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86-知医必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剂而愈。予知其方乃从洁古老人芍药汤变化而来,深合《内经》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 
则后重自除之意。不独虚人可恃无恐,即不甚虚者,亦未尝不宜。故予治痢,或用涵初方, 
或用大归芍汤,颇获效验。今并录出,以听后人之取裁! 

论倪涵初先生疟痢三方附录
王子圣大归芍汤
属性:全当归(八钱) 生黄芩(一钱) 大白芍(八钱) 川连(一钱) 山楂肉(三钱) 莱菔子( 
二钱) 
车前子(一钱半) 槟榔(八分) 生大黄(二三钱) 浓朴(八分) 枳壳(八分) 甘草(五分) 

论倪涵初先生疟痢三方附录
张洁古芍药汤
属性:大白芍(一两) 黄连(五钱) 当归(五钱) 黄芩(五钱) 大黄(三钱) 肉桂(二钱五分) 
甘草(二钱) 槟榔(二钱) 木香(一钱) 
上九味, 咀,每服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痢不减,渐加大黄,食后服 
。喻 
嘉言先生论治痢,恐阳陷于阴,用逆流挽舟之法,最重活人败毒散,于痢初起时用之。予仿 
其 
意,而恐羌、独过于表散,于大归芍汤中加柴胡一钱许以升少阳,葛根一钱许以升阳明,不 
致清阳下陷,获效颇易。并不犯涵初发汗之忌,而可收嘉言逆挽之功。但可加于归芍汤中, 
若加于涵初之方,嫌其不符合也。 

论倪涵初先生疟痢三方附录
附论噤口痢
属性:痢疾经称肠 ,今称滞下,皆湿热蕴结所致。湿热干于气分则白,干于血分则红。治法 
主通 
,《内经》通因通用,为痢言之也。症虽日夜百行,通则自愈,不至于死。惟噤口痢实属危 
险,饱不煞的痢疾,奈何汤下不下乎?其故亦由湿热熏蒸,胃口壅塞不通,非通不生,而通 
胃口,颇难于通大肠。古方或用人参加石莲肉,或用败毒散加陈仓米,谓之仓廪汤,而多不 
效。夫湿热之毒壅塞胃口,乃药必用参,适以助邪,安望其通耶?大抵非苦寒之品,加以通 
胃降气之药不可。或云涵初之方,非苦寒为君耶?然则即服涵初方可矣。不知噤口痢连药亦 
不能下,如能下,不为噤口矣。大约初起,只好以些少药缓缓投之,以生川连为君,稍加通 
药 
一二味,或加制军少许,但得下咽不呕,即缓缓再进;药果能进,自可渐渐纳谷,然后以大 
剂 
通大肠之药进之,大肠得通,胃口自不壅塞。予尝治此症,用生黄连五分,新会皮五分,鲜 
竹茹三钱,煎清汁半钟,以铜匙少少进之,略停一刻再进,半日始将半钟服尽,竟得不呕, 
居然胃渐开而热渐退,可进米饮,次日以涵初方加大黄三钱与服。其始便次不可数计,服药 
后约三四时辰,陡然大通,便次大减,腹痛亦大减。次日只解六次,再进原方,减大黄一钱 
,又再进原方,去大黄不用,而痢全止矣。因治噤口痢不易,特记此案,以见急症缓调之法 
,切勿急投大剂,致胃不能受,以为无药可救矣,不知所贵在服药得法耳!我后人不可轻视 
此法也。 


