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99-医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凡气从脐下逆奔而上者,此肾虚不能纳气归元也。毋徒从事于 
肺,或壮水之主,或益火之原,火向水中生矣。○咳血发热,未必成瘵,服四物、知柏之药不已,则瘵成矣; 
胸满膨胀,悒悒不快,未必成胀,服山楂、神曲之药不已,则胀成矣;面浮 肿,小便闭涩,未必成水,服渗 
利之药不已,则水成矣;气滞膈塞,未必成噎,服青皮、枳壳之药不已,则噎成矣。(赵养葵) 
人知补之为补,而不知泻之为补;知泻之为泻,而不知补之为泻。故补血以益营,非顺气则血凝;补气以 
助卫,非活血则气滞。(《医学入门》) 
治虚邪者,当先顾正气,正气存则不致于害。且补中自有攻 
意,盖补阴即所以攻热,补阳即所以攻寒。世未有正气复而邪不退者,亦未有正气竭而命不倾者。○东方之木, 
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故曰肝肾同治。肾应北方癸水,于 
卦为坎,于象为龙,龙潜海底,龙起而火随之;肝应东方乙木,于卦为震,于象为雷,雷藏泽中,雷起而火随 
之。故曰乙癸同源。(李士材) 
乙癸同源说,究不得其理之所以然。肝者巽木,肾者坎水;河图二七同宫,洛书二七相连,此水木所以同 
根,故二火亦同根也。人知水能生木,不知木亦能生水,同气相求。以五行验之∶甲木生在亥,此以阳水生阳 
木;癸水生在卯,此以阴木生阴水,其理固昭然矣。更以人身验之∶酸者木之味也,言酸思酸,则齿龊而津液即 
生,木之生水,其感召有甚神速者,故水固所以生木,补木亦所以生水。六味丸补肾之剂,而用山茱萸以补肝, 
其理微矣!观乙癸之同源,医家其可轻言伐木、平肝乎?(《河洛精蕴》) 
肝之治有数种∶水衰而木无以生者,用地黄丸,乙癸同源是也;土衰而木无以植者,用参苓白术散,缓肝 
培土是也;本经血虚有火者,用逍遥散清火;血虚无火者,用归脾汤养阳。至于补火之法,亦下同乎肾;而 
泻火之治,则上类乎心。左金丸独用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 
下行,并以辛温开其郁结,惩其杆格,故以为佐。然必木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胡天锡) 
《内经》∶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此四句,乃治上、下二焦紧要之法。故治胸膈 
胀满,多用降下药,如牛膝、茯苓之类;治泻利日久,多用升上药,如升麻、柴胡之类,不可不知。(吴篁池) 
今之治气疾,惟知求之脾肺,而不知求之肾,所以鲜效。夫肾间动气,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 
呼吸之门,三焦之 
原。有因房劳过度,或禀受素弱,肾经不足,气无管束,遂多郁滞,致生诸病。医者止知理气,而气愈不可理, 
又以快药下之,而死者过半矣。复有以为脾虚不能运化之故,而从事补脾,仅可苟延岁月,终不免于死亡。 
此不知补肾之过也,宜用破故纸、茴香、胡芦巴之类主之。○凡用调气药,须兼用和血药佐之。盖未有气滞而 
血能和者,血不和则气益滞矣。(王宇泰) 
治气虚有三法∶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用药之妙,须从虚着 
力。一落在实处,再难长进。头痛医头,此医家之大忌。(周慎斋)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莫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毋耗气,精遗毋止涩。(王应震) 
大热利小便亦釜底抽薪之义。○治风药须兼养血药,制其燥也;养血药须兼搜风药,行其滞也。(《医方集解》)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陈良甫) 
肥人之身,以火为宝;瘦人之身,以湿为宝。故肥人不任清凉,瘦人不任温补。○肝以散为补,心肾以收 
为补,脾以燥为补,肺以润为补,肠胃以通为补。古人有以大黄为补剂者,肠胃闭结,气不行也。(《怡堂散记》) 
勿见热而投凉,勿因咳而理肺。○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上下交病,治在中焦。○凡元气已伤,而病不愈者, 
当与甘药。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治肝病三法∶辛散以理用,酸泄以体用,甘缓以益用。(叶天士) 
凡病伤于情志,治以和肝、开心、醒脾、解郁为主。然须轻药缓治,渐可向愈。若用重药,反伤其胃气矣。 
