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腹痛而发热;有感冒、外感者,必头痛而发热。若发热,饮食自调,绝无他症者,乃血虚
也,可以补血。若胸膈饱闷,嗳气,恶食,泄泻等症,只随症治之。要知腹满而不痛者,断非
恶血也,莫误。产后,用益母草锉一大剂,三两浓煎,去渣,加芎、归末各二钱,陈酒、童便各
一盏,服之至再,则腹痛、血晕之患免,且大有补益,真治产之司总也。此方又名夺命丹,为历验之良方也。
产后喜咸爱酸,而致咳嗽者,必致痼疾,终身须自慎之。家传秘方有六,简易而神妙特
奇,世世保之毋失,方列于上。
x种子丸x 五月五日拔益母草,带根阴干,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二丸,百日有效。
x固胎丸x
条芩(二两) 于术(一两)
每服三钱。上研细末,砂仁汤下。连服而胎可永安(胎热重者,条芩加一两。于术用米泔水浸)。
x保安丸x 五月五日,取益母草,去根晒干,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怀孕八九月,
每晨服一丸,砂仁汤下。服二三十服必无倒产之逆。
x催生丹x 用益母草四两,焦白芷、炒滑石、百草霜各二两,临产服四钱,芎归汤送下,效。
x益母丹x 既产,用山楂末三钱,浓煎益母草汤,陈酒和童便调下,第一日服三服,二日
服二服,三日一服,第四日、第五日山楂末减半,第六、第七日去山楂末,止服三味,第八日
并三味不服,而百疾不生矣。历验。
x坤元是保丹x 孕妇病,则胎亦病而随,则多两亡。此方能却胎病,使两无恙。方用飞青
黛五钱,伏龙肝二两,二味研末,用井底泥调匀,涂脐上当孕处二寸许,干则再涂。此丹止
可施于伤寒极热之症,不可概施者也。切记,切记!慎之,慎之!
朱彦修治产妇阴户一物,如帕垂下,俗名产颓,宜大补气以升提之。用参、 、术各一
钱,升麻五分,后加归、芍、甘草、陈皮调之。又治产妇阴户下一物,如合钵状,此子宫也,气
血弱,故随子而下,用升麻、当归、芎、 ,服二次,后以五倍子作汤洗灌皴其皮,觉一响而收入。
又云∶大凡胎已足月,宜补助气血,为添水行舟,万无难产之厄,附录历验方于后。炙
绵、熟地各一两,归身、枸杞子、党参、龟板(醋炙)各四钱,茯苓三钱,白芍、川芎各一钱,
无论胞衣已破未破,连服四五帖,但用浓煎头汁,取其力浓也。
此方屡效,余恒用之,较世传二宝散佳良。
按∶以上各条,出于薛仲昂集中,议论精纯,方多简效,询为女科秘笈,世罕见之。薛氏
所纂,余亦未见其书,知者尤鲜,曾质之椿田兄,云∶书名《坤元是保》,刊于正和年间,其方
论本于《产育宝庆》而增广之,世渺流传,蒋亦未见原书,惟当日在阮太传丛书中,见其方论
节要,是否质之明哲,订正以释其疑,而广医林之智识,拭目以俟之。
“阴阳应象大论”云∶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此即五行生克之理也。
古贤治病每用之,有桴鼓之应。若文挚之怒齐王,华元化之怒都督,皆宗经旨;戴人、丹溪亦
效其法,见于治案。然亦有不拘克制之说者,但得其意,不必泥其法,所谓神而明之,存乎
其人也(按,自七情至肌衄,从《秘旨》节录,亦殷本所无,兹从原本补载备考)。
按∶七情之病,其原本于五志之偏胜,其治仍由格致之从化,理固然也,故云∶医者,意
也。以其所胜,而能制其所不胜;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自《内经》、《难经》阐发于前,历代
贤哲疏注于后,法良效捷,启迪后进,功非浅鲜矣。
韩飞霞《医通》有云;黄连、肉桂,能交心肾于顷刻,谓治不寐之灵丹,历验不爽。今特
拈出,以启后学之悟。
按∶前贤方法固良,要在对病,捷如影响。如上法,余治一妇,惊悸不寐,已延半载,医治
不效,乞余延医,尺脉微数,两寸浮洪,显是阳不交阴,卫气仅行于阳而不入于阴,故心肾不
交也。即仿前法,用川连二钱,另煎待冷;桂心二钱,另煎待冷;用半夏、秫米各三钱,取甘澜
水煎成,加连汁、肉桂汁和匀,乘温徐徐频饮,服后觉倦,至夜安睡甚酣,前患已瘳。稍有惊
悸、改用补心丹加减而愈。足见方药对症,如鼓应桴,非虚言也。
《内经》有肌衄一症,谓之血汗。治之不得其法,往往血流过多,面色骤白,周身痿倦,气
