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乎表里寒热。而于虚实之辨。尤为切要。凡邪因表者。必有表证。但兼其表而行散之。表邪解则 
痢自愈。如无表证。则必由口腹。悉属内伤。但伤于内者极多。因于表者。则间或有之。此内外 
之不可不辨也。以寒热言之。则古以赤者为热。白者为寒。至刘河间而非之曰。如赤白相兼者。 
岂寒热俱甚于肠胃而同为痢乎。至丹溪则因之曰。赤痢乃是小肠来。白痢乃是大肠来。皆湿热为 
本。自二子之言出。则后世莫敢违之者。愚见则有不然。夫痢起夏秋。湿蒸热郁。本乎天也。因 
热求凉。过吞生冷。由于人也。气壮而伤于天者。郁热居多。气弱而伤于人者。阴寒为甚。须知 
寒者必虚。热者必实。更以虚实细详之。而寒热愈明矣。如头疼 
身热。筋骨酸痛者。实也。胀满恶食。急痛拒按者。实也。烦渴引饮。喜冷畏热者。热也。脉强 
而实者。实也。脉数而滑者。热也。外此则靡非虚寒矣。而相似之际。尤当审察。如以口渴为实 
热似矣。不知凡系泻痢。必亡津液。液亡于下。则津涸于上。安得不渴。更当以喜热喜冷别虚实 
也。以腹痛为实热似矣。不知痢出于内。肠胃必伤。脓血稠粘。安能不痛。更当以痛之缓急。按 
之可否。脏之阴阳。腹之胀与不胀。脉之有力无力。分虚实也。以小便之黄赤短少为实热似矣。 
不知水从痢去。溲必不长。溲以阴亡。溺因色变。更当以便之热与不热。液之涸与不涸。色之泽 
与不泽。分虚实也。以里急后重为实热似矣。不知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更当以病 
之新久。质之强弱。脉之盛衰。分虚实也。至于治法。须求何邪所伤。何脏受病。如因于湿热者。 
去其湿热。因于积滞者。去其积滞。因于气者。调之。因于血者。和之。新感而实者。可通因通 
用。久病而虚者。可塞因塞用。皆是常法。独怪世之病痢者。十有九虚。而医之治痢。百无一补。 
气本下陷。而再行其气。后重不益甚乎。中本虚寒。而复攻其积。元气不愈竭乎。湿热伤血者。 
自宜调血。若过欲推荡。血不转伤乎。津亡作渴者。自宜止泄。若但与渗利。津不转耗乎。世有 
庸工专守痛无补法。且曰。直待痛止。方可补耳。不知因虚而痛者。愈攻则愈虚愈痛矣。脉来微 
弱者可补。形色虚弱者可补。口腹素慎者可补。胸膈宽快者可补。病后而痢者可补。因攻而剧者 
可补。后重之可补者。陷则升而补之。热则凉而补之。腹痛之可补者。滑泄则涩而补之。虚寒则 
温而补之。然而尤有至要者。则在脾肾二脏。如泻而后痢。脾传肾为贼邪。难疗。痢而后泻。肾 
传脾为微邪。易医。是知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故治痢不知补肾。非其 
治也。凡四君子、补中益气。皆补脾虚。若病在火乘土位侮母。设非桂、附大补命门。以复肾中 
之阳。以救脾家之母。则饮食何由而进。门户何由而固。真元 
何因而复耶。若畏热不前。仅以参、术补土。多致不起。大可伤已。 
喻嘉言曰。内经云。下痢发热者死。此论其常也。仲景云。下痢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此论其暴也。盖暴病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故虚寒下痢。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或其人脏中真 
阳未漓。或得温补药后。真阳随返。皆是美征。此但可收拾其阳。协和其阴。若虑其发热。反如 
常法。行清解之药。鲜有不杀人者矣。金匮申下痢发汗之禁。谓下痢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 
满。盖以下痢一伤其津液。发汗再伤其津液。津液去则胃气空。而下出之浊气。随势上入胃中。 
遂成胀满。求其下痢。且不可得。宁非大戒乎。伤寒厥痢发热。与下痢发热。迥然不同。伤寒厥 
而且痢。为虚寒之极。所以反能食者则死。反发热者不死。若痢证则能食者不死。发热者多死也。 
周慎斋曰。凡生病处。皆为阴为火。为阳气不到。若阳气所到之处。断无生病之理。痢疾不 
