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不成形,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患者自幼贫血,来院门诊治疗已半年余,服调补气血之剂效果不明显。血色素3.3克%,红血球136万/毫米’,白血球5200/毫米’,血小板6.5万/毫米’,网织红血球0.5%,西医诊为“溶血性贫血”。证属脾肾俱虚,阳不生阴,与一般气血虚者不同。治以补养脾肾,助阳生阴。党参12g,白术12g,茯苓9g,炙甘草6g,当归9g,白芍9g,生熟地各9g,川芎6g,川断12g,仙灵脾9g,巴戟天9g,仙鹤草30g,红枣5枚。5剂。
1975年1月5日二诊:面色渐转红润,精神较振,胃纳已增,二便正常,略有腰酸。舌淡,苔薄涧,脉细。原方继服,另加服黄芪片。
1975年1月13日三诊:一般情况均有改善,面有华色,唇渐红,胃纳佳,二便凋。舌苔薄润,脉细。7剂。原方继服,
1975年1月28日四诊:情况较好,血象亦有明显改善。血色素7.7克%,红血球295万/毫米’,白血球5000/毫米’,血小板9.8万/毫米’,网织红血球2%。再守原意加减化裁。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黄文东医案?虚劳三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病案二
万某,男,27岁。'961年4月4日会诊。 .
住某医院诊为“慢性髓性白血病”,面色苍白,头晕,左偏头痛,胸膺闷痛,牙龈渗血,有时低烧,纳少,大便正常。舌质淡,苔薄腻,脉沉细弦。属血痹虚劳,治宜益气补血,通络{肖瘀。生黄芪八钱,当归尾二钱,党参五钱,苏木二钱,生龟板五钱,生鳖甲五钱,石决明五钱,地骨皮三钱,丹皮二钱,下地黄四钱,阿胶四钱。
5月4日复诊:低烧退,头晕减轻,胸闷痛已去,大便偏稀。原方去地骨皮。
5月23日三诊:口干欲饮,烦不能眠,皮肤易出血,小便黄。脉左沉细弱,右弦细数,舌苔薄黄燥。属阴虚血热,治宜益气凉血养阴。犀角粉(冲服)四分(现一般用水牛角代,但需加大剂量),生地黄四钱,白芍三钱,丹皮二钱,玉竹五钱,玄参三钱,麦冬三钱,山
萸肉三钱,石斛五钱,阿胶三钱(烊化)。水煎,童便200毫升兑服,日三次。
6月4日四诊:出血现象有好转,睡眠亦较好。脉略缓,苔减。仍宜益气养血,瘀。党参五钱,苏木三钱,黄芪五钱,归尾二钱,丹皮二钱,生地六钱,龟板五钱,钱,地榆三钱,地骨皮三钱,炙甘草三钱。
鳖甲五
6月11日五诊:牙龈已不出血,皮肤出血点亦少,精神好转,饮食增加。燥苔退,沉微缓有力。原方续服。
(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医案?血痹虚劳.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病案三矫某,女,23岁。1959年9月10日初诊。经常头昏、胸闷、气短四五年。有时轻微头痛,记忆力衰退,时有两眼发花,心慌心
跳,烦躁,睡眠多梦,四肢酸软无力,皮肉发热,饮食减少。闭经已3年。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贫血。面色黯黄乏泽,消瘦,毛发枯燥,气略短,口唇焦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辨证:脾:肾虚弱,气血不足。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佐以活血。处方:当归15g,生地12g,元胡9g,白术9g,鸡内金15g,木香9g,人参9g,枸杞子15g,菟丝子12g,炒酸枣仁36卧红花6g,生牡蛎12卧丹参25e。
9月15日二诊:药后诸症好转,饮食、睡眠均近正常,面色、舌、脉同前。前方加牛膝9g,肉桂6Ro配服十珍益母膏,每日3次,每次一匙。
1960年7月来函:服药后诸症逐渐好转,食量大增, 自觉体力较前增加。十个月来曾行经三次,量较少,周期不准。有时仍有气短及疲劳感觉。处方:当归15g,白芍12g,元胡12g,黄芪12g,白术12g,鸡内金'8g,木香9g,党参12g,枸杞子15g,香附9g,月季花9g,吴茱萸9g,炒酸枣仁50g,生杜仲'2小菟丝子30g,丹参25耻
(戴岐等整理.刘惠民医案?内科?贫血.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文献摘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难经?十四难》:“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凋其饮食,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
《景岳全书?虚损》:“病之虚损,变态不同,因有五劳七伤,证有营卫脏腑。然总之则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病惟虚损者,亦惟此精气。气虚者,即阳虚也;精虚者,即阴虚也。”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医宗必读?虚劳》:“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举脾肾者,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脾、治肺、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不居集?上集?卷十》:“虚劳日久,诸药不效,而所赖以无恐者以胃气为主,胃气旺则五脏受荫,水精四布,机运流通,饮食渐增,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
第八节 肥胖
盖人之一身,以致充血生
肥胖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历代医籍对肥胖病的论述非常多。对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肥贵人”及“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的描述。在证候方面, 《灵枢?逆顺肥瘦》记载:“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灵枢?卫气失常》根据人的皮肉气血的多少对肥胖进行分类,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证型。此外,《素问?奇病论》中有“喜食甘美而多肥”的记载,说明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先天禀赋,劳作运动太少等多种因素有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肥胖的病机还与气虚,痰湿、七情及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如《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认为肥人多气虚,《丹溪心法》、《医门法律》认为肥人多痰湿。在治疗方面,《丹溪心法?中湿》认为肥胖应从湿热及气虚两方面论治。《石室秘录?肥治法》认为治痰须补气兼消痰,并补命火,使气足而痰消。此外,前人还认识到肥胖与其它多种病证有关,《内经》认识到肥胖可转化为消渴,还与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等多种疾病有关。《女科切要》中指出:“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也。”
现代医学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病、继发性肥胖病(如继发于下丘脑及垂体病,胰岛病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的肥胖病),可参照本节治疗。
'病因病机'
肥胖多因年老体弱,过食肥甘,缺乏运动、先天禀赋等导致气虚阳衰、痰湿瘀滞形成。
一、病因
Ⅱ.年老体弱肥胖的发生与年龄有关,40岁以后明显增高。这是由于中年以后,人体的生理机能由
盛转衰,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又过食肥甘,运化不及,聚湿生痰,痰湿壅结,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酿生水湿痰浊,故而肥胖。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食量过大,或过食肥甘,长期饮食不节,一方面可致水谷精微在人体内堆积成为膏脂,形成肥胖;另一方面也可损伤脾胃,不能布散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致使湿浊内生,蕴酿成痰,痰湿聚集体内,使人体臃肿肥胖。
3.缺乏运动
长期喜卧好坐,缺乏运动布,化为膏脂痰浊,聚于肌肤活动减少,亦容易发生。
4.先天禀赋
则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呆滞,则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输脏腑、经络而致肥胖。妇女在妊娠期或产后由于营养过多,
《内经》即认识到肥胖与人的体质有关,现代已明确认识到,肥胖的发生具有家族性。阳热体质,胃热偏盛者,食欲亢进,食量过大,脾运不及,可致膏脂痰湿堆积,而成肥胖。
此外,肥胖的发生还与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由于女性活动量较男性少,故女性肥胖者较男性为多。
二、病机
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脾气虚弱则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