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99-医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指胃气而言,不然何以在上则 胀也?是非可为脾升胃降之一确证欤。由此而推,如仲圣所立青龙、越脾等方, 
即谓升脾之清气也可;所立三承气诸方,即谓降胃之浊气也无不可。(《吴医汇讲》) 
阴阳交而天地泰,精气合而入身安,人身一小天地,精气二 
字从米,是精气皆生于米也。故曰∶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人之所恃以生者,精气也,卫气也,营气也。精气 
从肾所生,卫气从肺所生,营气从肝、心所生,三者之气,虽各有所自,然合而一之,则均以脾胃为本。 
《经》曰∶脾者孤脏,以灌四旁。又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故古人有补肾不如补脾之论也。(《冯氏锦囊》) 
凡病颠倒难明,必从脾胃调理。○清阳下降,则水火不交而成痞;心肺为邪火所迫,渐至血枯。《经》 
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人身阳气升腾,则气降而为血,故补肾以滋阴,不若补脾以升阳。○东垣云∶ 
补肾不若补脾。论水生木而言,试观江、河、塘、海场,未见生木;木赖土生,土先克水,滋生元气,则木有 
生生之意。(周慎斋) 
脾虚少食,弗可克伐,补之自然能食。东方之仇木宜安,恐木实则侮土而厥张。西方之子金宜顾,恐子 
虚则窃母气以自救。至若下焦少火,实为生气之元。中央土虚,必须补母。(罗谦甫) 
余于脾胃,分别阴阳水火而调之。如不思食,此属阳明胃土受病,须补少阴心火,归脾汤补心火以生 
胃土也。能食不化,此属太阴脾土受病,须补少阳相火,八味丸补相火以生脾土也。若理中汤用干姜,所以制 
土中之水也。建中汤用白芍,所以制土中之木也。黄 汤所以益土之子,使其不食母气也。六味丸所以壮水之 
主也,八味丸所以益火之原也。(赵养葵) 
今人只知脾胃虚则当补,补之不应,则补其母,如是足矣。而不知更有妙处,补肾是也。脾土克肾水, 
不相为用,如何反补其所胜,以滋肝木乎?曰∶不然,此其妙正在相克处也。五行以相克为用,今且以水与土 
言之,水不得土,何处发生?何处安着?土不得水,却是一个燥坌物事,如何生出万物来?水土相滋,动植化 
生,此造化相克之妙。而医家所以谓脾为太阴湿土,“湿”之一字,分明土全赖水为用也。故曰∶补脾必先补肾。 
至于肾精 
不足,则又须补之以味,故古人又谓补肾不若补脾。二言各有妙理,不可偏废也。(王宇泰) 
水者,先天之本,水旺则阴精充而上奉,故可永年,则补肾宜急也。土为后天之本,土衰则阳精败而下陷, 
故当夭折,则补脾宜急也。薛立斋深明此义,多以六味地黄汤壮水,为奉上之计,兼以补中益气汤扶土,为降 
下之防。○今之明者,知保脾矣。然四君之甘温,能守而不能走,或以二陈燥湿,或以木香破滞,或以砂仁醒 
脾,或以神曲去旧生新,补而兼之以行,则补者方可成功。若不明此,而一于补,则脾胃湿热,固结不散,呕 
吐泻利,胸膈饱闷,其能免乎?(查了吾) 
中州为元气之母。俗云气无补法,此为气实者言之。如脾虚正气不行,邪着为病,当调理中州,复其健运 
之职,则浊气降而痞满除。如不补气,气何由行?○补脾胃药内,必用心经药者,以火能生土也,故古方用 
益智仁,正合此意。(朱丹溪) 
常见脾虚之人,大病之后,补以参、术则腹胀,消以枳、朴则便泻,惟用焦术以健脾,加丹参以生新血, 
佐鸡内金、五谷虫、砂仁、陈皮、茯苓、麦芽、锅粑粉以化食,每每获效。(吴篁池) 
阴虚火动,脾胃衰弱;阴者水也,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水虽喜润,然太润则草 
木湿烂。是以补脾滋肾之剂,务在燥湿得宜耳。○脾虚气短,不能以续,变作喘促,尚用降气定喘之药;脾虚 
卫气不行,变为浮肿,尚用耗气利水之药;脾虚郁滞,变作寒热,尚用外感表散之药,虚而益虚,真气尽矣。 
(喻嘉言) 
脾旺则饮食运动,脾衰则运动迟难。凡人食后神倦欲睡者,脾气馁而不能运动故也。(《证治汇补》) 
胃中之阳,能化津液以归肺者,全藉脾阴转输之力。脾阴不足,则胃中之火,莫非心火,壅而上行, 
生金者从此刑金。脾阴得复,胃中之心火自平也。(程郊倩) 
不问阴阳与冷热,先将脾胃与调和。(严用和) 
百凡治病,胃气实者,攻之则去,而疾易愈。胃气虚者,攻之不去。盖胃本虚,攻之而胃气益弱,反不 
能行其药力,而病所以自如也,非药不能去病也,胃气不行药力故也;若峻攻之,则元气伤而病益甚;若不知 
机,攻尽元气则死矣。如虚热者,服寒凉之药,而热反盛,何也?《经》曰∶服寒而反热者奈何?岐伯曰∶不 
味旺,是以反也。胃气实者,虽有病不攻自愈。故中医用药,亦常效焉。观夫藜藿常病不药自愈可知矣。故云∶ 
治病不察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见闻录》) 
x脉候x 
脾气伤者,脉浮大而无力;胃气伤者,脉沉弱而难寻,此皆不足之脉,易于寻按者也。更有脉大、饱闷, 
有似食滞,此乃脾虚而见假象,即洪大之脉阴必伤,坚强之脉胃必损也。(《证治汇补》) 
x附方x 
八仙糕 调理脾胃之仙方。茯苓、山药、苡仁、莲子、砂仁、芡实、扁豆、谷芽。八味制末,加炒陈米 
一升,磨粉和入,再加洋糖,做成糕样,早晏随食。 

卷七·杂证汇参
饮食
属性:x经义x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元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食入于阴,长气于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水谷之邪气感,则害于六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五味 
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 
夭之由也。○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 
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 
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 
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 
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KT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素问》) 
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脏使然?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 悍,其入 
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名曰酒悖也。(《灵枢》) 
x哲言x 
《经》云∶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又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乃 
浑言之也。分之为二∶饮也,食也。饮者水也,无形也。《经》又云∶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肺 
病则为喘咳、为肿、为泻,轻则发 
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重而蓄积为满者,利下之。食者物也,有形也。《经》云∶因而饱食,筋脉 
横解,肠 为痔。又云∶食伤太阴厥阴,气口大于人迎两三倍者,或呕吐、痞满,或下利肠 。治分寒热轻重, 
轻则内消,重则除下,亦有宜吐者。《经》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然不可过剂,过则反伤脾胃。盖先因饮食自 
伤,又加之以药过,脾胃复伤,气愈不化,食愈难消矣。(李东垣) 
水谷入胃,其浊者为渣滓,下出幽门,达大小肠而为粪,出于谷道;其清者化而为气,上升于肺;其至清 
而至精者,由肺灌溉乎四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