息奄奄而毙者多。兹特拈出,以备博采良方,而济一时之急也(此条与《秘旨》参看尤佳,方
载《秘旨》,附录于下)。
用炒川山甲一钱,研极细末,重罗筛细
粉,罨之,以帕扎住,即止;内服补血汤三帖,自愈。兹从《秘旨》录出,以济斯厄。余详治验录中。
按∶肌衄一症,古无良法。余治友人杨兄,脑后发际忽出血不止、众皆 然无法。余思与
前症相符,亟用黄芩煎浓汁,俟冷涂之,渐收,三次而瘳,后亦不发。
庞安时有云∶四时之中,有寒、暑、燥、湿、风、火相搏,喜变诸疾,须预察之。其饮食五
味,禽、鱼、虫、菜、果实之属,偏有嗜者;或金石、草木药,素尝有饵者。人五脏有大小、高
下、坚脆、端正、偏倾,六腑亦有大小、长短、浓薄、缓急,令人终身长有一病者。贵者后贱,富
者乍贫,有常贵,有常富,有暴富,有暴贫,有暴乐,有暴苦,有始乐后苦,有离绝,蕴结忧、
恐、喜、怒。夫常贵后贱,名曰脱营;常富后贫,名曰失精。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精竭体沮;脱
势侯王,精神内伤;情慕尊贵,妄为丧志;始富后贫,焦皮挛筋;常富恶劳,骄堕精消。离间亲
爱者魂游绝所,怀者意丧,所虑者神劳,结怨者志苦,忧愁者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
治,恐惧者荡惮而不收,喜乐者掸散而不藏,此皆非外邪所中,而得之于内也。良工必预审
问其由,先知脏腑、经络受病之所,可举万全;工不思晓,令五脏六腑血气离守,迫至不救,又何言哉。
又曰∶阴阳虚盛者,非谓分尺寸也。荣卫者,表阳也;肠胃者,里阴也。寒毒争于荣卫之
中,必发热恶寒,尺寸俱浮大,内必不甚躁。设有微烦,其人饮食欲温而恶冷,谓阳虚阴盛
也,可汗之则愈,若误下则死也。若寒毒相薄于荣卫之内,而阳胜阴衰,极阴变阳,寒盛生
热,热气盛而入里,热毒居肠胃之中,水液丸之干涸,燥粪结聚,其人外不恶寒,必蒸蒸发
热而躁,甚则 语,其脉浮滑而数或洪实;或汗后,脉虽迟按之有力,外证已不恶寒,腹满
而喘,此皆为阳盛阴虚,当下之则愈,若误汗则死也。仲景载三等阳明,是阳盛阴虚证矣。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
则内寒。以此别之,若阴独盛而阳气暴绝,必四肢逆冷,脐筑凑痛,身疼如被杖,面青,或
吐,或利,脉细欲绝,名曰阴毒也,须急灸脐下,服以辛热之药,令阳气复生, 然汗出而
解;若阳独盛而阴气暴绝,必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班班如锦文,或下利赤黄,脉洪
实或滑促,名曰阳毒也,宜用针泄热,服以苦酸之药,令阴气复生, 然汗出而解也。
又曰∶夫邪逆阴阳之气,非汗不能全其天真。《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谓桂枝、甘草、
细辛、姜、枣、附子之类,能复阳气也;酸苦涌泄为阴,谓苦参、大青、葶苈、苦酒等之类,能
复阴气也。酸苦之药,既折热复阴,亦当小汗而后利者。经云∶身汗得之而后利,则实者,可汗是也。
华佗治法云∶伤寒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否隔,周行不通,病一日
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身热、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随症发汗则愈。
庞安时云∶凡发汗,须加裳覆腰以上,浓衣覆腰以下,以腰足难取汗故也,半身无汗,
病终不解。凡发汗后,病证仍存,于三日内可二三发汗,令腰脚周遍为度。若病不解,便可
下之。设令下后不解,表里邪亦衰矣,宜观脉证调治。七日内可期,正汗为善也。发汗后不
可再行汗者,始发热恶寒,今不恶寒,但倍发热而躁;始脉浮大,今洪实或沉细数;始安静,
今狂语,此胃实阳盛,再行汗药而死,须当下之。有人始得病,变阳盛之证,须便下之,不可
拘日子、深浅、次第也。病三日以上,气浮上部,填都胸心,故头痛,胸中满,或多痰涎,当吐之则愈。
按∶庞安时《总病论》所节十条,阅之令人耳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