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论治男妇血气衰败。外感风湿。传于经络。手足麻木。遍身筋骨腰腿疼痛。久则成左
瘫右痪。口眼 斜。诸中风气。不能步履。
x仙传黑虎丹x
苍术(米泔浸二宿去皮切片) 草乌(洗净去皮切片) 生姜(洗净研碎) 生葱(连须白叶
研二两)
上四味。和一处。拌匀KT 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每日一番拌匀。候日数足。晒干。
入后药。
五灵脂 乳香 没药(各一钱二分半) 穿山甲(炮去灰土五钱) 自然铜(火煨醋淬七次
二钱五分)
上同前药为末。好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热酒送下。间日服尤妙
妇
人血海虚冷。肚腹疼痛。临卧。醋汤下。止服二三十丸。不可多服。服后不可饮冷水冷物。
但觉麻木为效。孕妇不宜服。一女子鸡爪风。十指搐搦。服之立愈。
一治手足拘挛不伸。
牙皂 木香(各等分)
上锉。水煎。一服立效。
一治中风。失音不语。偏风口眼 斜。时吐涎水。四肢麻痹。骨间疼痛。腰膝无力。一
切风湿。
x 丸x
草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者。取叶洗净晒干。入瓶中。层层洒酒与蜜。
蒸之又晒。如此九遍。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温酒送下。
一人年近四旬。忽发潮热。口干喜饮冷水。求医。治以凉药。投之罔效。四五日浑身沉
重。
不能动止。四肢强直。耳聋谵言妄语。眼开不省人事。六脉浮大无力。此气血脾胃亏损之极
予以十全大补汤。去芍药、地黄加熟附子。一服须臾。病者鼾睡痰响。人咸以为服桂、附
、参、 之误。予曰。此药病交攻。不必忧疑。又进一服。过一时许。即能转身动止。次日
连进数剂。则诸病次第而潜瘳矣。此从脉不从症而治之也。
一人原素弱。饮食起居失宜。左半身并手足不遂。汗出神昏。痰涎上壅。一医用参 大
补
之剂。汗止而神思渐清。颇能动履。后不守禁。左腿自膝至足。肿胀甚大。重坠如石。痛不
能忍。其痰极多。肝脾肾脉洪大而数。重按则软涩。朝用补中益气。加黄柏、知母、麦门、
五味。煎送地黄丸。晚用地黄丸料。加黄柏、知母。数剂诸症悉退。但自弛禁。不能全愈耳
一治瘫痪诸风。秦高中玄阁老曾服奏效。
乳香 没药(三钱) 棉花子(六钱) 白糖(六钱)
上为细末。黄酒化服出汗。
一男子体肥善饮。舌本强硬。言语不清。口眼 斜。痰气涌盛。肢体不遂。余以脾虚湿
热。用六君子加葛根、山栀、神曲而痊。
一人中风痰嗽。因中气虚。饮食数少。忽痰壅气喘。头摇目札。扬手掷足。难以候脉。
视其
面色。黄中见青。此肝木乘脾土。用补中益气汤加白茯苓、半夏。水煎。临服。加姜汁同服
卷二
预防中风
属性:一论中风者。俱有先兆之症。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蠕
动者
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经曰。肌肉蠕动。名曰微风。故手大指次指手太阴阳明经。风多着
此
经也。当预防之。宜朝服六味地黄丸。或八味丸。暮服竹沥枳术丸。与搜风顺气丸。二药间
服。久而久之。诸病可除。何中风之有。是以圣人治未病而不治已病。
一论此方。专化痰清火。顺气除湿。祛眩晕。疗麻木。消酒食。开郁结。养气血。健脾
胃。平常可服。
x竹沥枳术丸x
白术(去芦土炒) 苍术(米泔浸盐水炒各二两) 木香(二钱) 枳实(麸炒)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 半夏(白矾皂角生姜煎水浸一日煮干) 南星(制同上) 黄连(姜炒)
条芩(酒炒) 当归(酒洗) 山楂(去子) 白芥子(炒) 白芍(酒炒各一两) 人参(五
钱)
上为细末。以神曲六两。姜汁一盏。竹沥一碗。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
远临卧。淡姜汤送下。
一论三十六种风。七十二般气。上热下冷。腰脚疼痛。四肢无力。多睡少食。日渐羸瘦
颜
色不完。恶疮下注。口苦无味。憎寒毛悚。积年 癖气块。丈夫阳气断绝。妇人久无嗣息。
久患寒疟。呕吐泻痢。肠中积热。以致胁间痞闷。大便结燥。小便赤涩。肠风痔漏。肢节顽
麻。手足瘫痪。步履艰辛。言语謇涩。不问男子妇人小儿皆可服。
x搜风顺气丸x
