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邪。从巨阳蒸汗而解。人中黄本 
甘草所制。渍以滓秽。专解脏腑恶毒。从下而泄。同气相求之妙。莫过于此。以其总解温热时行。 
外内热毒也。当知其证虽有内外之殊。一皆火毒为患。绝无辛温发散之例。每见穷乡无医无药之 
处。热极恣饮凉水。多有浃然汗出而解者。此非宜寒凉不宜辛热之明验乎。况当庚申金运。北政 
少阳相火司天之岁。目今又在三气之中。主令客气。俱属相火。一切风燥辛热。皆不可犯。每见 
时师用羌、独、柴、前、苍、芷、芎、防之类引邪上逆亢热弥甚者。以风燥之药。性皆上升横散。 
如炉冶得鼓铸之力也。用朴、半、槟榔、青皮、木香等耗气之药胸膈愈加痞满者。揠苗助长之道 
也。有下证已具。而迟疑不敢攻下。屡用芩、连不应者。此与扬汤止沸不殊也。至于发狂谵语。 
舌苔焦黑。而大便自利。证实脉虚。不可攻者。及烦热痞闷。冷汗喘乏。四肢逆冷。六脉虚微不 
受补者。皆难图治也。时疫变证多端。未能一一曲尽。谨陈大略数则。庶不负宪恩之泽及黎庶。 
垂问刍荛也。 
飞畴治郑月山女。寡居二十载。五月间忽壮热多汗。烦渴。耳聋胁痛。月山为女科名宿。谓 
证属伤寒。委之他医。用柴、葛、桂枝等剂。其热弥甚。汗出不止。胸满昏沉。时时噫气。邀予 
诊之。右脉数大。左脉少神。舌苔微黑。此伏气自内少阳发出。故耳聋胁痛。法当用白虎清解。 
反行发表。升越其邪。是以热渴转甚。汗出多。故左脉无神。胃液耗。故昏沉胸满。其噫气者。 
平素多郁之故。今元气已虚。伏邪未解。与凉膈去硝黄易栝蒌根、丹皮、竹叶。一服热减得睡。 
但汗不止。倦难转侧。或时欲呕。此虚也。以生脉加枣仁、茯神、白芍。扶元敛阴。兼进粥饮以 
扶胃气。渴止汗敛。而脉转虚微欲绝。此正气得补。而虚火潜息之真脉也。复与四君、归、地。 
调补而痊。 

卷二诸伤门
暑(参绪论暑证)
属性:素问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暑气内扰于营则汗。上迫于肺则烦喘。内干于心则多言。总不离乎热伤心胞。而蒸肺经之证也。 
金匮云。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 
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此因暑而伤风露之邪。手太阳标证也。太阳小肠属火。 
上应心胞。二经皆能制金烁肺。肺受火刑。所以发热恶寒。似乎足太阳证。其脉或见弦细。或见 
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此热伤肺胃之气。阳明本证也。发汗则恶寒甚者。气虚重夺其津也。 
温针则发热甚者。重伤经中之液。转助时火肆虐于外也。数下之则淋甚者。劫其在里之阴。热势 
乘机内陷也。此段经文。本无方治。东垣特立清暑益气汤。足补仲景之未逮。 
太阳中热者。 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无形之热。伤肺胃之气。所以多汗恶寒而渴。故用白虎以化热。人参以益气也。 
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此因冷水灌汗。有形之水。郁遏皮毛。闭其汗湿。所以身热疼重。故用一物瓜蒂汤涌吐。则 
阳气发越。汗大泄而热愈矣。后人不敢效用。每以五苓散加葱豉。或栀子豉汤并用。探吐皆效。 
王节斋曰。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胞络之经。其脉多虚。或浮大而 
散。或弦细芤迟。盖热伤气。则气消而脉虚弱。其证身热汗出而喘。烦渴多言。倦怠少气。或下 
血发黄生斑。甚者火热烁金。致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治暑之法。以去湿热清心利小便为 
主。气伤宜补真气为要。又有恶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 
满泻利。此非暑伤。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此热伤阳证也。必苦 
头痛发热汗泄。肌肤大热而渴。乃天热外伤元气也。宜益元散、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选用。若避 
