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妙,三黄枳术丸、枳实导滞丸、
陆氏润字丸等,亦可酌用,虚闭有二∶一阴虚,一阳虚也。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
下焦阴虚,则精血枯燥,津液不到,而肠脏干槁。治阳虚者,但益其火,则阴凝自化,苁蓉润肠丸主之;老年者,
黄汤送服半硫丸。治阴虚者,但壮其水,则泾渭自通,六味地黄汤加淡苁蓉、白蜜主之,益血润肠丸、五仁丸
等亦效。风闭者,风胜则干也,由风热搏激肺脏,传于大肠,津液燥涩,传化则难;或其人素有风病者,亦多风闭∶
或肠胃积热,久而风从内生,亦能成闭。东垣润肠丸主之,加味皂角丸亦主之。气闭者,气内滞而污物不行也。
其脉沉,其人多噫,心腹痞闷,胁肋膨胀。若用攻药通之,虽或暂通,而其闭益甚矣∶或迫之使通,因而下血者。
惟当顺气,气顺则便自通矣。苏子降气加枳壳、杏仁主之,重则六磨汤主之。
x二十、瘥后腹热x 凡温热症身大凉,独腹热未除,此脾火内甚也,养阴药中加生白芍自除。但此症惟伏
暑、晚发最多,多属肠胃积热,雪羹送服陆氏润字丸最妙。
x二十一、瘥后下血x 凡温热新瘥,或十日或半月忽然下血者,由于伏火未净,热伤阴络,而血下溢也。
治以清营、凉血、和络之法,如生地、丹皮、地榆、川断、槐米、白芍、苡仁、黑荆芥、白茅根、脏连丸治之,
自愈。阴虚火旺者,脏连六味丸尤捷。
x二十二、瘥后遗精x 因火动者多,宜清余热,固精封髓丹主之,三才封髓丹加黄连亦主之。以此症黄连、
黄柏二味,最是要药也。
x二十三、瘥后调理x 当分补虚、清热二项。补虚有二法∶一补脾,一补胃。如其人中气虚者,病退后,必
纳谷少,运化迟,或大便不实,或恶心吐涎,宜六君子加减以和中。形寒
畏冷,宜黄 建中汤温补之,凡此症脉皆缓大,舌皆白嫩可辨。如其人阴分虚者,必有余邪未尽,舌燥口渴,
二便艰涩,脉兼微数等症,宜小甘露饮、叶氏养胃汤等清养之。清热亦有二法∶初病时之热为实热,宜用苦寒
药清之∶大病后之热为虚热,宜用甘寒药清之。二者有霄壤之殊。凡人身天真之气,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
是虚;生津液,即是补虚。故以生津之药合甘寒泻热之药,而治感后之虚热,如麦冬、生地、丹皮、北沙参、
西洋参、鲜石斛、梨汁、蔗汁、竹沥、茅根之类,皆为合法;仲景河间主用竹叶石膏汤、天水散以清虚热,亦
取甘凉之义也。设误投参、 、苓、术补脾之药为补,宁不并邪热而补之乎?至于饮食之补,但取其气,不取
其味,如五谷之气以养之,五菜之气以充之。每食之间,便觉津津汗透,将身中蕴蓄之邪热,以渐运出于毛孔,
何其快哉!人皆不知此理,急于用肥甘之味以补之,临时虽精采健旺可喜,不思油腻阻滞经络,邪热不能外出,
久久充养完固,愈无出期矣!前哲庞氏安常,有鉴于此,如所云∶凡病新瘥,只宜先进白稀粥,次进浓者,又
次进糜粥,亦须少少与之;不得早吃肉食,旨哉言乎!
