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49-重订广温热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翼方)、叶氏菀杏汤(紫菀八钱,光杏仁三钱,栝蒌仁五钱,广郁金三钱,小枳实钱半,苦桔梗一钱)之类, 
效亦甚捷。结邪在胸中及心,法宜心胃并治,凉通其血以下之,如千金生地黄汤、千金清心汤、拔萃犀角地黄 
汤(温毒病论方)、犀连承气汤(伤寒寻源方)或加紫雪或加牛黄丸之类。结邪在胸膈,宜开胸膈以下之, 
轻则加味小陷胸汤,重则承气陷胸汤。结邪在胸胁连及右胁肝胆者,宜达其膜以下之,如大柴胡汤(伤寒论方)、 
大柴胡合三一承气汤(河间六书方)、千金泻肝汤(千金要方)之类;或通其络以下之,如四顺饮子、又可桃仁 
承气汤、费氏清火解毒汤之类。结邪在胸脘连及左胁脾部者,宜疏其气以下之,如千金清脾饮、枳实导滞丸、 
三黄枳术丸之类。结邪在脐上胃脘者,宜和其中以下之,如调胃承气汤(伤寒论方)、三一承气汤(河间六书 
方)之类。结邪在当脐及脐下小肠者,宜宽其肠以下之,如小承气汤(伤寒论方)、 
小承气汤加黄连(感症宝筏方)之类。结邪在胸膈大腹,三焦俱结,痞满燥实坚悉具者,宜急攻三焦以下之, 
如大承气汤(伤寒论方)、陷胸承气汤、陈氏四虎饮、十全苦寒救补汤之类。结邪在小腹连及两腰肾部者,宜急 
清其肾以下之,如千金清肾汤、栀豉加鼠矢大黄汤(千金要方)、加味八正散(河间六书方)之类。此皆攻里 
诸方法之大要也。外治∶如蜜煎导法、猪胆导法、灌肠法、亦足补助汤饮丸散之不逮。至其攻里法之轻重缓急, 
总以见症为主,详列如下∶ 
温热症急下之候∶发热汗多,鼻如烟煤,舌干、舌卷、舌短、舌黑焦燥、舌生芒刺,齿燥牙宣,胸腹满痛, 
谵语发狂,甚或昏厥,身冷呃逆,大便秘结,小便短涩,甚或不通,手足发痉。 
温热症当下之候∶头胀痛,烦躁,谵语,多言,善忘,舌黄苔燥,协热下利,或热结旁流,小便短赤。 
温热症缓下之候∶潮热口渴,齿燥,腋下汗,胸腹热盛,舌黄苔糙,大肠胶闭,矢气臭,小便黄赤。 
以上诸症,缓下者不下,则必渐重而为当下症;当下者缓下,则必加重而为急下症;急下者失下,则虽下 
之多不通,而结热自下逆上,胀满直至心下,上透膈膜,至胸满如石,咽喉锯响,目直视反白,或睛盲瞳散, 
耳聋,九窍不通,虽有神丹,亦莫能救矣。 
温热症风火内盛之候∶大热无汗,目赤头眩,面红唇焦,口疮唇裂,舌苔黄燥,大小便秘,甚则鼻衄、吐 
血,手足发痉,发 发狂,神昏谵语。 
温热症燥火熏肺之候∶咳逆无痰,即有痰亦粘而难出,鼻孔干,甚或咽痛喉哑,耳鸣如聋,胸膈烦闷。 
温热症痰火壅肺之候(即凉膈散加味症)∶痰多咳嗽,喉有水鸡声,鼻孔扇胀,气出入多热,胸膈痞满, 
喘胀闷乱,舌苔 
芒刺,便秘,甚或胸腹坚如铁石,胀闷而死。 
湿火挟食,蕴结胃肠之候∶发热自汗,胸痞腹满,按之灼手,大肠胶闭,矢气极臭,或下黄黑稠粘,少而 
不爽,小便黄赤短涩,舌苔黄腻而糙。 
毒火内灼上中下三焦之候∶面目俱赤,渴喜凉饮,胸腹热甚,坚满拒按,大便闭结,小便赤涩,神昏肢厥, 
甚则通体皆厥,舌苔老黄,或焦黑起芒刺,或焦苔黑瓣底,口开吹气,秽浊喷人,甚或浑身发臭,昏厥如尸, 
舌卷囊缩,或口噤齿 ,手足挛急,卧不着席。 
温热症水火互结之候(即蓄水夹结粪症)∶口干不渴,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按,揉之漉漉有声, 
胸腹热盛,但头汗出,肌表微热,大便热结旁流,少而不畅,或协热下利,虽利而重滞难出,小便不利,甚或 
癃闭,舌苔黄腻而浓。 
温热症蓄血化火之候∶口干舌燥,漱水不欲咽,胸中痹痛,少腹硬满,甚或胀疼,身体重滞,腹背拘束不 
遂,发躁如狂,谵语善忘,小便自利;粪虽硬,大便反易而色黑,或大便但下血水,见粪者生,不见者死;舌色 
紫暗而润。 
x总按∶x以上温热里症,以夹痰杂食为最多,蓄水蓄血次之;以毒火燥火为最急而险,风火次之,湿火又次 
之。 

第二卷验方妙用
和解法
属性:凡属表里双解,温凉并用,苦辛分消,补泻兼施,平其复遗,调其气血等方,皆谓之和解法,和法者,双方 