锦纹大黄(酒浸九蒸九晒要黑色五两为主) 火麻仁(微炒去壳二两) 郁李仁(泡去皮二
两) 枳壳(麸炒二两) 山茱萸(酒蒸去核二两) 车前子(炒二两五钱) 槟榔(二两) 干
山药(酒蒸二两) 怀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菟丝子(水洗净酒煨烂捣成饼焙干二两) 独
活(一两)
上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余丸。茶酒任下。百无所忌。早晚各一服。觉脏
腑微
动。以羊肚肺羹补之。久患肠风便血。服之除根。瘫痪语涩。服之平复。酒后能进一服。宿
酒尽消。中年以后之人。过用浓味。酒肉多有痰火。且不能远房事。往往致阴虚火动。动则
生风。所谓一水不能胜五火也。故以此疏风降火为主。不论年高气弱。雄壮妇人。并皆治之。
孕妇勿服。
卷二
伤寒
属性:脉阳浮而阴弱。谓之伤风。(邪在六经俱弦。加之阳浮。卫中风也。阴弱。荣气弱也。
风伤阳。故浮虚。)
脉浮紧而无汗。谓之伤寒。(寒伤荣。荣实卫虚。阳脉紧。邪在上焦。主欲汗。)
脉浮。头项痛。腰脊强。病在太阳。
脉长。身热鼻干。目痛。不得卧。病在阳明。
脉弦。胸胁痛。耳聋。往来寒热。病在少阳。
脉沉细。咽干。腹满自利。病在太阴。
脉微缓。口燥舌干而渴。病在少阴。
脉沉涩。烦满囊缩。病在厥阴。
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而紧涩。变为温疟。(阴阳紧盛。伤寒之脉。前病热未已。复感
于寒也。)
脉阳洪数。阴实大太过。湿热相合。变为湿毒。(洪数大皆热。两热相合也。)
脉阳濡弱。阴弦紧。更遇湿气。变为瘟疫。
病发热。脉沉细。表得太阳。名曰 病。
脉阳浮滑。阴濡而弱。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浮滑。阴脉濡弱。皆风脉也。前脉
未除。风木乘热也。)
病太阳。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名曰湿痹。
病太阳。身热疼痛。脉微弱弦芤。名曰中 。
若发汗已。身灼然热。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
鼾。
语难。更被下者。小便不利。若被火。微发黄色者。则惊痫。时螈 。若火熏。则死矣。)
脉沉细而疾。身凉四肢冷。烦躁不欲饮水。狂闷。名曰阳厥。伤寒热盛。脉浮而大者生
沉小者死。(已汗。沉小者生。大者死也。)
卷二伤寒
脉歌
属性:伤寒伤风何以判。寒脉紧涩风浮缓。伤寒恶寒风恶风。伤风自汗寒无汗。阳属膀胱并胃胆。
阴居脾肾更连肝。浮长弦沉细微缓。脉症先将表里看。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卷二伤寒
伤寒总论
属性:夫伤寒者。乃大病也。生死反掌之间。要随机应变而治之也。盖伤寒发热恶寒。腰痛脊
强。
则知病在太阳经也。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则知病在阳明经也。胸胁痛。耳聋口苦舌干。
往来寒热而呕。则知病在少阳经也。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则
知病在太阴经也。烦满囊缩。则知病在厥阴经也。引衣蜷卧。恶寒。或舌干口燥。则知病在
少阴经也。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黄斑狂乱。
五六日不大便。则知病在阳明腑也。设若脉症不明。误用麻黄。令人汗多亡阳。误用承气。
令人大便不禁。误用姜附。令人失血发狂。正为寒凉耗其胃气。辛热损其汗液。燥热助其邪
热。庸医杀人。莫此为甚。伤寒之邪。实无定体。或入阳经气分。则太阳为首。其脉必浮。
轻手便得。或入阴经血分。则少阴为先。其脉必沉。
重手乃得。浮而有力无力。是知表之虚实。沉而有力无力。是知里之寒热。中而有力无力。
是知表里缓急。脉有浮沉虚实。症乃传变不常。治疗之法。先分表里虚实。寒热标本。先病
为本。次病为标。先以治其急者。此为第一义也。问症以知其外。察脉以知其内。全在活法
二字。不可拘于日数。但见太阳症在。直攻太阳。但少阴症在。直攻少阴。但见真寒。直
攻
真寒。但见一二症具。便作主张。不必悉具。当何如处。此为活法。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