x二十四、瘥后禁忌x 温热大病后,正气未复,凡饮食起居,俱不可不慎也。如酒肴、甘脆、肥鲜、生冷
等物,皆不可犯;只宜糜粥自养,少食而频,则易运化,不可过饱,及他有所食,虽思之勿与也。且其气血必
虚,凡费心费力,过喜过怒,多言多动,皆可因劳而复病也。因劳而动其既虚之血气,生其未尽之余热,热邪
退而病瘥,热邪生而病复。凡病皆然,温热症为尤甚,病者务宜自重。
第一卷温热总论
论温热症辨似要义
属性:凡病,俱以虚、实、寒、热四字为大纲,温热症何独不然。
但虚实寒热之真者易辨,似者难辨。后所列温热各论、表里诸症,皆实邪、热邪,而实热中亦有虚寒。前论遗
症中,四损、四不足,皆虚邪寒邪,而虚寒中亦有实热。余于逐条下已细辨之矣。然有实症似虚,虚症似实,
热症似寒,寒症似热者,尤不可不细辨也。故复通论而详述之。
所谓实症似虚者,即以表症论之∶头痛发热,邪在表也,其脉当浮,症当无汗,而反自汗,脉无力,用发表
药而身反疼痛,则似虚矣。故人惑于多自汗,而误用桂枝汤者有之;惑于脉无力,而引仲景太阳篇发热恶寒……
脉微弱,此无阳也,而误用小建中汤者有之∶惑于身疼痛,而引仲景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误用四逆
汤者有之。不知伏邪之在表,其自汗者,邪热自里蒸出于表,非表虚也。其脉无力者,热主散漫,散漫则脉软,
非比寒主收敛而脉紧也。身体反疼者,伏邪自里而渐出于表,非比阳虚不任发表也。此在表之实症似虚者也。
又以半表半里论之∶寒热往来,胸胁满,邪在半表半里也,其脉当弦,其口当渴,而脉反沉,口不渴,则
似寒矣。故人惑于脉沉,而以胸胁满为太阴,口不渴为内寒,而误用理中汤。不知伏邪之半表半里,其脉沉者,邪
伏于膜原,而未出表,故脉不浮,非阳虚也。其不渴者,邪未传变,未入胃腑,故不能消水,非内寒也。此半
表半里之热症似寒者也。
又以里症论之∶口燥、咽干、不得卧,邪在里,其脉当洪,其身当热,其盒饭结,而脉反沉微涩弱,身反
四肢厥冷,大便自利,则全似虚寒矣。人惑于脉微涩弱而用参 者有之,惑于厥逆而用桂附者有之,惑于自利而
用参术干姜者有之。不知伏邪在里,其脉沉微涩弱者,乃邪热结于肠胃,气不达于营卫也;其身反厥冷者,邪
热结于里,而不达于外,气结于下,而不通于上也;其自利者,乃热结旁流也。此在里之实症似虚、热症似寒
者也。
总之,温热为伏火,与风寒之寒因大异。故脉症虽有似虚、似寒之时,而一一辨其为温热症,则属邪盛,
而反见虚寒之假象,明眼人不当为其所惑也。
所谓虚症似实者,即以表症论之∶头痛、发热、身疼痛、自汗、脉浮大,邪在表也。而屡用清凉表散,其
症不减者,非药力之不专,乃正气不能使药力达表,阴液不能随阳气作汗也,此伏邪在表时虚症之似实者也。
气虚者加参、 于表药中即汗,阴虚者加润剂于表药中即汗,若不知其气血之两亏,而宣表不已,势必暴厥而
脱。
更以半表半里论之∶胸胁满、耳聋、呕吐、如疟状,脉弦,邪在半表半里也,而屡用和解消导,其症更加
者,非药力之不到,乃中焦脾胃伤而气不运,肝阴伤而火更燥也,此伏邪在半表半里时虚症之似实者也。必合
四君、六君于和解药中,合四物于清解药中,始能战汗而解。若更消导清解不已,必至胃气绝而死。
更以里症论之∶舌苔黄黑、裂燥、芒刺,胸、腹、胁、脐硬痛,大小便闭,六脉数大,邪在里也。而屡用
攻利药,或总不得利,或利后愈甚,乃正气不能传送肠胃,血液不能滋润肠胃,非药力之不峻也。此伏邪传里
时虚症之似实者也。气虚者,助胃以资传送,血枯者,养阴以借濡滑∶气行津化,方得通利。若不知其亏竭,
而恣意攻利,必昏沉痿顿而死。
总之,药不中病,则伤正气。伤其下,则正气浮越而上逆,伤其中,则正气虚散而外越。脉症虽有似实、
似热之时,而一询其来路,若已治之太过,则属气从内夺,正气夺则虚,明眼人当不为其所惑也。
夫一症而虚实互异,用药稍误,而生死攸分,将以何者为
辨症之把柄乎。曰∶以开卷所列五辨法辨之,则了然矣。而更以曾经误治,与未经误治,辨其伏邪之为实为虚,
为实中夹虚,为虚中夹实,则得其大纲,而更得其细目;然后似是而非之症,断不能惑矣。余于各论条下,每
症细辨其虚实,而此先详言以通论之者,则以散见诸条,尚恐忽略,故首先总论其吃紧处也。至若寒极似热,
则惟伤寒诸症有之,而为温热症之所绝无,故不论及。
第一卷温热总论
论妇人温热
属性:妇人病温热症,悉与男子同;惟当妊娠、及经期前后,则治法略异,以其关乎血室子宫也。兹特先提其要,
而分病论治。
x一、妊娠感伏邪x 必须治之于早,则热不深入而伤胎。当汗当清之症,固当速治不待言;尤以速清为首
要,如黄芩、白虎、栀豉、芩葛等汤皆宜酌用,石膏大青汤尤捷。而当下之症,尤不可迟;若因妊娠忌下伤胎
之说,因循迟误,则胎受热蒸,其胎必堕。故一见里症,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