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明粉,生首乌,仿仲景急下存津,既不伤胃,又能化结,
诚为至当。
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一
属性:伤暑曾经吐泻,舌黄而腻,胸膈不爽,此阳邪内
陷,将成痞结。宜用半夏泻心汤,苦降辛通,毌使成
结也。
按仲景《伤寒例》云(1):痞气每因表邪未尽,遽行攻
下,以致阳邪乘虚内陷,结于胸下,既不能下泄,又不能上
散;上下久通,阴阳互结,心下有形,按之不痛,名曰痞
气。今暑湿之邪,初起虽与伤寒不同,然其吐泻邪陷而成痞
则一也。故用芩、连苦寒降热,姜、夏辛温通阳,俾热泄阳
(1)仲景《伤寒例》云:按今本《伤寒论,伤寒例》无此语。
通,使痞不攻自散矣。
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二
属性:伤暑胸间痹痛,气逆如阻,此结胸也。宜用小陷
胸汤,加枳壳、桔梗、甘遂、郁金等味,涤痰开结
也。
凡结胸之症,必因其人中气素虚,浊痰复盛,又感暑
浊,交相互结,胸间因而作痛。宜用甘遂,半夏,瓜蒌以涤
浊痰,佐入黄连,枳,桔,泄热开胸。
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三
属性:伤暑瘀热不解、胸肋板痛,此血结胸也。宜用桂
枝、红花、瓜蒌,郁金、桃仁、赤芍、海蛤等味,消
而且散。若少腹硬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此蓄血
也。宜用桃仁承气汤祛瘀逐邪也。
前二条痞与结胸,皆言热结在气。此条结胸与蓄血,皆
言热结在血。其结在胸者,仿海藏桂枝红花汤加瓜蒌,桃
仁、海蛤,为表里并消,若结在少腹者,用桃仁承气汤,为
上下分消。仲景谓蓄血者,必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若小便
不利者,乃热结膀胱,非血结也。以此辨诸,最为明验,学
者详之。
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四
属性:
伤暑热久不解,神迷如寐,舌红少津,饥不欲
食,脉数无神,此热伤胃阴,津不肯复。宜用复脉汤
去姜桂,加地骨皮、鲜石斛、鲜谷芽等味,养胃和
阴,以待一阴来复也。
此言热久伤阴,胃津大损,故舌于干红,而神疲多寐。余
热消烁则易饥,胃阴被伤则不饮食。用复脉汤养阴,石斛、
谷芽养胃,俾热去津还,而胃纳自旺也。
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五
属性:伤暑热久,杳不知饥,舌干或赤或黑,而无苔
腻,此镜面舌也。以热劫胃津,气不化液。宜用西洋
参、麦冬、霍山斛、知母、白芍、木爪、建莲肉、鲜
谷芽、甘草等味,甘酸化阴也。
凡热病之后,舌干赤而光洁无苔者,此名镱面舌,无论
病祥如何,总宜滋阴为主。若黑而干赤无苔,此为无地之
黑,乃阴伤液涸,急宜甘凉补阴。故用洋参、甘草、麦冬、
谷芽,合白芍、木爪甘酸化阴,即甲己化土之义也;若见焦
黑,热势尤甚,宜加生地、知母柔阴和阳。法虽如斯,而神
机变化,则存乎其人焉。
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六
属性:伤暑日多,身无大热,脉软神疲,默默如寐,唤
之略应,并不烦躁,此邪正混淆,湿浊蒙蔽,清补两
难。惟用鲜藿香叶、鲜稻叶、鲜荷叶,鲜佩兰叶,鲜
菖蒲,白蔻仁、益元散等味,辛凉清解,以化余邪
也。
身不大热,脉软神疲,乃病退之象。但默默欲寐,唤亦
不苏,与饮则饮,不与不索,此余邪蒙绕三焦,清阳不得舒
转。清之则损其阳,补之则助其湿,最为两难。惟宜藿香
叶、稻叶、枫兰叶、荷叶、菖蒲,俱用鲜者,取其质轻气
薄,芳香驱浊,更加白寇仁、益元散,通阳宜气,俾正不伤
而湿可祛也。
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七
属性:伤暑汗多身热,经旬不解,胸腹发出白瘖,状如
水晶粒,此湿邪化热,气液外泄。急宜洋参、连翘、
甜杏、花粉,骨皮、银花、麦冬、绿豆壳、鲜荷叶等
味,清养气液也。
身热汗多,而病不肯解,正气已虚,又见白瘖,是气液
外泄,不可再用疏散,以伤其气。惟宜洋参、麦冬、银花、
绿豆壳,清养气液而又兼化邪也。若舌红少津,而食不甘
味,即以复脉汤去姜桂,养阴益气。更有舌淡少苔,而胃不
加纳,当以六君子汤加牡蛎、白芍扶胃敛阴,勿因见瘖而踌
躇莫进。近时医辈,都以治痧之法治瘖。不知痧为太阴风
热,斑为阳明火毒,其初见隐隐,固宜清之透之,若已见点
粒,即宜解之化之,尚不敢恣意透泄,以虚其内,而恐邪陷
莫救也。至白瘖乃气液外泄之候,若既现而再行疏泄透汗,
其不致气悦而毙者几希矣。予见知医之辈,不惟青年浅见者
蹈此流弊,即皓首老成者,尚难观觑破此关,故并及之,以质
诸高明,为是否耶?
