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普通心理学(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从〃会飞〃这个特性出发的。消除这种错误的有效办法,是 
多提供具有本质特性的变式。 
在概念的定义中,指出了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性, 
揭示了这一概念与更为一般的概念的关系,这些都是掌握概 
念时所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东西。然而,只有当定义是跟感 
性材料密切联系的情况下,定义才能起积极作用。 
 
 
普 通 心 理 学 
? 927? 
关于具体事物的概念,由于它的内涵可以被感性材料清 
楚地揭示出来,它的定义可以在演示直观材料的同时提出来。 
抽象的概念要熟悉广泛多样的事物才得以形成,学生只能逐 
渐地理解这些事物,所以在这种概念形成的初期,不能提出 
定义,只有等学生积累了足够的知识经验时才提出定义来,否 
则,学生对定义的掌握将是形式的。例如数概念的形成就是 
如此,在学生学习各种数 (整数、分数和小数)以后,才能 
给数下定义。 

三 概念的运用 

概念的运用是把已经概括了的一般的东西,应用到个别 
的特殊的场合。这通常不是一个简单的逆转过程。因为新出 
现的事件不一定与某一概念完全对应,或可以归划为某一个 
概念,经常需要把包括在概念内涵中的不同知识广泛地应用 
到这一事例上去。 
经验的单调往往是应用概念于实践时发生困难的根源。 
经验越是多种多样,越是常从对象和现象的特殊的特点中进 
行抽象,从中分出本质的和一般的东西,也就越容易把概念 
应用到新的、过去不了解的事例上去。 
因此,要能很好地运用概念,需要在掌握概念时不仅了 
解其内涵中所包括的东西,而且必须了解其中所不包含的属 
于其它有关概念的主要特征的东西。特别重要的是要知道什 
么东西把彼此邻近的概念或彼此相反、彼此对立的概念区别 
 
 
? 928? 
普 通 心 理 学 
开来。概念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既包括熟悉比所研究的概念更 
广泛的概念,也包括熟悉更特殊的、从属于它的概念。例如, 
从三角形和圆形、方形的关系上以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 
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关系上,来掌握三角形和这三种特殊三角 
形的性质,就会更正确地掌握关于它们的概念。又如,在掌 
握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诸概念 
后,对〃社会制度〃的概念就容易理解了。同时,掌握了 
〃社会制度〃的概念,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的概念的理解 
也就加深了。 
可见,为了顺利运用概念于实践,要求学生在掌握概念 
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概念体系。这是统一完整的〃世界图景〃在 
人的头脑中的反映。 
运用概念反过来对掌握和理解概念起着重要作用。教学 
研究证明:运用概念于实际以后,概念对学生就有了更为亲 
切的意义,因之,学生掌握概念的自觉性、积极性就提高了。 
这对掌握概念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运用概念于实际是概念、知 
识 (一般的原理、规则、定理)的具体化,而概念每一次的 
具体化,都会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使学生对概念有更 
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数学概念 (定理、解题 
的一般原则)就是在运用它们的练习过程中进一步地理解、明 
确和巩固起来的。如果学生不作数学习题,他就不可能掌握 
数学的定理、公式和解题的一般知识。 
 
