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岵慌灼母芯酢5诙质翘颖苄停ˋvoidant attachment style),与安全型相反,逃避型的父母经常远离孩子,逃避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尝试,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学会了逃避与父母接触,抑制自己的依附需要。第三种是焦虑/矛盾型,父母对孩子的情感经常不一致,有时候很关心,有时候却不感兴趣。由于这种不一致性的爱,使得焦虑/矛盾型的孩子在自己的情感没有得到回报时显得暴躁和焦虑。在生活的早期,这些不同的依附形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它可能决定着孩子的生活风格和以后的人际取向。
依附不仅在父母与孩子间有,成人之间也存在着依附。为了进一步了解上述不同的依附类型如何影响成人间的亲密关系,Cindy Hazan等人(1987)设计了一个爱情小测验并把它刊登在报纸上,在测验中除了询问人们的浪漫关系,还让人们选择出自己的依附形式。结果证明安全型的人很容易接近,并期望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逃避型的人不易与他人形成亲密关系,他们不信任他人;焦虑/矛盾型的人也对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但与逃避型不同的是他们对自己的伴侣着迷。这项调查研究还得出了这三种依附在成人中的比例:安全型占56%,逃避型占25%,焦虑/矛盾型占19%。
2、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
(1)友谊关系
伴随着成长,人们的社会关系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从家庭延伸到了社会,朋友成了亲密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Paul Wright(1984)把朋友关系分为两个层次:表面朋友(Superficial friendship)和深层(Developed friendship)朋友。前者的形成和保持完全是因为这种关系的酬赏作用,后者除了酬赏还包括相互关心。Hays(1985)指出,人们从开始交这两种朋友时就表现得截然不同,与表面朋友的交往模式为:随着时间推移接触越来越少;而与深层朋友的交往模式是一开始见面很多,然后接触慢慢地减少。另外,要想交深层朋友,感情投入是最根本的,而不仅仅是一般性的接触。
心理学家还发现在交朋友问题上,男性与女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首先,男孩子与女孩子在交友时的方式不同,心理学家Eder(1978)在一项儿童友谊关系的长期研究中发现,男孩子通过玩耍交朋友时往往是一群人一起玩,而女孩子是一对一对地玩;对成年人来说,男性之间的关系发展往往取决于他们是否参加了共同的活动,如一起踢足球等;而成年女性要想成为朋友,一起聊聊天就有可能。Paul Wright(1982)把男性交友的倾向称为面对面(face…to…face)方式,而把成年女性交友的方式叫做肩并肩(side…by…side)方式。
其次,情感在男女友谊关系中的作用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在男性与女性关系中的地位出现了差异,比如在同性亲密关系中,女性的友谊关系由于有更多共同情感的参与,所以比男性的更亲密。但是在与异性发展关系时,这些差异并不明显。
最后,男性与女性在亲密关系中身体接触(Physical touching)的程度也不同,尤其是在同性的亲密关系中。在一项研究中,Derlrga(1989)让被试表演自己在机场迎接自己的朋友或是异性伴侣,结果发现情侣的身体接触最大;而男性朋友之间用身体接触迎接的概率小于女性和异性之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男性之所以不愿有身体接触,是因为他们把身体接触理解为一种与性有关的欲望。
(2)自我展露(self…disclosure)
尽管有许多方法可以用来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如交朋友),但在心理学家看来自我展露无疑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自我展露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Jourard 1964),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在许多心理学家看来,一个人是否有适当的自我展露是其人格健康的重要标志。Fitzpatrick(1987)指出,如果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缺乏这种自我展露,他便难以与他人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他也会感受到更多的寂寞。
Irving Altman(1973)用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来说明自我展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人们之间亲密关系的发展与人际交往中沟通的水平有关,随着话题由浅入深,人们之间的关系也由一般向亲密转化。刚见面时,人们谈论的往往是一些非个人化的话题,如天气、体育运动以及流行文化等;如果这些表面的交谈得到了回应,人们就会深化这种社会交换,这时候话题进一步拓宽,双方交流一些更个人化、更敏感的信息。在人们讨论的话题由窄到宽、由浅到深的过程中,人们之间亲密关系的层次也增加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种渗透式的自我展露,才使人们避免了由于揭露太快或太慢而引起的消极反应。
社会渗透理论还指出,与他人刚认识时,人们在自我展露的时候遵守相互性规范(Self…disclosure reciprocity),即自己的揭露水平与他人的揭露水平相对应,他人揭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揭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Cunningham 1986)。Kaplan(1974)认为自我展露中的这种相对性规范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极为重要,如果一个人忽视和这种逐渐式的过程,一下子向他人揭露太多有关自我的信息,会使他人害怕和退缩,从而给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造成障碍。
除了对增进人际亲密关系有用,自我展露也有疏远与他人关系的作用。心理学家发现,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一些人可以通过控制个人展露的深度和广度而从这种关系中退出(Baxter 1987)。也有一些人会通过减少讨论的话题,增加自我展露的深度来达到退出的目的。在后一种情况下,人们展露的往往是责备和伤害他人的负性情感和信念。
(2) 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
研究表明,人们的自我展露倾向受文化的影响很大。首先从展露的范围上讲,Barnlund(1975)与Ting…Toomey(1991)等人发现美国人倾向与在一个广阔的社会情境中展示自我,而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和日本人则自我展露的范围非常有限。有人认为这种差异反映了美国人比中国和日本人拥有更多的亲密关系,但是这仅仅是源于美国个人主义取向的论断。Triandis(1989)和Pratt(1991)在解释这种差异的时候,把它与美国个人主义渴求独特需求联系起来。认为美国人喜欢自我展露,是因为他们想要通过自我展露表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东方人不喜欢自我展露,是因为他们不想被他人认为与众不同。
其次,东西方文化中自我展露的差异也表现在交流方式上。在西方文化中,良好的社会表达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而在东方文化中,如中国、日本和韩国,人们对那些说得好的人并不喜欢,事实上那些不爱表达的人反而被认为是诚实可信的(Kang 1983)。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展露自己的愿望和恐惧等都被认为是不适当的,正如我们平常所信奉的:深藏不露的人才有真本事。
专栏5…3 性别与自我展露
一般的刻板印象将男性形容为“沉默型”,总是将感情隐于内心。而将女性形容为“长舌妇”,经常毫不犹豫地向他人透露心底的话。实际如何呢?Cozby(1973)指出,同性关系里,女性与女性之间的揭露水平高于男性与男性之间;成年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有亲密的同性知己,并且彼此共享私人秘密。
在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自我这个问题上,Caldwell & Peplau(1982)发现,大部分女性乐于和自己的女性朋友“纯聊天”,并认为聊天有助于她们之间发展关系;相对地男性则强调与同性朋友有共同的活动。然而在异性关系里,性别差异并不明显。一般而言,夫妻间的自我展露水平比其他人高,丈夫与妻子的揭露水平大致相等。雷德等人还发现,自我展露的水平随时代的发展而呈现提高的趋势。现在的年轻人比他们父辈的自我展露水平高。
从内容上讲,尽管男性与女性自我展露的程度相等,但所揭露的个人信息的内容不同。Hacker(1981)发现,女性经常揭露自己柔弱的一面,而对自己较强的能力则缄口不言;男性则相反,经常宣扬自己较强的一面,而隐藏较弱的一面。其他人还发现,男性所揭露的大多是“男性化”主题,如什么时候有过攻击性行为或冒险行为;女性所揭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