论吴又可《温疫论》(四条)
属性:吴又可以温作瘟,竟谓古书无瘟字。不知温病古人未尝无书,仲景先师现有温病上中下 
三篇 
,至刘河间《原病式》,大率皆言温病。其余论温症者,不可枚举,治温之方,亦不可枚举 
。所谓温者,大抵六淫之气,人感之而化为温热时邪是也。至论瘟疫,却无专门。吴又可当 
兵荒之际,瘟疫传染,欲另辟一书以济世,何不可有助于医,惜以温为瘟,字义不清,意在 
论瘟而说在于温。惟急下一说,合乎温症,其他论说,无非时邪之温病,混时邪于瘟疫,其 
贻害匪浅。时邪无时不有,瘟疫轻易不见。果系瘟疫,初病即有臭气触人;时邪初起则不然 
,必数日传至阳明腑症,或有气味,然亦只作腐气,不作尸气。瘟疫初发,即作尸气,轻则 
盈床,重则满室,诚非急下不可;若系时邪,或感风寒,或系暑湿,或系燥火,或由太阳而 
入,或由口鼻而入,仍当按经施治,岂可以下字蔽之乎?后戴麟郊《瘟疫明辨》,较胜于吴 
又可之论,惟重用下法。书中有二语云,伤寒下不厌迟,时邪下不厌早,则大有语病,若改 
为瘟疫下不厌早,则得矣。至又可达原饮一方,最属夹杂不清。若症属寒耶,何以用黄芩、 
知母?症属热耶,何以用草果、浓朴?其意固以为热也,行将下其热,何又助其热?芩、芍、 
知母之凉,恐难敌草果、浓朴之燥烈。若云非此不能达膜原,夫膜原近在阳明胃经,达之之 
药甚多,方欲急下其热,何必用此燥烈达之也?且从不闻草果、浓朴为达膜原之品也。吴又 
可一书,卑卑不足道,原可置之勿论,奈为其所误者,几于相习成风,害人而不知悔,非吴 
氏之流毒哉!予故不得不明辨而深斥之。 
吴又可书二卷,中有正名一条,因其温疫二字,只用温字,不用瘟字,以为后人添设, 
只要称 
为疫而已。不知瘟疫二字,义本有辨。瘟属阳毒,疫属阴毒,不得概称热症也。道光五年, 
大行疫气,但服大热药则生,不及服则死,俗谓之麻脚瘟,其实寒症也,阴毒也。十二年大 
行瘟症,得病即壮热非常,神糊妄语,甚则发狂,稍服燥药,立见致命,服犀角地黄汤则愈 
,此瘟症也,阳毒也。此二年中《瘟疫论》之方,无所用之。吾故曰∶又可之书,义理粗率 
,不求精详也。如云临症悉见温疫,伤寒百无一二,有是理乎?既以温疫为热症,以三承气 
汤为主治,何又先用达原饮耶?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内因、外因皆有温症,但可谓之温,不可谓之瘟,然则瘟疫之瘟,亦不得谓之温也。 
或问时邪未尝无瘟症,如大头天行、虾蟆瘟等症,不亦谓瘟疫之类乎?然此等瘟症,究 
属时 
邪,非同兵荒之后,死亡相继,尸气化为厉气而行瘟也。其治法不离乎东垣先生普济消毒饮 
。设又可遇此,亦能和达原饮耶?亦能三承气汤下之耶? 
或问时邪盛行之时,亦有逢人传染,似乎瘟疫者,究系六淫之气,而非兵荒之后,厉气 
所冲 
,见症即当用下者也。《景岳全书》亦有瘟疫一门,而施治之方,无异时邪。他书亦未尝无 
论瘟疫者,而亦治同时邪。若有高明,于伤寒外定为时邪一门,于时邪外定为时邪之瘟疫一 
门,于时邪之瘟疫外另定天地厉气所中真正瘟疫一门,如此分门别类,按症施治,自可无讹 
。惜古无是书,致吴氏混瘟疫于伤寒,谓所医之症,止见瘟疫,不见伤寒,殊不知伤寒与瘟 
疫,风马牛不相及,何可相提而并论也? 


论时邪
属性:今之医者,见人有外感,即曰上时邪,即断之曰此七天症,七日不解,则曰十四天症。 
不知外因之症有三∶曰伤寒,曰时邪,其轻者则曰感冒。 
惟伤寒必讲传经,《内经》有之∶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 
阴, 
六日厥阴;至七传经尽,而太阳病衰,八日而阳明病衰,九日而少阳病衰,十日而太阴病衰 
,十一日而少阴病衰,十二日而厥阴病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此不过本七日来 
复之义,并无复传之说。复传之说,出成无己注释之谬,前人马元台早批驳之。盖厥阴至太 
阳有数经之隔,岂有遽出而传太阳之理?即七日传经,在《内经》亦明白示人,知在太阳, 
即在太阳治之,不必待传阳明也;知在阳明,即在阳明治之,不必待传少阳也;知在阳分, 
即在阳分治之,不必待传入阴分也。且所谓一日 
、二日者日字,亦不可呆讲,犹言一传、二传耳!盖人有虚实不同,有胃气素旺,太阳受邪 
,经二、三日而不传阳明者;有卫气本虚,始终太阳之邪不去者。岂可以呆法治之?凡此之 
论,乃论伤寒也,而江南无正伤寒,如仲景麻黄等汤,殊不合用。 
大抵时邪居多。所谓时邪者,冬寒、春温、夏暑、秋凉,受之者曰时邪;又有冬宜寒而 
温, 
春宜温而寒,夏宜热而凉,秋宜凉而热,所谓非时之寒热,故直谓之时邪。其受寒凉,有由 
太阳而入者,必有头项痛、腰脊强等症;或传阳明,必有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等症; 
或传少阳,必有胁痛,耳沉、口苦等症。此当按三阳治法,勿使传里,此所谓小伤寒也,但 
亦当小其治耳!其受温热者,大抵由口鼻而入,不走太阳,每由阳明而达膜原,失治则易侵 
心胞,有神烦、谵语之虑。治宜辛凉,凉药为主,辛药为佐。若夏令炎热太过,致烦热、无 
汗,此必用白虎汤,或天生白虎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