 
普 通 心 理 学 
? 929? 
四 掌握概念和理解 

在思惟心理学和日常用语中常碰到〃理解〃这个概念。 
〃理解一个对象或一个现象,所指的不是别的,而是形成关于 
① 
它们的概念。〃  理解和概念的形成、掌握与运用,具有非常 
密切的联系。它们受制约的条件是大致相同的。 
心理学上通常按理解情况的不同和理解深入程度的不 
同,分成不同性质和不同水平的理解。前者如对言语的理解, 
对人们行动的理解,对某些专门学科的理解等等。其中特别 
重要的是言语的理解,将在言语一章中讨论。理解的水平不 
同,有些理解在基本形式上是和认知结合在一起的,例如把 
对象归入某一范畴,把特殊事例归入某一概念,回答〃这是 
什么?〃等等。在另一些场合,理解就包括了解新现象的原因 
和这个现象所引起的结果,回答〃为什么这样?〃。理解往往 
还要阐明事物的逻辑依据,从中得出所要了解的东西,例如 
对数学定理及其证明的理解就是如此。 
理解可以是直接的,即直接的理解。它是在瞬息之间立 
刻实现的,不要求任何中介的思惟过程,与知觉过程溶合在 
一起。对已经熟知的词和句子,对已经熟知的现象、动作和 
人的行动,都是这样来理解的。 
理解也可以是间接的,即间接的理解。它的实现需要通 
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 综合活动。间接的理解总是要经过一 
系列的阶段和过程,总是从最初模糊的、未分化的理解,向 
①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22页。 
 
 
? 030? 
普 通 心 理 学 
明确的、清楚的和分化的理解过渡。 

第四节 判断和推理 

概念、判断和推理这几个思惟形式是互相联系的。概念 
的形成往往要通过一定的判断推理过程,判断是肯定或否定 
概念之间的联系关系,而判断的获得通常需要通过推理。分 
析和综合过程是人们运用这些思惟形式进行思惟的基础。 
可以把判断主要分成两大类: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断和抽 
象形式的间接判断。 
直接判断是感知形式的,并不参与复杂的思惟活动。直 
接判断可以用词,也可以用一定的动作来表达。例如给受试 
者看强弱不同的光刺激,要求受试者口头报告光强光弱的判 
断结果,也可以要求受试者按光的强弱不同,而按不同的电 
键。在直接判断的过程中,总是改变刺激的序列,要求受试 
者给予级量的判定。 
  例如有频率为100、200、300、400、500赫的声音,要求受 
试者判断从最低的声音到最高的声音的数量差异。实验中可以1 
代表最低的声音(100赫),以5代表最高的声音。实验并不总是 
要求刺激的数目和级量的数目相等。有些实验中可以有7个刺 
激,但允许受试者定9种级量,或者相反。 

在进行这种判断时,受试者必须进行比较。有时这种比 
较是对当前的刺激进行的 (例如两个光同时出现,比较它们 
的强弱)。这种判断叫做相对判断。有时,被比较的标准刺激 
并不在目前,而是依靠记忆中的标准进行比较,作出判断 
 
 
普 通 心 理 学 
? 031? 
(例如不用尺而对长度作出估量),这种判断叫做绝对判断。相 
对判断和绝对判断都是感知形式的判断。 
实验表明,直接判断中常出现向中倾向,即受试者倾向 
于作中等级量的判断,而较少作两极端级量的判断。例如要 
求受试者估计手臂移动的宽度(10—70毫米)时。以35毫米 
为中间点,超过35毫米时受试者倾向于少估,而小于35毫 
米时受试者倾向于多估。 
多次进行判断的时候,对同一刺激的判断结果不是每次 
都一样,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中间级量的刺激。由于习惯的影 
响,受试者时常倾向于作某些级量的判断 (例如百分制中有 
些人喜欢用95、90、85等逢五逢十的级量)。 
进行直接判断需要一定的时间,受试者对自己的判断是 
否正确也会有不同的坚信程度。当差别很细微,判断的困难 
程度增加的时候,判断所需要的时间一般都会增加,与此同 
时,受试者对判断的信心也会降低。 
间接判断反映对象的联系和关系。对象的联系和关系表 
现在因果、时间、空间、条件等等方面,其中制约思惟过程 
的基本关系是事物的因果关系。现在就以因果关系的判断说 
明间接判断的一些特点。 
因果关系的掌握首先依赖于人的活动。〃由于人类底活 
① 
动,就建立了因果观念底基础。〃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发展 
是由叙述过渡到解释。在解释对象的过程中,首先区分出来 
的是外在的原因,然后,通过一系列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和 
① 
恩格斯:《辩证法与自然科学》,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77—78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