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内陷之阳热未去。将几微之真阴。反随之而亡矣。在仲景于后条。虽云热厥者应下之。然方其逆厥之时。下之一法。 
不轻试也。诸字。是该下文诸厥之条而言。虚家亦然者。言人于未病之前。气血本虚家。虽病热厥。亦不可下。成注引 
金匮云。虚者十补。勿一泻之。此是言其平日。若病伤寒。不可取以为例也。愚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 
云可当归四逆汤误矣。当先以四逆散调之。)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先厥后热。乃阴寒也。发热。是阳气自复。故利止。见厥是阴气还胜。 
故复利。此条病。名为伤寒。而实中寒证。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 
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 
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 
脓也。(索苏故切当作素。此条病。先发热而后厥。乃伤寒传经邪热伏匿之证也。始发热者。邪自三阳经起也。热至六日。 
邪传厥阴。阳气内陷。因而见厥。协热下利反九日之久者。邪热伏于里。不能还于表也。凡厥利者。多胃气下陷。当不 
能食。今反能食者。恐是除中之证。除中者。胃中之真气。所余无几。将欲尽除。求救于食。如灯将灭。而复明之意。 
当以索饼试与食之。以观其发热与否。其不骤发热者。此非除中。知胃中真气尚在。其厥与利。必渐自愈。其发热者。 
是为暴热。恐其骤来。则能食。出即来也。既来而复骤去者。此胃中真气。得食而尽泄于外。即名除中而必死矣。若然。 
则是厥利之人。食以索饼。但虑其热之暴耳。使其于九日之后。其热悠悠。又三日脉之。而热续在者。此言诊之。而前 
已发热六日矣。兹则复热三日。故云续也。此其人。内陷之阳气渐还。而复于四肢之间。可期之于旦日前。夜半后。病 
当向愈盖自丑至卯。为厥阴欲解之时也。所以然者。以热与厥期。无太过不及而相应。故当愈也。如愈后。又三日。脉 
之。而脉数仍不罢。此为邪热之气。尚有余留。条辩云。厥阴主血。血热持久。则壅瘀腐化而为痈脓。所不免耳。愚按 
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郭白云云。可服千金漏芦汤。盖此汤即漏芦连翘汤也。治时行热毒。变作赤色痈疽者。若 
未发痈脓之前。厥利发热。还宜以白头翁汤主之。)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云云至)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此条病。 
虽名伤寒。实则中寒证也。上条除中是热邪。此条是寒邪。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云云至)便脓血者。其喉不痹。(此条伤寒亦中 
寒之证。盖先厥后热为真寒。但寒极亦能变热。热气上行。则为喉痹。热气下行。则便脓血。后条辩云。此得毋辛温过 
剂所致。亦犹热病过用凉药而变成寒证也。愚以既变之后。虽从中寒例。当以治杂病法治之。注详中寒论中。)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 
者必口伤烂赤。(此条乃传经邪热。阳极似阴之证。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言伤寒在一二日之时。本发热。至四 
五日后而厥者。乃邪传厥阴之候也。必发热者。言病患四肢及肌表虽厥。而躯壳以内。必发热也。前热者。后必厥。乃 
申明一二日为前。四五日为后。以见热极必发厥也。成注云。此为阳气内陷。厥深热深。厥微热微。随阳气内陷之深浅 
也。阳邪深伏。应须以苦寒之药。下去其热。使阴气得伸。则阴阳平四肢和顺而不厥矣。粗工见厥。认以为寒。而反用 
辛温之药。以强发其汗。辛温皆升。引热上行。必口伤烂赤。以厥阴之脉循颊里。环唇内故也。补亡论郭白云云。仲景 
言厥应下之者。谓有当下之厥而误汗。非谓厥皆可下也。故仲景又曰。诸四逆厥者。不可下。或问厥证应下。当用何药。 
余答云。尚论篇举厥阴篇末下利谵语条。而用小承气汤。因本篇中别无下药故耳。殊不知此条系阳明篇错简。若审证用 
药。厥时四肢冰冷。过乎肘膝。甚至有肌表皆凉。脉伏匿者。用四逆散。热回脉沉数。大便难者。方宜小承气。如脉沉 
实。大便不通者。还宜大承气汤下之。口伤烂赤者。宜黄连解毒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云云至)故知自愈(此条伤寒。先厥后热。是亦中寒证也。 
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以上数条。皆言厥证。而未详其厥之义。故于此节特申明 
之。成注云。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指。阳气内陷。不与阴气相顺接。故手足为之 
厥冷也。愚以人之肢体。皆属阴。气附则温而生。气离则冷而死。阳气主外。阴气主内。成注云。阳气内陷而厥。乃阴 
气已微。阳热用事。当是热厥。若寒厥。则阴寒用事。阳气将外脱矣。何由而反内陷邪。学人。其试思之。)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云云至)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 
为藏寒。蛔上入膈。(云云至)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按上条伤寒曰藏厥。曰蛔厥。藏厥固系无阳证。即蛔厥。亦 
为藏寒。此非首条厥阴病。心中疼热吐蛔比也。正文与注并。) 

卷之十辩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乌梅丸方
属性:(并详中寒论中)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 
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此条伤寒。乃先热后厥。亦为热厥之证。热少厥微。阳气内陷之浅者也。惟厥微故但手足指头 
寒。惟热少。故虽烦躁。止默默不欲食也。条辩云。厥阴之脉挟胃。故不欲食。过数日。小便色白。欲得食。此邪热除 
而胃气复。其病不治而自愈矣。若厥而呕。加之胸胁烦满者。厥阴脉不但挟胃。兼贯膈布胁肋。乃厥深而热亦深也。成 
注云。厥阴属肝。主血。其后数日。内热不去。迫血下行。必从大便中出也。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郭白云云。 
热不除而便血。可犀角地黄汤。)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此条系真寒证。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此条伤寒。 
先发热。后见厥。亦热厥也。厥后复热。此为真阴气复。阳邪还表。故以厥日少。热日多。为阴阳顺接。其病当愈之征。 
然热不除。为阳邪过胜。成注云。内搏厥阴之血。其后必大便脓血。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桃 
花汤。误矣。愚以仲景黄芩汤。可借用之。)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此条证。与上条相反。乃真寒厥也。 
正文与注详中寒论中)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此条伤寒。乃中寒也。脉微厥冷。为真寒。烦躁。是 
假热。灸法详中寒论中。)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此条及下条。皆厥逆死证也。伤寒发热。则不当下利而厥逆矣。今者。既发 
热又利而厥。加之躁。不得卧。为阳气扰乱。阴气亦随之而绝矣。阴阳交绝。故主死也。)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此承上文而言。伤寒发热。纵未至于躁不得卧。但利而厥不止。亦是死证。成 
注引金匮云。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下不禁。脏腑气绝。故主死也。)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此条乃真阳气脱之证。正文与注详中寒论中。)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濡上演切与软同。此条病。系邪传厥阴。 
热厥中不可下之证也。伤寒五六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