发于夏。而发于秋者。盖夏时阳气尽发于表。太阴主里。湿土用事。纯阴无阳。或过食生冷。积 
而不化。积久成热。痢之所由起也。不发于夏者。无阳则阴不运。发于秋者。阳气入里。攻之使 
然也。治法。宜以苦寒之药。燥湿涤热。佐以辛热助阳。开郁达气。故曰。行血则便红自愈。调 
气则后重自除。虽然。亦有虚实之辨。浅深之别。未可以概治也。心者。血之主也。肺者。气之 
主也。凝滞则伤气。郁热则伤血。气既病。则心肺亦病矣。而小肠者。心之合也。大肠者。肺之 
合也。二经皆出纳水谷。转输糟粕之官也。而胃又为大小肠之总司。肺移病于大肠。则气凝涩而 
成白痢。心移病于小肠。则血凝涩而成赤痢。大小俱病。则赤白互下。胃土传湿热于大小肠者。 
痢色兼黄。如胃中先伤冷物。以致胃寒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即不能散精以上归于肺。则津 
液留滞于胃。即为胃家之积。其证呕逆恶心。其状色如桃胶而不臭。右关脉沉细而紧。宜 
用浓朴、木香、干姜、肉桂、吴茱萸等。虚人可用附子理中汤。非大小肠积之可比也。至于色之 
黑者。分为二种。如焦黑之黑者。此热极反兼胜己之化也。黄芩芍药汤下香连丸。如漆黑之光者。 
此瘀血凝久而然也。桃核承气汤。丹溪谓仲景可下者。悉以承气下之。大黄之寒。其性善走。佐 
以浓朴之温。善行滞气。缓以甘草之甘。饮以汤液。荡涤肠胃。滋润轻快。积行则止。局方例用 
热药为主。涩药为臣。用之于下痢清白者犹可。其里急后重者。皆属于火。又加以温热之药。非 
杀而何。大凡热痢。仲景虽有用大承气者。然皆指伤寒热邪传里致病。非滞下之谓。盖大黄专攻 
湿热。在所必需。芒硝专攻燥结。滞下总有里急后重。其积滞已是下注。故无复用芒硝之理。若 
系寒积。又须姜、桂、吴茱萸以温之。以寒积多属于虚也。至于通因通用。原有两法。有酒蒸大 
黄。有蜡丸巴豆。分析甚明。况滞下多因寒滞郁热而成。世俗恒用姜茶煎。赤。倍芽茶。白。倍 
生姜。往往获效。岂可偏执为热哉。积有新旧之分。旧积者。气血食痰所化也。新积者。旧积已 
去。未几而复生也。然旧积宜下。新积禁下。其故何也。盖肠胃之熟腐水谷。转输糟粕者。皆营 
卫洒陈于六腑之功。今肠胃有邪。则营卫营运之度。为之阻滞。不能施化。故卫气郁而不舒。营 
血涩而不行。于是饮食结痰停于胃。糟粕留于肠。与气郁血涩之积。相挟而成滞下矣。必当下之 
以通其壅塞。既下之后。升降仍不行。清浊仍不分。则卫气复郁。营血复涩。又成新积。乌可复 
下乎。但理卫气。和营血。以调顺阴阳。则升降合节。积亦不滞而自化矣。然旧积亦有不可下者。 
或先因脾胃之虚。不能转输其食积。必当调补脾胃。兼行气之药。俾虚回而痢自止。世俗治痢。 
只守清热破气攻积凉血利水等法。虽朝夕更医。出入增减。不过如此。已濒于危。犹曰血色依然。 
腹痛未减。谁敢温补。死无后悔。伤哉。痢初起时。便见脓血者。宜调气和血。气分药必不可少。 
若但见白脓。宜调气消积。不可用血 
药。引邪入于血分。必变脓血也。白痢初起。里急后重。频欲登圊。及去而所下无多。才起而腹 
中复急。皆湿热凝滞所致。胃苓汤加木香、砂仁。血痢初起。腹痛迸迫。或脉数大。身有微热者。 
先与小建中汤和之。中有肉桂。伐肝和营最捷。脓血稠粘。势甚不可遏者。黄芩、芍药、延胡索、 
木香、砂仁。腹痛。少加肉桂以和之。血积稠浓。可用黄连。若略见少血。或稀淡者。不可便用 
苦寒。戕犯胃气。为害不浅也。凡血色紫黯。屡服凉药。而所下愈多。作冷痢治。故血色如猪肝。 
如紫草。如苋菜汁者。非炮姜不治。理中汤去参。加肉桂、木香、肉果、乌梅。纯下血而色鲜浓 
浓者。此心脾伏热也。大黄黄连泻心汤。有食积。枳术丸加浓朴、黄连、木香、延胡索。赤痢初 
起。宜加延胡。最散血积。小儿八岁已内者。作食积治。风入肠胃。纯下清血。或湿毒下血。胃 
风汤加枳壳、荆、防。风入肠胃。下痢青绿杂色。神术汤。下痢腹痛异常。脉沉而紧。无热证者。 
先以姜、桂之类温之。后理积滞。里急而至圊反不能即出者。气滞也。疏通为主。重则小承气。 
轻则黄芩芍药汤。里急而频见污衣者。气脱也。补中益气去当归加木香。湿热下痢后重。升阳除 
湿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