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死。加以喘迫。此为命绝。
李士材治钱赏之遍体肿急。脐突背平。法在不治。举家坚请用药。以金匮肾气丸料大剂煎服。
兼进理中汤。五日不效。乃以人参一两。生附三钱。牛膝、茯苓各五钱。小便忽通进食。计服人
参四斤。附子、姜、桂各斤余而安。
刘默生治汪去尘脾虚水逆伤肺。喘嗽不食。小水不通。脉虚不胜补泻。用茯苓五钱。泽泻、
橘红各一钱五分。防风、肉桂、熟附各五分。二服水去。后加入参调理而安。
石顽治王庸若呕逆水肿。溲便涓滴不通。或用五苓、八正不应。六脉沉细如丝。因与金液丹十五
丸。溺如泉涌而势顿平。后以济生肾气培养而安。
卷三诸气门上
鼓胀
属性:灵枢胀论云。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水胀云。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
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色
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五脏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
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
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 。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
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
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小腹满
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凡此
诸胀。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按诸胀统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次云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二说相左。其义何居。原夫诸
胀之因。良由卫气僭逆。故宜疾泻以下其气。气下则胀消矣。卫为水谷之悍气。常行脉外。不能
入于脉。今以僭逆过甚。乃并居营分而入于脉。则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肉间。则为肤胀。故
昭揭于脏腑诸胀之前。且言凡此诸胀。其道在一。故其治。总不
越针三里以疾泻之也。明知逆顺者。知胃逆之甚与不甚也。针数不失者。随近远之一下三下也。
素问云。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其有
时复发者。何也。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气聚于腹也。胃脉实则胀。脾气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浊气在上。则生 胀。中满者。泻之于内。下之则胀已。(论实证。)饮食起居失节。入五脏则腹
满闭塞。(论虚证。)腹满 胀。支鬲 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太阴之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饮食。食则呕。不得卧。胃中寒则胀满。脏寒生满病。
胃风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论寒证。)热胜则肿。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
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论热证。)
丹溪曰。单腹胀。乃脾虚之甚。必用大剂参、术。佐陈皮、茯苓、苍术、浓朴之类。或曰。
腹已胀矣。反用参、术何耶。曰。乃内经塞因塞用之法。正气虚而不能营运。浊气滞塞于中。今
扶助正气。使之自然健运。邪无所留。而胀消矣。
盛启东云。凡下气虚乏。中焦气壅。欲散满则恐虚其下。欲补下则满甚于中。况少服则资壅。
多服则宣通。当以启峻汤峻补其下。疏启其中。故气既得峻补。则上行而启其中。中焦营运之令。
