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花、黄连、黄柏之类,均可量症酌加。
(十七)犀角解毒汤 治痧毒倒 ,胃烂。
犀角 连翘 桔梗 生地 当归 薄荷 防风 黄芩 甘草 赤芍 牛蒡 荆芥 川连
(十八)至宝丹 治中风卒倒,中恶气绝,痰饮不语,神魂恍惚,头目昏眩,睡眠不安,唇口干燥,伤
寒谵语,心肺积热,伏热呕吐,邪气攻心,大肠风秘,血气不通,寒热交错,中热疫
毒,阴阳毒,山岚瘴毒,水毒蛊毒,中一切物毒,妇人难产闷乱,胎死不下,产后血晕,口鼻血出,恶血攻
心,烦躁气喘,吐逆,小儿诸痫,急惊心热,卒中客忤,烦躁不眠,风涎搐搦。
犀角 朱砂 玳瑁 琥珀 麝香 龙脑 金箔 银箔 安息香 犀牛黄
(十九)紫雪丹 治烦热不解,口舌生疮,狂越躁乱,瘴疫毒疠,一切实火闭结,小儿惊痫百病,解热药毒发。
石膏 寒水石 磁石 白滑石 犀角 羚羊 青木香 沉香 玄参 升麻 丁香 甘草 朴硝 消石 金叶
(二十)麻黄汤 治伤寒太阳病,无汗,身疼痛,胸满而喘,及肺经咳嗽,喘急胸满,风寒湿痹,肺经
壅滞,昏乱哮吼。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二十一)大青汤 治毒邪内陷。
大青 木通 玄参 桔梗 知母 山栀 升麻 石膏
用路东黄土末滤水煎。大便闭、口干、腹胀,加酒大黄。
(二十二)羚羊角散 治毒邪内陷。
羚羊角 防风 麦冬 玄参 知母 黄芩 牛蒡(炒研。各八分) 甘草(二分) 加淡竹叶(十片)
清水煎服。
(二十三)黄芩汤 治热邪下行于肠而自利。
黄芩 甘草 芍药 大枣
(二十四)香连丸 治下痢赤白,白多于赤。
木香(五钱) 黄连(二两)
共研细末,陈米饭或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二十五)导赤散 治心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茎中作痛,热淋不利。
生地(五钱) 木通 甘草梢 淡竹叶(各一钱)
研为末,每服三钱。
(二十六)甘桔汤 治咽喉肿痛。
甘草 桔梗(各一钱) 又方加山豆根、玄参、牛蒡子、荆芥等分,麦冬加倍。
(二十七)犀角大青汤 治斑出大盛大热,心烦狂言闷乱,不能发透。
犀角(二钱) 大青(钱半) 黑参 升麻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各一钱) 甘草(八分)
无大青用青黛。清水煎服。
(二十八)茅花汤 治衄血。
防风 荆芥 甘草 牛蒡子(炒) 生姜 茅花
(二十九)黄连汤 治多汗。
黄连 黄柏 黄芩 黄 生地 归身 麦冬 浮麦
清水煎,去渣,调蒲扇灰服。
(三十)清咽滋肺汤 治麻后余热,咳嗽声喑。
黑参 牛蒡子 荆芥 玉竹 贝母 栝蒌根 马兜铃 桔梗 麦冬(各等分) 甘草(减半)
清水煎服。
(三十一)清热透肌汤 治麻疹未透,热甚而咳。
黑参 石膏 牛蒡子 荆芥 防风 前胡 葛根 杏仁(各等分) 甘草(减半)
清水煎服。
第四章·痧痘论治
第二节·痧证分类
属性:痧疹之种类,大率如下∶
x一、灌脓浆之痧疹x
号行浆疹子,其状颇似痘而实则不同,痘必有顶盘,疹虽有浆而颗粒必不坚,根盘
必无红晕。此由平日其人湿盛,或脾胃虚
弱所致。若贯脓后不结痂者,此元气亏损也,当大补脾胃为主,不可误认邪热未尽而与清热退火之剂。
x二、疹夹痘x
乃痧疹之中,夹有痘疮者,此由毒瓦斯太盛,故一齐涌出。疹以风邪外感之毒为多,痘以胎毒内发之毒为
多。二者相杂,症号难治,盖治痘宜温,治疹宜凉也。然细察虚实寒热,亦有活法可求。譬如虚者热不盛而疹
痘俱少者,则宜参用治痘之法,以托痘为主;实者赤晕发 者,则宜用治疹之法,或频进化斑汤,则疹
毒自解,而痘自起。
x三、奶疹子x
小儿初生未盈月,忽遍身发红点也。此证由于胎中受热,又适染时行症而起,故生下便发。小儿脏腑
娇嫩,不必服药,宜以治痧痘套方大剂,与乳母饮之,更令乳母避风寒,忌房事,食淡茹清,切忌冷水、瓜
