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55-幼幼集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三伤食证治
入方
属性:x洁古枳实丸x 治小儿伤食,脾不运化,以致面黄肚大。此方补多消少,诚为伤食运化之良方。 
漂白术(二两,用土拌炒) 小枳实(一两,酒炒) 
胃虚不思饮食者,加藿香叶五钱焙,西砂仁五钱酒炒,名香砂枳实丸;小儿体质肥白有痰者,加真广皮五 
钱酒炒,法半夏五钱焙,名橘半枳实丸。 
上药炒制,以鲜荷叶包饭煨熟,去荷叶,将饭同前末捣匀,为丸极小。每一二钱,半饥白汤下。 
x胃苓丸x 方见卷二伤湿门。 
x保和丸x 治饮食停滞,胸膈痞闷,腹胀等证。 
六神曲(炒) 真广皮(炒) 法半夏 白云苓(炒,各一两) 京楂肉(三两) 净连翘(炒) 萝卜 
子(炒,各五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一二钱,姜汤下。 
x丁香槟榔丸x 治伤食消之不去,以此下之。 
黑牵牛(炒,取头末,五钱) 尖槟榔(炒,五钱) 锦庄黄(五钱,酒蒸,晒干) 南木香(三钱) 
六神曲(炒,一两) 
共为细末,姜汁打米糊为丸。量儿大小加减用之。此方亦不峻厉,白汤送下。 
x消积丸x 方见卷三呕吐门。 
x六君子汤x 方见卷二类搐门。 
x异功散x 专治脾胃虚弱,吐泻之后、大病之后,以此调理。 
官拣参(切) 漂白术(土炒) 白云苓(乳蒸) 真广皮(酒炒) 炙甘草(各等分) 
生姜、大枣水煎服。为末,姜、枣汤调 
服亦可。 
x六神丸x 与异功散主治同,实脾之功胜之。 
官拣参(切片,焙干) 漂白术(土炒) 白云苓(乳蒸) 怀山药(乳蒸) 白扁豆(炒) 炙甘草(各 
等分) 
共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姜汤化下。 

卷三
食积证治
属性:经曰∶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夫饮食之积,必用消导。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 
也。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滞而为积,或作泻痢,或成 痞,以致饮食减少。五脏无所资禀,血 
气日愈虚衰,因致危困者多矣。故必消而导之,轻则和解常剂,重必峻下汤丸。盖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客垢 
不除,则真元不复。如戡定祸乱,然后可以致太平。若积因脾虚,不能健运药力者,或消补并行,或补多消少, 
或先补后消,洁古所谓养正而积自除。故前人破滞削坚之药,必假参术赞助成功。经曰∶无致邪,无失正,绝人 
长命。此之谓也。 
夫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谷,其次莫若消之,消之不去则攻之。此治初伤乳食之法也。倘治之不 
早,以致陈 菀聚,乃成积也。其候面色黄白,或青黄,腹大或紧,食少腹痛,发则数日不止。而医者治积, 
不问平日所伤之物是寒是热,并不察儿之形气或虚或实,可攻不可攻,竟用偏寒偏热峻下之药,而犯虚虚之戒,其 
害岂胜言哉!如先伤热乳热食者,则为热积;伤冷乳冷食者,则为冷积。五谷之类为食积,禽畜之类为肉积, 
菜果之类为冷积,故药宜分寒热。冷积应用消积丸,热积木香槟榔丸,仍用原伤之物作汤送之,谓之溯源汤。 
凡用攻下取积之药,必先补其胃气,如六君之类,预服数剂,扶其元神,然后下之,免伤胃气也。 
如小儿体质素怯者,虽有积必不宜下,当以补为消。六君子汤加莪术、木香,共为细末,姜汁打神曲糊丸。 
每一二钱米汤下,久服自消。今儿禀受怯弱者众,有积皆当识此,攻积之药,慎勿轻用。 

