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87-经穴秘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只有其循行线路和所主之病,阴跷脉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脉为病阴缓而阳急。以经书所记跷脉之病反推之,则跷脉在不病之时为阴与阳不急亦不缓,阴阳二物同时共存,而本穴气血即有此特性。在天部,有大肠经上输头颈部的阳气源源而行,在地部,有孔隙与骨部相通,经水有出处有来处,穴内物质阴阳相济,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较少。

运行规律:循大肠经地部流向巨骨穴。

功能作用:导引大肠经经回流骨部。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6巨骨

穴义:大肠经浊降之气在地部形成的巨大水域。

名解:巨,大也。骨,水也。巨骨名意指大肠经阴浊降地后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质为肩髃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锁骨与肩胛骨之间的凹陷处,经水聚集于本穴,故名巨骨。(若以地球坐标系的角度来看直立的人体,巨骨穴在高位,肩髃穴在低位,何以经水能上行?此是人体重力场的作用大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之故。在人体重力场中,外者为高,内者为低,故肩髃穴地部经水可流向巨骨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地部水液一方面循大肠经内走天鼎穴,另一方面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内注地之地部(骨部)。

功能作用:汇聚肩胛的地部水液内注骨部。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7天鼎

别名:天顶,天项,天盖。

穴义: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上行于天。

名解:1)天鼎。天,头面、皮部也。鼎,炉鼎也。天鼎名意指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并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巨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受心部外传之热水液蒸发并上行于天,如鼎内之水被加热一般,故名天鼎。(从地球坐标系来看,天鼎穴在上,何以经水能上行,其理同巨骨穴气血运行之解。)

2)天顶、天盖。天,指穴内气血所处的部位或运行的方向。顶,支撑也。盖,外盖也。天顶、天盖名意皆指穴内物质为气化之气,对天起支撑或护盖作用。本穴物质为气化后上行于天的阳热之气,阳气的存在,既是对皮部的支撑也是对皮下之物的护盖,故名。

3)天项。天,指穴内气血所处的部位或运行的方向。项,指穴所处的部位。天项名意指本穴的阳热之气从项部上行天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的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水液在本穴全部气化为气并上行头面天部。

功能作用:向头面天部传送大肠经的气化之气。

治法:寒则补之并久留针,热则泻之。

18扶突

别名:水穴,水泉。

穴义: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1)扶突。扶,帮助、扶持也。突,冲也。扶突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外热的扶助下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天鼎穴蒸发上行的水湿之气,性滞重,至本穴后无力上行于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热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扶突。

2)水穴、水泉。穴名之意皆指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头面天部的水湿之源,故名水穴、水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滞重。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吸热后上行头面天部。

功能作用:为天部层次提供水湿,清润肺气。

治法:寒则补之,湿热则泻之。

19口禾髎

别名:禾髎,长频,长髎,长颊。

穴义:大肠经的冷降之液由此回流大肠经体内经脉。

名解:口禾髎。禾,细长之物也。髎,孔隙也。口禾髎穴名意指大肠经体表经水由本穴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扶突穴与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冷降归于地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地部孔隙细长狭窄,如孔隙之状,故名口禾髎。禾髎、长频、长髎、长颊之名皆与口禾穴同。长指地部孔隙细长,频指气血的运行频频不断,颊通挟,皆为对穴内气血物质的运行或穴位的微观形态的描述。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功能作用:导引大肠经的体表之液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注:大肠经体表经脉的终结点在迎香穴,而其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点则在口禾髎穴。

20迎香手足阳明之会。

别名:冲阳。

穴义:接收阳明胃经的五谷浊气并向胃经输送大肠经的清阳之气。

名解:1)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气也。迎香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穴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故名。

2)冲阳。冲,直上也。阳,阳气也。冲阳名意指大肠经阳气由本穴上冲并交于阳明胃经。本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与阳明胃经的气血物质所处层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阳气向上直冲交于阳明胃经,故名。

3)手足阳明之会。理同迎香穴、冲阳穴之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大肠经上行的阳气在此交于胃经,而胃经的下行浊气则在此交于大肠经。

功能作用:交换大肠经与胃经的天部之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三、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

三、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

阳明胃经多气多血,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液态向气态再向液态的不断反复变化,且为散热冷降的过程。

1承泣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

别名:鼷穴,面髎,溪穴。

穴义:足阳明胃经的气血由本穴而出。

名解:1)承泣。承,受也。泣,泪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经体内经脉气血物质由本穴而出。胃经属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多气,即是多气态物,多血,血为受热后变为的红色液体,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热。胃经的体表经脉气血运行是由头走足,为下行,与其构成无端循环的胃经体内经脉部分,气血物质的运行则为散热上行。本穴物质即为胃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在体内经脉中,气血物质是以气的形式而上行,由体内经脉出体表经脉后经气冷却液化为经水,经水位于胃经之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泪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2)鼷穴、面髎、溪穴。鼷穴,地部之小洞也。面髎,面部之孔隙也。溪穴,孔隙中流水的小溪也。鼷穴、面髎、溪穴名意皆指有地部孔隙沟通阳明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内外相通。

3)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由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外出变化而来,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出体表后既有液化之水又有温热之气,气血物质的阴阳相济之性同于跷脉,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此外,本穴的地部经水其性又同于任脉,可循地部别走任脉的承浆穴,故其又为任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以及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地部层次下走任脉的承浆穴,温热之气的浊重部分循胃经下行,阳热之气交于阳跷脉。

功能作用:将体内胃经的物质营养及能源输送头面天部及任脉、阳跷脉等。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2四白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名解:四白。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四白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雾状之气,所在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

运行规律:散热后聚集并向巨髎穴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脾热,向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3巨髎跷脉足阳明之会。

穴义:胃经浊气在此化雨冷降地部。

名解:1)巨髎。巨,大也,形容穴内气血场覆盖的区域巨大。髎,孔隙。巨髎名意指胃经天部浊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本穴物质为四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化雨冷降,而因本穴位处天之上部(头面的天部),降地之雨覆盖的区域大,名为之巨,又因其降地之雨细小,如由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