使之疏通。则中满自消。下虚自实。乃塞因塞用也。补脾药必佐姜制浓朴。以其温能益气。辛能
宽胀也。
张介宾曰。按五脏六腑。虽皆有胀。然无不本于脾肺肾三脏。脾属土主运化。肺属金主五气。
肾属水主五液。故五气所化之液。咸本于肾。五液所行之气。咸本于肺。转输于金水二家。以制
水而生金者。咸本于脾。是以肿胀之病。无不由此三者。但阴阳虚实。治法各殊耳。大抵阳证必
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先胀于内后胀于外者多实。先胀于外后胀于内者多虚。小
便黄赤大便秘结者多实。小水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虚。脉滑数有力者多实。脉细微无
力者多虚。形色红黄气息粗大者多实。容颜枯槁音声喘促者多虚。胀起于经年累月。由食少多泻
而致者。虚也。当补中为主。胀起于旬日之间。忽因七情六气而成者。实也。当疏利为主。朝宽
暮急。血虚。暮宽朝急。气虚。朝暮皆急。气血俱虚。余于胀满。察其实者。直清阳明。反掌收
功。若涉虚者。温补脾肾。渐次康复。其有不大实亦不大虚者。先以清利见功。继以补中调摄。
又有标实而本虚。泻之不可。补之无功。极为危险。在病名有鼓胀与蛊胀之殊。鼓胀者。中空无
物。腹皮绷急。多属于气也。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蛊即血也。在治法有理脾理肺之
殊。先喘而后胀者治在肺。先胀而后喘者治在脾。然胀则必喘。喘则必胀。二者相因也。脾不运
而浊火上炎。肺不得清则喘。肺气被郁。喘而不得下降则胀。治分新久虚实。初起脉实大。二陈、
苏子、葶苈泄之。二便通畅。喘胀俱减。其功易易也。
喻嘉言曰。从来肿胀。遍身头面俱肿。尚易治。若只单单腹胀。则难治。遍身俱肿胀者。
五脏六腑各有见证。故泻肝泻脾。泻膀胱大小肠。间有取效之时。单单腹胀久窒。而清者不升。
浊者不降。互相结聚。牢不可破。实因脾胃之衰微所致。而泻脾之药。安敢漫用乎。且肿胀之可
泻者。但可施之于壮盛。及田野之流。岂膏粱老弱所能受。设为肿病。为大满大实。必从乎泻。
则久病后肿与产后肿。将亦泻之耶。后人不察。概从攻泻。其始非不遽消。其后攻之不消矣。其
后再攻之如铁石矣。不知者见之。方谓何物邪气。若此之盛。自明者观之。不过为猛药所攻。即
此身之元气。转与身为难。有如驱良民为盗贼之比。明乎此。则有培养一法。补益元气是也。则
有招纳一法。宣布五阳是也。则有解散一法。开鬼门洁净府是也。三法是不言泻。而泻在其中矣。
夫胀皆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致水谷聚而不散。故成胀满。饮食不节。不能调养。
则消气下降。浊气填满。胸
腹湿热相蒸。遂成此证。小便短涩。其病胶固。难以治疗。用半补半泻之法。健脾顺水宽中为主。
不可过用猛烈。反伤脾胃。病再复胀。不可治也。宜分消汤、分消丸。随寒热虚实加减治之。胀
满得之未久。或胀或消。腹皮稍软。不泄不喘。随治随愈。若脐心凸起。利后胀复急。久病羸乏。
喘急不得安者。名曰脾肾俱败。无有愈期。至咳嗽失音。青筋横绊腹上。及爪甲青。卒肿。头面
苍黑。呕吐头重。上喘下泄者。皆不治。蓄血成胀。腹上青紫筋见。或手足有红缕赤痕。小水利。
大便黑。金匮下瘀血汤。不应。抵当丸去水蛭。加樗鸡作丸。空腹日进梧子大三丸。血下止后服。
轻则散血消胀汤。肥白人腹胀。多是湿痰。二陈、六君、平胃、五苓参酌。瘦人腹满是热。用炒
川连、浓朴、白芍、香附。妇人血肿。烦躁漱水不欲咽。神昏善忘。小便多。大便黑。散血消胀
汤。虚人血蛊。琥珀人参丸。或因产崩血虚。或瘀血不散。亦成肿胀。其人必脉涩面黑。不可作
水湿治之。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者死。腹大胀。四末清。形脱泄甚。上气喘息者死。腹胀误
用攻药暂宽。复胀者皆不治。先胀于内后胀于外。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气色红亮声音高爽者。实
也。木香、沉香、砂仁、枳实、浓朴、苍术、大腹皮。以治脾也。桑皮、葶苈、蔻壳、苏子、桔
梗枳、橘。以治肺也。木通、防己、茯苓、车前、泽泻、猪苓。以利小便也。麻黄、防风、羌活、
葛根。以发汗也。如气壮能食。年少新病者。大黄、芒硝皆可应用。先胀于外后甚于内。小便淡
黄大便不实。气色枯白语言低怯者。虚也。参、苓、白术、陈皮、甘草。以补脾也。人参、黄 、
桔梗、苡仁。以补肺也。沉香、枳壳、木香。以理气也。桂、苓、泽泻、猪苓、白术以利小便。
升麻、柴胡以开鬼门。如虚甚多寒。桂、附、姜、萸。俱宜取用。金匮肾气丸。益火消阴。脉沉
者。诚为切要之药。然必小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