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1。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
十、病机学
1。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3。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8。 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 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31。 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2。 土虚木必摇 (〔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33。 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34。 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35。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十一、经络针灸
1。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头者,诸阳之会。(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 治痿者,独取阳明。(《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有诸内者,形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
3。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
5。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 脉贵有神。(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
8。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9。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10。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11。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12。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十三、辨证要点
1。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 (〔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 )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至真要大论》)
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
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
7。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8。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
9。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10。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6。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 脾病身痛体重。(《素问·标本病传论》)
18。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19。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20。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
21。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22。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23。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
24。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
25。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
26。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27。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28。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29。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微之际;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30。 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
31。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不应病,当思其药。 (〔明〕杭世骏 )
32。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明〕李榳《医学入门》 )
33。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里,一身不痛。 (〔明〕汪昂《医方集解》 )
34。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明〕李榳《医学入门》 )
35。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 (〔清〕程杏轩《医述》)
36。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不具,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