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见卡列尼娜夫人而拒绝了人家给他的一个对于他的前途很
重要的位置〃(根据列?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如果
对这个长句一时不能理解,读者便会力图把它分解为若干个
简单句:她儿子拒绝了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对他的前途是很
重要的,他的拒绝是为了留在连队,留在连队是为了常见卡
①
参见G.A.米勒:《心理语言学家:新语言科学家 (1964)》,载Cur-
rent Perspeclives in Social Psychology。
? 536?
普 通 心 理 学
列尼娜夫人;所有这些,是〃她〃所听到的事。
显然,这种思想上的转换过程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语法
知识,懂得主—谓—宾的结构,懂得把复杂句划分为若干单
位的方法等等。这些知识也属于主体旧有经验的范畴,主体
把它们作为工具,通过思惟操作,来达到对句子的理解。
四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的协同作用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并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过程,它们
是相互交织,协同作用的。
毫无疑问,正确的理解必须以对语音或词形的清晰感知
为前提,但是对言语的理解也反转来制约着言语的感知。在
前面知觉一章里曾经谈到,人的知觉过程通常有着思惟过程
的参与,对言语的知觉也同样如此。本章在讨论言语的感知
时所列述的几个方面,几乎无一不受理解因素的影响。对语
音特性的正确感知固然是辨义的先决条件,但实际生活中,人
们听到的语音常常不会是完全标准的,人们之所以能够辨别
偏离标准的语音,是同理解过程分不开的。在其它条件相等
的情形下,听者的与所听材料有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的
理解能力越强,则他感知稍有偏离的语音的效率也越高,并
且在语音发生畸变或存在语音掩蔽时获得的可懂度也越高。
言语感知中短语结构的作用,也同主体的理解相联系。在书
面言语的感知中,无论词形辨认或阅读速度,都无不受理解
因素的制约。人们能在印刷品中正确地发现和判断漏印或错
印的个别字或词,就表现出思惟过程对感知过程的补偿作用。
林赛(P.H.Lindsay)和诺尔曼(D.A.Norman)在
普 通 心 理 学
? 537?
分析领会句子的过程时,阐述了言语的感知和理解的相互关
系。他提出了〃材料- 驱动〃(data -driven)和〃概念- 驱
动〃(conc -eptually-driven)的概念。材料- 驱动指的是对
言语材料在感知水平上进行的加工过程,它是由下向上 (因
为它从最低的感觉材料开始)的分析过程。概念- 驱动则相
反,它是在理解水平上进行的加工过程,是由上向下 (因为
它从最高水平—— 意义结构开始)的分析过程。在领会句子
时,这两种不同水平、不同方向的加工是协同进行的。概念
- 驱动经常造成对将出现的材料(词、短语、句子)的预测,
使分析过程进行得顺利;材料- 驱动提供据以预料的具体对
象,并对预测的错误作出纠正。
例如以下的一句话:
〃张三踢足球已有三年之久了。〃
听者的加工过程是怎样的呢?首先,他听到〃张三〃一
词的发音,即从感知水平的材料- 驱动过程开始。倘若他准
确地听到发音是〃zhāng sān〃,不是〃zhāng sǎn〃,那么他
根据经验,不难了解到这是一个常见的人名〃张三〃。这就是
他理解这句话的第一步。接着,他听到〃踢〃。 〃踢〃与
〃梯〃字发音(tī )相同;究竟是〃踢〃还是〃梯〃?他必须作
出判定。他从经验知道,句子中人名后面通常应跟着谓语,而
不会又紧跟一个名词(如〃梯子〃之类),因此他借助概念-
驱动,预测到tī的发音是动词〃踢〃字。显然,对踢字的确
认,是由材料- 驱动和概念- 驱动共同加工完成的。
对〃张三踢〃初步领会之后,概念- 驱动又作出如下可
能的预测:
? 538?
