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内科学(七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阴津,症见胁肋隐痛不休,眩晕少寐,舌红少津,脉细者,可去方中川芎,酌配枸杞、菊花,首乌,丹皮,栀子;若兼见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等;若气滞兼见血瘀者,可酌加丹皮,赤芍,当归尾、川栋子、延胡索、郁金等。
  2.肝胆湿热证
 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治法:清热利湿。
?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具有清利肝胆湿热的功用,适用于肝胆湿热而致的胁痛。
   常用药: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山栀、黄芩清肝泻火;川栋子、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
丸安蛔,再子驱蛔。
 3.瘀血阻络证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涩。
黄柏以清热利湿退黄;若肠胃积热,大便不通,腹胀腹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肋剧痛,连及肩背者,可或酌配硝石矾石散;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先以乌梅
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症块,舌质紫暗,脉象沉
证机概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前方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适用于因气滞血瘀,血行不畅所导致的胸胁刺痛,  日久不愈者。后方具有祛瘀通络,消肿止痛之作用,适用于因跌打外伤所致之胁下积瘀肿痛,痛不可忍者。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柴胡、枳壳疏肝调气,散瘀止痛;制香附,川栋子,广郁金,善行血中之气,行气活血,使气行血畅;五灵脂、延胡索
散瘀活血止痛;三七粉活血通络,祛瘀生新。
   若因跌打损伤而致胁痛,局部积瘀肿痛者,可酌加穿山甲、络止痛;若胁肋下有症块,而正气未衰者,可酌加三棱、莪术、之力,或配合服用鳖甲煎丸。
酒军、瓜蒌根破瘀散结,通地鳖虫以增加破瘀散结消坚
  4.肝络失养证
 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治法:养阴柔肝。
   代表方:一贯煎加减。本方功用滋阴柔肝止痛,适用于因肝肾阴虚,肝络失养而导致的






;火,耗伤枸杞、菊、旋覆花
或兼有
而致的胁
疏肝理气
,腹胀腹背者,可先以乌梅
脉象沉
,脉细弦
而导致的
各论  第四章  肝胆病证
胁肋隐痛,口燥咽干诸症。
   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滋补肝肾,养阴柔肝;当归、白芍、炙甘草,滋阴养血,柔肝缓急;川栋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若阴亏过甚,舌红而干,可酌加石斛、玄参、天冬;若心神不宁,而见心烦不寐者,可酌配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若肝肾阴虚,头目失养,而见头晕目眩者,可加菊花、女贞子、熟地等;若阴虚火旺,可酌配黄柏,知母、地骨皮等。
'预防调护'
    胁痛之发生,与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相关。因此,平素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过怒,过悲、过劳及过度紧张;同时注意饮食清淡,切忌过度饮酒或嗜食辛辣肥甘,以防湿热内生。
   已患胁痛的病人,应积极治疗,按时服药。还应注意起居有常,防止过劳:忌食肥甘辛辣及嗜酒过度,饮食宜食用水果.蔬菜及豆制品等清淡食物。保持心情舒畅,忌恼怒忧思。