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八
属性:伤暑解后,胸腕不爽,舌淡不渴,脉缓不饥,此
湿去阳伤。宜甩六君子去术,加蔻壳、擅香、梗米、
姜渣、益智、麦芽等味,扶胃运阳也。
此热势虽解,而阳己受伤,故胸腕不爽,舌淡不渴也。
盖脉已和缓,则无热可知,而犹不饥不食,乃胃阳被伤,失
运行之机,故用六君子合蔻壳、姜渣、檀香斡旋坤饵,去白
术者,恐致壅滞耳。
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十九
属性:伤暑初起,恶寒发热,咳逆气喘,此素有痰饮,
复挟暑秽。宜用温胆汤合苏予降气汤,清暑化痰也。
凡有痰饮,阳气必虚,加以暑秽乘袭,则痰动气升,肺
失清降,故喘咳并作。用温胆汤以逐饮,苏子以降气,俾痰
开气顺,则暑邪不攻自走矣。
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二十
属性:伤暑发热咳喘,胸肋刺痛,痰中带血,此暑热壅
滞,激伤肺络。宜用苇茎汤加沙参、川贝、新绎,旋
复花、杏仁等味,清肺和络也。
前条暑热动饮,此条暑热动血,故胸肋刺痛,咳痰带
血。用苇茎汤加旋复、新绎、沙参、杏仁、川贝,两清手大阳
气血也。
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二十一
属性:伤暑发热头痛,泄泻不止,此饰邪下迫。宜用黄
芩汤加葛根、豆卷、二芩、泽泻等味,清肺利湿也。
发热头痛,邪尚在表,而泄泻频频者,乃肺邪不解,下
传大肠。因肺与大肠相为表里,原是一脏一腑也。盖邪既不
能外解,势必直趋大肠,而为泻利,即仲景(伤寒例)中,
三阳合病(1)协热下利之义。故用黄芩之苦寒清肺,甘、芍之
甘苦敛脾,其头痛者,加葛根以解表邪,合二芩、豆卷、泽
泻分利膀胱也。
(1)《伤寒例》中,三阳合病:按今本《伤寒论·伤寒例》中,无三阳合病
之属性。 〃
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二十二
属性:伤暑热不解,先泻后痢者,此腑邪传脏,热积气
滞。宜用治洁古芍药汤,加杏仁、厚朴,山楂等味;若转
红者,为病进,更加当归、桃仁、地榆,清气和血也。
此言表邪已解,而泻渐转痢,是邪既入内,而腑邪传
脏,最为凶兆。故用洁古芍药汤,借芩、连之苦寒以清湿
热,槟、木之辛温以通气滞,合归、芍和血,楂、朴破积;
若转红痢,乃气已转血,更加桃仁、地榆和营止血,所谓和
其血而痢自止,调其气而后重除焉。
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二十三
属性:伤暑热不解,腕闷呕恶便泻,舌白罩灰,此胃阳
不足,湿浊阻遏。宜用生姜、半夏、厚朴、通草、六
一散通阳泄浊;热甚者,加黄芩、黄连,苦寒清热
也。
此言中阳不振,暑秽内结,上呕下泻,胸腕痞闷,例宜
生姜、半夏、厚朴辛温通阳,通草、六一淡渗泄浊,但舌白
罩灰,发热烦躁,又为热邪内伏,加芩、连苦寒泄热,俾邪
热解而胃阳复,则湿浊自祛也。
伤暑条辨二十六条
伤暑条辨第二十四
属性:伤暑身有大热,而汗多口渴,舌黄神疲气喘,脉
大而虚,此气虚挟暑。宜用清暑益气汤加熟石膏、鲜
荷叶,扶正却邪也。
暑必伤气,故汗多,热则伤津,故口渴。证类白虎,而
舌不甚赤,苔带微黄,脉似洪而虚软无力,乃虚中挟暑。非
若热传阳明之汗多口渴,舌赤苔黄,脉洪有力者可比。兼之
神疲肢倦,气逆烦躁,正《内经》所谓:脉虚身热,得之伤
暑是也。用东垣清暑益气汤者,借参、氏、术、甘朴中洲,
麦冬、五味生津液,合升、葛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