卷三食积证治
入方
属性:x消积丸x 方见卷三呕吐门。 
x木香槟榔丸x 方见卷三伤食门。 
x六君子汤x 方见卷二类搐门。此加莪术、木香。 

卷三食积证治
食积简便方
属性:x消积丸x 消食、消水、消气、消痞、消胀、消肿、消积,其功甚捷,惟久病虚羸者不宜用。此比前消 
积丸药力轻缓,不甚峻厉。 
香附米(酒炒,一两) 五灵脂(淘净,一两) 黑牵牛(炒,去头末,二两) 
共为细末,醋打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食远姜汤送下。 
治伤冷食及难化之物,用生姜、紫苏煎浓汤,置浴盆内,令患者乘热坐汤内,以手揉其腹胸,以热汤淋之, 
气通即化矣。 
x又方x 以生姜捣烂,紫苏捣烂,炒热布包,熨胸腹;如冷,再炒再熨,神效。 
治伤食停积不消,用白酒曲,即酿酒小曲。炒二两,老麦芽取净末一两,共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治粽伤及糯米所伤,更妙。 
治饮食停滞,饱闷不消。以糯米一升炒热,以布包之,分作二包,于脐腹上轮换熨之,助其脾气转运也,立 
消。 
因食肉停滞不消,用山楂子三十粒,捶碎,煎浓汤饮之,自化。 
因食犬肉成积,不治则杀人。用山楂肉二十四粒,杏仁去皮尖二十四粒,煎浓汤饮,自化。 
因食牛肉腹胀不消,用干稻草一把,煎浓汤滚热饮之,自消。 
因面食腹胀,生姜捣汁,冲好酒热服,即消,又方,以生萝卜取汁,温热服,神应。 
凡食面必用醋,断不作胀。 
因食菱角腹痛作胀,生姜捣取自然汁,以滚汤冲服,立消。 
因食瓜果生冷太多,以致腹胀气急,用真青化桂去粗皮,取肉研细末,以饭捣和为丸绿豆大。小儿每服五 
丸,稍长者十丸,水送,病愈药停。 
凡小儿病,医认证不确,错用反药,或烦躁不宁,或呕泻不止。欲与解去,其药用黑豆一杯,甘草三钱, 
煎浓汤服之,自解。倘无黑豆,绿豆亦好。 

卷三
发热证治
属性:经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又曰∶气实者,热也。小儿之病, 
多有发热,然幼科论证太繁,来学眩目,莫得其要。予谓小儿之证,惟宜明显简切,有裨于治疗足矣。今以小 
儿发热,分为四大证∶一曰表热,一曰里热,一曰虚热,一曰实热。表里虚实既明,则大纲在手,然后逐证辨 
认,又岂能逃其冰鉴乎? 
一、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其证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出头面,面带惨色,不渴,清便 
自调,吮乳口不热,或鼻塞流涕,或喷嚏,浑身拘急。此表热也。初起时一汗可解,桂枝汤加柴胡、粉葛,热 
服,取微汗效。若元气怯弱者,四君子汤加防风、柴胡、粉葛。 
一、发热时,喜露头面仰身卧,扬手掷足,揭去衣被,渴欲饮水,吮乳不休者,口渴也,吮乳口热,小便 
赤,大便闭。此里热也。宜解利之,导赤散煎送泻青丸。 
一、虚热者,多从大病之后,或温热,或潮热,如潮汐有定期也,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补之,竹 
叶调元汤。 
一、实热者,面赤腮燥,鼻孔干焦,喜 
就冷,或合面卧,或仰面卧,露出手足,揭去衣被,大渴不休,大小便秘。宜微下,集成沆瀣丹。 
以上四热为纲,其下杂证为目,有纲有目,而犹不能辨别者,未之有也。 
伤风发热,其证自汗身热,呵欠,目赤多睡,恶风喘急。此因解换褓裳,受风所致。治宜解肌,柴葛桂枝 
汤,热退之后,略宜滋阴。 
伤寒发热,其证无汗身热,呵欠顿闷,项急面赤,喘急恶寒,口中气热。此因脱换受寒所致。治宜惺惺散。 
热退后,微服沆瀣丹,以防内热。 
既伤风寒,发热,又兼吐泻者,不可发散。此脾胃虚怯也。但以五苓散煎送理中丸。 
伤热发热,多在夏月。其证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俱热。此因天气过热,而包裹过浓,受其热也。人 
参白虎汤以解其热,次以调元生脉散补之。 
伤暑发热,夏月有之。其证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冷。此由高堂广厦,阴冷太过,中气受伤所致。先 
以调元生脉散补其气,次服四君子汤以防吐泻。 
心热者,浑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狂叫恍惚,此心热也。导赤散加黄连。 
夜热者,夜间作热,旦则退去,此血虚也。六味地黄汤加龟板、当归、白芍,敛纳阴气。 
伤寒无汗,服表药而汗出,其热不退,又复下之,热仍不退,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此为虚 
热,不可误用寒凉,即当和其胃气,裨阳气收敛,其热自退。四君子汤加炮姜。 
疳热者,形色黄瘦,食不长肌,骨蒸盗汗,泄泻无恒,肚大脚小。多起于大病之后,失于将息,又或伤饥 
食饱,脾气受伤。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 
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由气血壅实,五 
脏生热。郁蒸于内,则睡卧不安,精神恍惚;蒸发于外,则表里俱热,燥急喘粗,甚则搐搦。以导赤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