 '结  语'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胁痛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外感、体虚及跌仆外伤等方面因素有关。其病机属肝络失和,实证为肝气郁结,瘀血停滞,肝胆湿热,邪阻肝络,不通则痛;虚证为肝阴不足,肝脉失养,不荣则痛。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胆,又与脾、胃、肾相关。辨证当着重辨气血虚实,临床上以实证最为多见。胁痛的各个证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治疗上,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实证多采用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清利湿热之法;虚证则多以滋阴养血柔肝为治,同时佐以理气和络之品。
'临证备要'
    1.治疗胁痛宜疏肝柔肝并举,以防辛燥劫阴之弊。胁痛之病机以肝经气郁,肝失条达为先,故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是治疗胁痛的常用之法。然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治疗之时
宜柔肝而不宜伐肝。疏肝理气药大多卒温香燥,若久用或配伍不当,易于耗伤肝阴,甚至助热化火。故临证使用疏肝理气药时,一要尽量选用轻灵平和之品,如香附、苏梗、佛手片、绿萼梅之类;二要注意配伍柔肝养阴药物,以固护肝阴,以利肝体。如仲景之四逆散中柴胡与白芍并用,薛己之滋水清肝饮中柴胡与生地配伍,均是疏肝柔肝并用的范例。
   2.临证应辨证结合辨病,配合针对性药物。经检查,如属病毒性肝炎,可用疏肝运脾.化湿行瘀、清热解毒等治法,结合临床经验和药理研究,选择具有抗病毒,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及抗纤维化作用的药物。如胁痛兼有砂石结聚者,治疗当注意通腑、化石、排石药的应用。若兼有湿热阻滞,肝胆气机失于通降,出现右胁肋部绞痛难忍,恶心呕吐,  口苦纳呆,治疗当清利肝胆,通降排石,方剂常用大柴胡汤加减。通腑泻下常用大黄、芒硝;化石
排石药物可选用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郁金、茵陈、枳壳、莪术、炮山甲、皂角刺,






中医内科学
'医案选读'
    病案一
   刘某,男,42岁,干部,1963年5月10日初诊。
   患者1962年患慢性肝炎,经长期治疗,肝功虽接近正常,但面红颧赤,持续低热。无结核病史,肺部透视正常。肝区痛,肝肿大,肋下可触及。饮食不振,腹剧胀,喜热饮,眩晕,疲倦,入睡困难,噩梦易醒,白天无精神,深夜反兴奋,体重显著减轻,大便稀溏,小便短黄,有臭气。左脉弦数,右脉弦缓,舌质红绛,舌伸颤动,苔白如积粉。阴虚阳亢,肝旺侮脾,脾虚生湿。治宜滋水清肝,扶脾健胃,佐以活血祛瘀,化湿生津。方拟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沙参12克,鲜生地30克,生白芍12克,炒川栋9克,肥知母9克,地骨皮9克,阿胶珠9克,金钱草60克,茵陈12克,满天星24克,黄连6克,广木香6克,银柴胡9克,地鳖虫9克,?炒蒲黄9克,鸡内金9克,桃仁9克,夏枯草15克,薤白12克,山萸肉12克,夜交藤60克,台乌9克,九香虫9克,琥珀末6克(布包煎),每周6剂,连服2周。
   二诊:5月25日。低热已解,肝区痛渐减,食欲好转,大便不溏,腹胀减轻,但仍疲乏,肝区隐痛,能睡但不酣,自汗。脉转弦缓,舌质淡红,苔薄白,但无积粉样。守前法继进。前方去黄连、广木香、地鳖虫,桃仁,夏枯草,薤白、台乌,九香虫,肥知母、银柴胡,加冬虫夏草9克,焦白术9克,茯苓12克,砂仁6克,蔻仁6克,厚朴6克,金樱子60克,每周6剂,连服3周。
   三诊:6月'6日。肝区不痛,体力渐复,有时返回单位亦不疲乏。经原住院医院检查,肝功正常。睡眠极酣,胃纳增,但大便不成条状,腹胀,微自汗。阴虚阳亢现象基本消失。脉平缓,舌质淡红,苔薄白。治宜健脾益气。处方:加味香砂六君汤。沙参12克,茯苓9克,焦白术9克,陈皮3克,半夏9克,山药24克,砂仁6克,蔻仁6克,苡仁12克,山
楂9克,神曲9克,藿香6克,每周6剂,连服2周。痊愈上班。
   (史宇广等编著.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肝炎肝硬化专辑.中医古籍出版社
   病案二
   陈某,女,37岁。1983年5月20日初诊。
   主诉:右胁肋疼痛6个月,加重1个月。
    病史:半年前受刺激后常觉两侧胁胀不适,时有疼痛,连及脘腹,嗳气后稍减,未服药治疗,病情逐渐加重。3月前胁痛加重,更见不思饮食,时有恶心呕吐,经服中药治疗后症状减轻,因有事外出使服药中断。1月前胁痛又作,且逐渐加剧,再用原方药服用后疼痛未能减轻,特来诊治。现右胁疼痛较甚,晚上加剧,不喜揉按,左侧头痛,眼睛发胀,月经提前,血色紫黑,有小块,食少,大便秘结,小便黄。检查:痛苦焦虑面容,舌质红赤,边有
瘀点,脉象细弦。
   诊断:胁痛(肝郁化火,兼血瘀)。
   治法:疏肝清肝泻火,佐以活血化瘀,
   方药:柴胡疏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