○凡外感病挟食者颇多,当思食为邪裹,散其邪则食自下。若杂消导于发散药中,胃汁复伤,因而陷闭者多矣。 
至若风多挟暑、湿、寒,或挟燥火,或挟恼怒、劳倦、房事,及肝气、宿瘕、诸血等证,皆外感之病,无有不 
挟者。所贵随证制宜,斟酌尽善,庶无差误。(《吴医汇讲》) 
有此形故有此病,病者形为之也。然六邪之中人也,形受之,气味之药物能治之。七情之伤人也,亦形 
受之,而七情之起,则由于心意识,故其为病,有难尽于药石治者。如《经》言怒可胜思,悲可胜怒之类, 
以无形治无形,以相克取相生,自有无穷妙义。予病忧郁伤神,百药不效,幸得致身云路,以喜开忧,而痼 
病遂瘳,此岂药石之所能治哉!○方书言∶治病衰其大半而止,不可过剂,过则反伤正气。大凡攻病,去其大 
半,即宜养正而佐以祛邪,正气充而邪气自尽。若必欲尽攻其邪,而后补正,将正气与邪气俱竭矣。○凡痈肿结 
核,世人多视为外科。立斋以为此属肾水亏损,肝火血燥,法当滋肾水,生肝血,用六味汤治之。其有胸胁等 
处,大如升斗,或破如菌、如榴,不问大小,俱治以前法。○又论瘰疠乃肝经血燥,当清肝火,滋肾水,若竟 
作痰治,多成坏证。(《折肱漫录》) 
凡治病不察五方风气,服食居处,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药不中 ,医之过也。○凡治病不辨新病邪实, 
久病正虚,缓急先后失序,而实实虚虚,医之罪也。(《医门法律》) 

卷二·医学溯源
医则
属性:x经义x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素问》)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三折肱知为良医。(《左传》)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 
x哲言x 
九折臂而成医。(《楚辞》)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范文正)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扁鹊) 
古之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 
下医医已病。○今之医者,不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伎,始终循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 
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诊决九候, 
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欲视死别生,固亦难矣,此皆医之深戒也。(《千金方》)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明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 
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能知天时运气之序,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顺逆之节,原疾 
病之轻重,量药剂之多少,贯微洞幽,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初学记》)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明《易》理、《素》、 
《难》、《本草》、《脉经》,而不少略者何?盖非四书,无以通义理之精微;非《易》,无以知阴阳之消长; 
非《素问》,无以识病,非《本草》,无以识药;非《脉经》,无以诊候而知寒热虚实之证。(《医学集成》) 
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惟会理之精,故立论之确,即遗之万世而无弊。彼知医不知《易》者, 
拘方之学,一隅之见也。以小道视医,以卜筮视《易》,亦蠡之测,豹之窥也,恶足以语此。(《医旨绪余》) 
儒家有尧舜,医家有轩岐也。儒家有孔子,医家有仲景也。尧舜之道,非孔子而不传;轩岐之道,非仲景 
而莫显。世未有不读孔子书而称儒者,多有不读仲景书而称医者。(程郊倩) 
仓公神医,乃生五女而不生男。其师公乘阳庆,亦年七十余 
无子,医乃无种子之术。(李濂《医史》) 
医家切须自养精神,专心道业,勿涉一毫外务。盖医者意也,审脉、辨证、处方,全赖以意为主,倘精 
神不足,则厌烦苟率,而艰于深心用意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