿热之气凝而为饮,或因情抱抑郁,饮食停滞,不得以时消散,亦能成饮。总之,必由脾胃有湿,或脾胃本虚,又感饮食之湿,则停而不消,此饮之大略也,治宜燥湿利水,行气健脾为主,乃为得也。其药大都以半夏、茯苓、白术、人叁为君,佐以猪苓、泽泻以渗泄之,白豆蔻、陈皮以开散之,苏梗、旋覆以通畅之,东垣五饮丸中有人叁,其旨概可见矣。    ”痰病似邪祟〔    东垣曰:血气者,人之神也,神气虚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若夫血气两虚,痰客中焦,妨碍升降,不得运用,致十二官失职,视听言动,皆有虚妄,以邪治之,必死,先宜多饮姜,盐汤探吐,或多灌竹沥、香油,次服消痰药饵。    ”辫痰色〔      《入门》曰:寒痰清,湿痰白,火痰黑,热痰黄,老痰胶。    ”痰饮原由症治〔    丹溪曰: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烟灰黑色。又曰:凡病百药不效,关脉伏而大者,痰也,控涎丹下之。又曰:脾虚不能勓趕肾水,多唾痰,唾而不咳者,宜八味丸。又曰:大病後多唾痰,此胃冷也。又曰:病人多唾白沫,乃胃口上停寒也。又曰:凡病久淹延,卒不死者,多因食积痰饮所致。所以然者,因胃气亦赖痰积所养,饮食虽少,胃气卒不便虚故也。又曰: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亦不能去,脉浮者宜吐,胶固稠浊者必用吐。又曰: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可,此中就有发散之意,不必在出痰也。又曰:凡用吐药,升提其气,便吐也。又曰:气实痰热结者,难治。《入门》曰:一切痰症,食少,肌色如故,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又曰:痰新而轻者,味淡色清白稀薄;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凝结,咯不出,渐成怒味,酸辛腥臊咸苦,甚至带血而出。但痰症初起,头痛发热,类外感表症,久则潮咳夜重,类内伤阴火,痰饮流注,支节疼痛,又类风症。但痰症胸满食减,肌色如故,脉滑不匀不定为异耳。又曰:俗云十病九痰,诚哉斯言。又曰:痰厥者,皆因内虚受寒,痰气阻塞,手足厥冷麻  ,晕倒,脉沉细也。《回春》曰:凡臂难,遍身骨节痛,坐卧不宁,痰入骨也。又曰:眼黑而行步吟呻,举动艰难,入骨痰也,其症必遍身骨节痛,眼黑,面土色,四肢痿  。屈伸不便者,风湿痰也。眼黑气短促者,惊风痰也。眼黑颊赤,或面黄者,热痰也。咯之不出者,痰结也。胁下痛,作寒热,咳嗽气结亦痰结。《局方》曰:胸中有寒,则喜唾痰。《资生经》日∶痰涎病不一,惟痨瘵有痰为难治,最宜早灸膏肓、四花穴。《全婴方》曰:肺胃虚则生粘痰,痰涎滞咽喉,如曳锯声,时或瘛  。或因吐泻所致,脾虚肺亦虚,痰涎流溢,变成癫  ,尤为难治。《得效》曰:有痰饮流注者,人忽胸背手脚腰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不可便用风药,及妄施针灸。亦不可疑为风毒结聚欲为痈,乱用药贴,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变为此疾,能令人头痛难举,神昏意倦,多睡,食少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涎,手足冷  ,气脉不通。亦不得认为瘫痿,凡有此疾,只服控涎丹,其疾如失。丹溪曰:有痰核块者,人身上中下,有块如肿毒,多在皮里膜外,此因湿痰流注,作核不散,间其平日好食何物,用药吐下之,方用消痰散核之剂,如二陈汤,加大黄、连翘、柴胡、桔梗、姜黄连、白芥子,水煎,入竹沥,多服自消。《医鉴》曰:痰饮流注於胸背头项腋胯腰腿手足,聚结肿硬,或痛或不痛,按之无血潮,虽或有微红,亦淡薄不热,坚如石,破之无脓,或有薄血,或清水,或如紫汁。又有坏肉如败絮,或如瘰倁,在皮肉间如鸡卵可移动,软活不硬,惟觉咽喉痰结,作寒作热。《回春》曰:浑身有肿块,或骨体串痛,都湿痰流注经络也。    ”痰火导引〔      《保生秘要》曰:伸足坐定,以双手掐儿诀撑起,用力低头,躬身而下,扳足尖三次,如诀,用力而起,咽津下降幽阙,躬起二十四回,守运後央。    ”运  央〔    《保生秘要》曰:取静千晌,用十六字提咽指腰存想,念  在  ,次运尾闾八九度,入静,自然痰火自降。治痰饮方五十一    利金丸    ”燥痰〔    桔梗  贝母  陈皮  枳壳  茯苓  甘草  姜    半黄丸    ”热痰〔    南星  半夏  黄芩  等分,姜汁浸蒸饼研丸,姜汤下四五十丸。    白术丸    ”湿痰〔    南星  半夏  白术  汤浸蒸饼丸,食後姜汤下。    六君子汤    ”挟虚〔    人叁  茯苓白术  炙草  半夏  陈皮    保和丸    ”挟食〔    山楂  神曲  半夏  橘红  茯苓  麦芽  连翘  黄连  莱菔子  水泛丸。    消暑丸    ”风挟暑〔  茯苓  半夏甘草  姜汁糊丸,忌见生水,每五十丸,姜汤下,入夏後不可缺也。    妙应丸    ”湿挟惊〔    甘遂  大戟白芥子  糊丸,梧子大,卧时姜汤下七丸至十丸。气实痰猛者,量加丸数,或加朱砂为衣。痛甚加全蝎,酒痰加雄黄,惊痰成块加穿山甲、鳖甲、蓬术、元胡索,即控涎丹。    防风丸    ”风痰〔    防风  川芎  甘草  天麻  蜜丸,重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