普 通 心 理 学
〃张三踢一块石子。〃
〃张三踢皮球。〃
〃张三踢足球。〃
实际上下面出现的词是〃足球〃。根据zú qiú的发音所
进行的材料- 驱动过程不易引起误解,只能是〃足球〃,这不
仅证实了前面对〃踢〃字的预测是正确的,同时确认了他上
述的三种预测之一。
然后,根据〃张三踢足球〃,他又作出预测:
〃张三踢足球的水平很高。〃
〃张三踢足球已经入了迷。〃
〃张三踢足球已经好几年了。〃
实际出现的词是〃已有三年之久〃。〃已有三年之久〃,修
正了以上所有的推测,因为它们有的不对 (〃水平很高〃和
〃入了迷〃),有的不准确(〃已经好几年了〃)。至此,听者才
完成了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上述过程说明,材料- 驱动和概念- 驱动是相互作用从
而最终导致对句子的理解的。一方面,从感知水平开始的材
料- 驱动确实制约着对每个字词的理解。例如对zhāngsān
一词的语调感知不清晰,听话者把它误听成〃zhāngsǎn〃,那
就有可能误解为〃张伞〃(把伞张开)之类的意思。另一方面,
概念- 驱动过程又反过来影响对语音材料的感知。例如在已
经理解到〃张三踢〃的基础上,听者指靠概念- 驱动过程,总
是期待着下面将出现一个名词 (〃张三踢什么〃),而且出现
的 将不会是任意一个名词 (因为不可能是〃张三踢空气〃、
〃张三踢月亮〃、〃张三踢原子〃等)。当〃张三踢〃之后出现
普 通 心 理 学
? 539?
〃zu qiu〃一词时,由于听者知道生活中并没有〃足球〃一词
的同音异义词,他借助概念- 驱动过程,甚至能把某些走了
样的发音感知为确定的词。例如当不谙熟普通话的人说〃张
三踢(zhu qiu)〃(即把尖子音zu误发成团子音zhu)时,听
者也不难理解所说的是〃张三踢足球〃,而不是〃张三踢竹
球〃。由此可见,概念- 驱动帮助避免一个词后面可能出现的
含混不清,排除某些不可能出现的意义,限定可能出现的意
义的范围,使理解比较顺利地进行;但概念- 驱动当然永远
不会十分充分,它不可能准确地料到每一个实际出现的字。材
料- 驱动则不断提供客观的可靠的材料,一方面给概念- 驱
①
动提供根据,一方面最后核实它的预测的正误 。
第五节 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
人的说话、听话、阅读或书写都是言语活动的不同形式。
说话和书写是言语的表达或产生过程,听话和阅读是言语的
感知和理解过程。在表达方面,说话是口头言语,书写是书
面言语。此外还有一种在读、写、听、说时都可能同时发生
的内部言语,它通常伴随着思惟过程而进行。
一 口 头 言 语
口头言语是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言声
①
参见P.H.
Lindsay and D. .
A Norman,Human Information Prob
cessing,1977,2 nd.ed.,Chap.12.
? 630?
普 通 心 理 学
音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言语。
口头言语是在许多不同水平上组织起来的活动,从听得
见的言语表面水平上升到以逻辑意义为基础的较深水平。说
话者必须知道怎样发音和如何组织发音。比如,在发前面一
个音时,后面的音必须组织好,句子中发音的间歇或迟滞都
必须适当;说话者必须为句子的全部结构进行综合,选择有
意义的适当的语言去进行交往。
口头言语分为对话和独白两种形式。通常把聊天、座谈、
辩论、质疑等情况下的言语活动称为对话言语。对话言语是
被对话者积极支持着的言语,每一个参加对话的人都以对方
的质疑、反驳、回答、补充为刺激。这种言语在文法结构和
逻辑系统方面都不很完善,不很严谨,有很多意思并不在言
语中表达出来,而是彼此意会。会话言语在心理活动上是言
语的最简单的形式。因为所涉及的事物或事件不久前曾经谈
过,或者是当前正在进行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