暑热于凉亭水阁得之。此暑伤阴证也。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 
此为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消暑十全散。或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局方香薷 
饮。恶心者。胃中有痰饮也。香薷饮下消暑丸。伏暑大热水泻脉数。可用黄连香薷饮。若外既受 
寒。内复伤冰水生冷。腹痛泄泻。霍乱吐逆。藿香正气散、养胃汤选用。若饮食过多。吐泻腹痛。 
脉沉微者。大顺散。若真阳虚人。房室不慎。复伤生冷。腹痛极泻利。脉沉弦者。冷香饮子。甚 
则霍乱吐利。通身冷汗不止。脉伏或脱者。急用浆水散救之。庶可十全一二。暑气攻里。腹内刺 
痛。小便不通。生料五苓散加木香。小便血者。导赤散加辰砂。伏暑霍乱。腹痛泄泻如水。身热 
足冷者。五苓散下来复丹。伤气困倦。身有微热。头重吐利。小便赤涩。十味香薷饮。伤暑咳嗽 
发寒热。盗汗不止。脉数者。热在肺经。清暑益气汤。冷水澡浴。致暑湿相搏。一身尽痛。自汗 
发热。五苓加羌活。吐泻者。五苓与正气和服。冒暑纵饮。及饮冷酒。引暑入腹。大热而小便如 
血。五苓减桂加黄连。日间冒暑经营。夜间露卧门窗。此先感暑而后感寒。去衣则凛。着衣则烦。 
或鼻流清涕。或寒热如疟。六和汤加羌活。无汗。加紫苏。呕吐。加藿香。兼食。加草豆蔻、砂 
仁。冒暑作劳。乘汗冷浴。身痹如针刺。间有赤肿处。或发 
水泡者。六和汤加苍术、荆、防。甚则加桂。若身热头痛。躁乱不宁。或身如针刺。此热伤肉分 
也。白虎汤加苍术。虚。加人参。或咳嗽发寒热。盗汗不止。脉数者热在肺经。清燥汤。秋暑泻 
利。消暑丸。疰夏病。属阳虚元气不足。宜补中益气加半夏、茯苓。其人伤湿。因而中暑。名曰湿 
温。两胫逆冷。胸满头目疼重。妄言多汗。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及烦渴引饮者。切不可汗。 
汗之必死。苍术白虎汤。 
喻嘉言曰。体中多湿之人。外暑蒸动内湿。二气交通。最易中暑。所以 
肥人湿多。夏月百计避暑。反为暑所中者。不能避身之湿。即不能避天之暑也。益元散驱湿从小 
便出。夏月服之解暑。体盛湿多则宜之。清 无湿之人。津液为时火所耗。当用生脉散充其津液。 
若用益元散妄利小水。竭其下泉。枯槁立至。故凡汗多之人。即不可利其小便也。小半夏茯苓汤。 
治暑专治其湿也。少加甘草。即名消暑丸。是消暑在消其湿。理明辞正矣。又如益元散加辰砂。 
则并去其热。五苓散加人参则益虚。加辰砂减桂则去热。白虎汤加人参则益虚。加苍术则胜湿也。 
中暑必显躁烦热闷。东垣仿仲景竹叶石膏汤制方。名清燥汤。仍以去湿为首务。夫燥与湿。相反 
者也。而清燥亦务除湿。非东垣具过人之识。不及此矣。古方治暑风。用苏合香丸。大非。今人 
治暑。概用香薷饮。大谬。按香薷辛淡。辛能发散。淡能渗泄。乃夏月解表利水之剂。果身热烦 
躁呕吐。小便不利者。合黄连以解暑。靡不应手获效。若气虚胃弱之人。食少体倦。自当多服参、 
。岂能堪此发泄。苟误用之。是虚其虚也。至于奔走劳役而中热者。用此温散之剂复伤其气。 
如火益热矣。今人不分虚实当否。夏月少有不快。一概用之。所谓习俗成讹也。 
夏月无故卒例。昏不知人。面垢。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搐搦。或吐泻。或喘渴。此君相二火内 
外相煽。兼之素有痰郁。因 
火鼓动窒碍心窍故也。宜先以热土熨脐中。或研蒜水灌鼻中。皆取其通窍也。石顽曰。按中寒卒 
然倒仆如中风者。乃盛寒之气卒犯少阴。而厥逆无脉。此阳气大虚。不胜阴寒厉气也。必口鼻气 
冷而无痰声。虽盛暑中亦有之。以其人真阳素虚之故。不可拘于时月也。中暑卒然晕倒如中风者。 
乃酷暑之气鼓运其痰壅塞心胞。此肾水素亏。不胜时火燔灼也。必喘乏而无痰声。若中风卒倒。 
则必手足搐引。痰声涌塞于喉中。甚则声如拽锯。为中风之真候。以此辨之。万无差误也。 
或问。 暑用白虎、清暑、香薷等法。何以为辨。石顽曰。中 用白虎汤。热伤形之治也。 
用人参白虎汤。兼伤无形之气也。中暑用生脉散。暑伤无形之气也。用清暑益气。暑伤于气兼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