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预防调摄
1.饮食起居调摄: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多食具有补益肾精作用的食疗之品,如核桃、黑芝麻、山药等,并戒烟。
2.精神调摄: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解除思想顾虑。解除情志因素,避免情志内伤。
3.智能训练:对病人耐心细致地进行智能训练,使之掌握一定的生活和工作技能,多参加社会活动,或练气功、太极拳等,避免过逸恶劳。
4.护理:重症病人注意防止因大小便自遗及长期卧床引发褥疮、感染等。要防止病人自伤或伤人。
第七节 厥 证
定义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在短时间内苏醒
重者—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释义
厥的含义有多种:
1.发病形式: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素问?大奇论》:“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即以暴死为厥。
2.指病理机制:指气机逆乱,气血败乱。“厥者,逆也”,“厥者,尽也”。《灵枢?五乱篇》:“乱于臂胫,则为四厥。”
3.临床表现:以四肢逆冷、手足不温为厥。《素问?厥论》:“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
4.六经形证:如《素问?厥论》叙述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如《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此指神志病证而言,现已不用。
今论之厥证,主要指前二者而言。第三种,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厥证。
历史沿革
1.厥证的病名首见于《内经》,但不同篇章中其含义各异(不同名称大约有30种),概之有四:①以暴死为厥:《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②以四末逆冷为厥。③以气血逆乱病机为厥。④以病情严重者为厥。
《内经》对厥证的病机认为是气机逆乱、气血运行悖逆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2.仲景论厥,承袭了《内经》中手足厥冷为厥的论点,且以外感发厥为主,认为寒厥与热厥的病机为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不能顺接的结果。“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并创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厥证的代表方。
3.宋金元时代,皆宗仲景之说,所论以外感发厥,四肢逆冷为主。
4.明清以来,区分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张景岳总结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认为厥证的含义有两个方面:在《内经》和《伤寒论》中则为手足逆冷,故分为寒厥、热厥、阴厥、阳厥,发生于杂病中则为突然昏倒,故分为气、血、痰、酒、色之厥。
5.分类:
(1)《内经》有大厥、薄厥(多指中风病)、热厥、寒厥之称。如“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2)《金贵要略》分外感、内伤两大类。《医学入门?外感寒暑》明确区分为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3)元张子和《儒门事亲》将昏厥分为尸厥、痰厥、酒厥、气厥、风厥等
(4)清代医家予以总结、完善,提出了气、血、痰、食、暑、尸、酒、蛔等厥。
范围
中医——内伤杂病中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省人事为主症,伴四肢厥冷
的病证
西医——癔病、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昏迷、排尿性晕厥、直立性
低血压、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精神性疾病患者所出现的厥证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内伤
七情刺激,气逆为患,以恼怒所致者为多
所愿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上炎
大怒→气逆→气血并走于上 →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厥证
惊骇恐吓→脏腑功能失调→气逆上冲,清阳不升
2.体虚劳倦
元气素虚,复加空腹劳累→中气不足→脑海失养→气血逆乱
长期睡眠不足,阴阳气血亏耗
平素气血运行不畅,脾虚有痰 ——陡遇巨大精神刺激→气血逆乱→厥证
素体阳旺阴亏 (情绪紧张、恐惧、惊吓、疼痛)
3.亡血失津
大汗吐下→气随液耗
创伤出血,血证失血过多→气随血脱,阳随阴消→神明失主→厥证
4.饮食不节
嗜食酒酪肥甘→脾胃受伤→运化失职→痰浊阻滞→气机不畅→日久痰愈多则
气愈滞,气愈滞则痰愈盛→痰浊一时上壅→清阳被阻→痰厥→
5.暴感外邪
曝晒于烈日之下 →暑厥
劳作于高温环境 →感受暑邪→热郁气逆,传入心包→蒙蔽心神。清窍闭塞
二、病机
1.基本病机——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景岳全书厥逆》:“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
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恼怒惊骇→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气厥(实证)
平素元气虚弱之人—陡遇恐吓→清阳不升,神明失养→气厥(虚证)
素体痰盛之人—骤逢恼怒惊骇→气上冲逆乱→痰随气升,蒙蔽清窍→痰厥
暴饮暴食→食滞中脘→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脾不升清→食厥
素有肝阳偏亢—暴怒伤肝→肝失潜藏,肝阳上亢血随气升,气血逆乱→血厥
大量失血→气随血脱→气无所依附→气血不能上荣清窍→血厥(虚证)
2.病变脏腑——主要在心、肝,涉及脾、肾
生理——心为精神活动之大主,病理——肝主疏泄条达
心病则神明失用, 肝病则气郁气逆,乃致昏厥
生理——脾为气机升降之枢 病理——脾病清阳不升
肾为元气之根 肾虚精气不能上注 →清窍失养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实——气逆上冲、血随气逆、痰浊上壅→清窍闭塞——实证
虚——气虚、气陷、血虚、气脱→神明失养——虚证
4.预后
取决于——正气的强弱、病情的轻重、抢救治疗是否及时、得当
发病后——呼吸平稳,脉象有根——正气尚强——预后良好
气息微弱,或见昏愦不语,或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或脉象沉伏
如一线游丝,或如屋漏,或散乱无根,或人迎、寸口、趺阳
之脉全无——危候——预后不良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四肢厥冷
2.先兆症状与兼症:发病之前常有头晕、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
而后突然昏仆,不知人事,“移时苏醒。兼症——恶心、汗出、四肢厥冷,醒后头晕、疲乏、口干。
3.病史:了解有无类似发作史。诱因:精神刺激、情绪波动、大失血、暴饮暴食、素体痰盛宿疾。
二、相关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血常规。
2.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等。
3.影响学检查:CT MRI、胸部X摄片。
4.其它:血压、心电图等。
三、病证鉴别
1.厥证与眩晕
眩晕——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
厥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
2.厥证与中风
中风——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素体常有肝阳亢盛。其中脏腑者:突然昏倒,并
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口眼歪斜
及失语
厥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昏倒时间较短,醒后无后遗症。但血厥之实证可
发展为中风
3.厥证与痫证
痫病——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多见。病情重者,虽也为突然昏仆,不省人
事,但发作时间短暂,且发作时有叫号、抽搐、口吐涎末、两目上视、
小便失禁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类似,醒后如常人
厥证——昏倒后四肢厥冷 ,无吼叫、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