果、鸡、鱼、炙、 、酸醋、五辛、糖蜜、香鲜之物,犯之则皮毛闭塞,毒瓦斯难泄,遂变黑而死。如渴极欲
水,只与葱白汤以滋之。
更有发斑一证,形式与疹不同,治法亦有稍异。考痧疹为点形,斑为片形,痧疹颗粒突起,视之有形,
摸之有物,斑则一片红紫,视之有形,摸之无物,此斑与疹之分别也。然发斑亦有 肿者,大都斑而兼痧疹,
其上微突者为疹,其下成片者为斑也。斑有阳斑、阴斑之分,凡其色淡者,微如蚊迹者,但胸背或手足
间有稀少微红之点,而其人安静者,此阴斑也。阴斑决不夹于痧疹之中,可姑置勿论。若阳斑者,或由
胃热,或由血沸,或独发,或痧疹透后血分郁热亢甚,亦多发斑,大都以鲜明红赤为顺,色紫为重,色黑
如煤者百无一痊也。故病至发斑,大忌用辛温以助其热势,轻者犹可用辛凉,则参照治痧疹之法以治之,亦
可通用。至于重者,则概宜寒凉之剂,以平其炎炎之势,或酌通
瘀之剂,以泄其壅塞之毒,倘误用温剂,势必红斑变紫,紫斑成
黑也。此外,有所谓风疹者,由脾虚血热,或受风邪而作,其形浮肿成片成块,愈搔愈甚,宜疏气除湿之品,
不可专用风药。又有瘾疹,由脾家蓄热,更兼风湿,故隐隐发点粒,似肿非肿,多发痒或不仁,以其隐现于
肌肉,故曰瘾疹,时或壮热恶寒有若似疹,实则非疹也,宜宣发风湿主之。又有痱疹,即夏月痱子之极
盛者,其粒大如粟米,皮肤尽赤,多生项下夹窝内胯,肥儿易患之,外科书谓之暑毒,宜居凉爽之处,不必服
药。若爪破皮,易变成脓疮,宜用药敷扑,以免溃烂。又有冻疹,因寒冬天地之气闭塞,交春风动,易袭虚
人之皮毛,则发色白形如鱼子之疹点,惟不遍及一身,周时收没,即无痕点,亦宜宣发风湿主之。凡此
数者,虽非正痧疹而有似之者,故同类而共论之。
x附方x
(一)保元加减汤 治痘家虚者,及行浆疹子,灌脓后不结痂(通常痘疹及水痘白 之类,不可用)。
炙黄 (三钱) 人参(三钱) 炙甘草(一钱) 肉桂(五分) 当归(二钱) 白术(二钱)
犹有余毒者,加连翘、绿豆,宜升者加升麻,宜利气者加陈皮,宜收者加白芍。
(二)化斑汤 治毒留肺胃。
人参 甘草 知母 石膏 桔梗 连翘 升麻 竹叶 牛蒡 地骨皮
一方有玄参、犀角、粳米,无桔梗、连翘、升麻、竹叶、牛
蒡、地骨皮、人参,体实去人参,热甚加鲜生地、犀角。
(三)消风散 治脾热风湿,瘾疹冻疹。
茯苓 蝉衣 川芎 僵蚕 人参 藿香 防风 荆芥 甘草
清水煎服。
(四)调中散 治风疹。
藿香 枳实 砂仁 甘草 苍术 茯苓 陈皮 青皮 半夏
浓朴
清水煎服。
(五)苦参汤 治痱疹。水煎作洗汤,临洗入猪胆汁四五个。
苦参 菖蒲
(六)鹅黄散 外用。治痱疹,作粉扑用。
绿豆粉 滑石 黄柏 轻粉
第四章·痧痘论治
第三节·痧后证治
属性:痧疹一证,出时能透尽毒净,病期能确守禁忌,本无所谓余恙也。然人事疏忽,十常七八,禀赋虚弱,不
任疾病,又比比然也。故痧后余恙基于前因而起者,不在少数,内有四大证,为害甚烈∶一曰痧后劳,痧既
收没,邪毒犹郁于肌肉间,昼夜发热,渐至发焦肤槁,羸瘦如柴,此因痧期误服辛温,毒未清解,或由
本元虚弱,余毒留心,或由过用寒凉,毒未透净,均宜清火解毒之法,及扶胃健脾之剂以治之。迟则口鼻
气冷,睡卧露睛,手足厥冷搐掣,必至不救。即本羸瘦而遍身壮热,螈 烦躁,实由阴亏血耗,余毒入肝而
传心故如此,治宜养血清血之剂。一曰痧后疳,病由余毒未尽,陷入胃家,或过啖炙 ,毒乘火势,忽发走
马疳,牙根臭烂,血出颊肿,环口青黑,久则腮穿齿落,唇缺鼻坏,宜急救勿缓,内治以速清胃火为主,外
治以散毒去腐为主。如疮色白者,或疮色黑者,皆属不治。一曰痧后痢,病由痧前曾作泻痢,调解未清,至
是变成休息痢,日夜无度,里急后重,此余毒流入大肠也。不论赤白,总应养血行气,盖血和而痢自止,
气行而后重自除也。然须分虚实,实者不妨微利,虚者只可调和。一曰痧后咳,痧后气喘息高,连声不止,
甚至咳血或呛饮食,此毒归于肺也,名曰顿咳,宜清肺除热为主。如胸高肩耸,
手摆头摇,口鼻出血,面色青赤,或枯白,或晦暗,皆不可治。至于有肺气极虚,毒遏发喘,不至呛食咳血
者,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