并治,分解其兼症夹症之复方,及调理复症遗症之小方缓方也。温热伏邪,初起自内外出,每多因新感风寒暑 
湿而发。惟温病之发,因风寒者居多;热病之发,兼暑湿者为甚。兼风兼暑,其性阳,其气轻扬,伏邪反因而 
易溃;兼寒兼湿,其性阴,其气抑遏,伏邪每 
滞而难达。故一宜表里双解,一宜温凉并用,其病每多夹并而传变,如夹食、夹痰、夹水、夹瘀之类,与伏邪 
互并,结于胸胁脘腹之膜络中,致伏邪因之郁结不得透发,不透发安能外解。凡用双解法不效,即当察其所夹 
为何物,而于双解法中,加入消食消痰消水消瘀等药,效始能捷,病始能去,故治宜苦辛分消。更有气血两虚, 
阴阳并亏,如吴又可所谓四损四不足者,复受温热伏邪,往往有正气内溃而邪入愈深者;亦有阴气先伤而阳气 
独发者;内经所云病温虚甚死,即此类也,故治宜补泻兼施。且有病患不讲卫生,病家不知看护,每见劳复、 
食复、自复、怒复者;亦有余邪未净,或由失于调理,或由故犯禁忌,而见遗症迭出者;故治宜平其复遗, 
调其气血,为温热病中期末期之善后要法。凡此和解之法,虽名为和,实寓有汗下温清消化补益之意,此皆和 
解法之精微神妙变化无穷者也。试历述其方略∶ 
x一、表里双解x,约法有三∶一为解肌清里,如白虎加桂枝汤(伤寒论方)、知母解肌汤、葛根橘皮汤、 
三黄石膏汤(外台方)、石膏大青汤(千金方)、加减三黄石膏汤(顾氏医镜方)、增损三黄石膏汤(寒温条辨 
方)、新加麻杏石甘汤(感症宝筏方)、栀豉芩葛汤(陆氏不谢方)之类;一为发汗利溺,如六神通解散(局 
方)、凉膈去硝黄合天水散、六一葱豉汤(河间六书方)、五叶芦根汤(湿热条辨方)、燃照汤(王氏霍乱论 
方)、藿朴夏苓汤(医原方)、新定达原饮(樊氏验方)之类;一为发表攻里,如删繁香豉汤、许氏大黄汤、 
备急黑奴丸(外台方)、凉膈散(局方)、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刘河间方)、加减防风通圣散(顾氏医镜 
方)、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寒温条辨方)之类;轻重不一,缓急攸殊,临时对症酌用可也。以余所验, 
凡治温热病初起,不问兼风兼寒,脉浮脉紧,恶风恶寒,而外热势盛,法当偏重于 
表者,通用双解散加葱豉,或凉膈散去硝黄加葱豉,以和解内外之热邪,使表里齐解,奏功最捷。若汗后不恶 
寒但恶热,自汗谵语,不大便,咽干腹满,而内热势盛,法当偏重于里者,急用许氏大黄汤,下而和解之,或 
用局方凉膈散、加味凉膈散,大剂以退其热,毋使热盛危剧,亦妙。汗下后,余热未尽,烦不得眠,口干渴而 
身微热者,短剧茅根汤(外台方)合益元散,清利以和解之,甚则用加味导赤散(王孟英方)其功尤捷。 
x二、温凉并用x,之谓和者,以寒非温不散,湿非温不化,而热则非凉不清,火则非凉不泻也。古今名医∶ 
如宋和剂局方主用六神通解散,金刘河间主用防风通圣散,前清张路玉主用凉膈合天水散,尤在泾主用大黄饮 
子,其方皆发表攻里,宣上导下,气血兼顾,面面周到,使风寒湿热,从表里三焦一齐通解,诚为和解之捷法; 
然此惟体实证实,杂感风寒暑湿者适宜。若但病湿温湿热,当从三焦分治∶上焦宜芳淡开泄,如五叶芦根汤、加 
味二陈汤、加味五苓散、藿朴二陈汤、藿朴夏苓汤之类;中焦宜苦降辛通,如枳实栀豉汤、白虎加苍术汤(仲 
景伤寒论方)、黄连温胆汤(观聚方要补方)、藿香左金汤、连朴饮(霍乱论方)之类;下焦宜苦寒淡渗,如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方)、龙胆泻肝汤(局方)、加味八珍散(刘河间方)、清热渗湿汤(医门法律方)、宣 
清导浊汤(叶天士医案方)之类。惟素禀阴虚而挟湿热者,膏粱辈每多患此,治法与寻常湿热迥殊。若用风药胜 
湿,虚火易于僭上;淡渗利水,阴津易于脱亡;专于燥湿,必致真阴耗竭;纯用滋阴,反助痰湿上壅。务使润燥 
合宜,刚柔协济,轻清和解,始克渐渐奏功,如元米煎(用炒香江西术钱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