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早在1969年,DeVos 与Hippler就提出文化心理学这个名称,但当时主要关注文化与人格的关系,其研究的范畴主要是由文化与人格所决定或影响的人类心理与行为。在这些研究当中,学者们借用了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思路,从文化内涵与社会教化等方面分析文化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发现个体的动机兴趣、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等无不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从美国学者Mead对文化与国民性关系的图解可以看出这种影响。如图8…1:Mead 的观点立足于文化与人格,强调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教养因素。后来,著名的文化心理学者Hsu(1969)对Mead的图解加以简化,并用它来说明文化与人格的关系,如图8…2,Hsu指出,一个社会固有的文化模式与儿童期的教化经验及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相互的影响。Mead、 Hsu等人的文化影响模式对文化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Trandis等人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研究就是从文化与人格特质的角度探讨东西方的差异。
历史传统 → 社会化 ← 文化模式 人格特质
↑↓
国民性 儿童经验 文化模式
图8…1:文化与国民性的关系(Mead 1953) 图8…2:文化、人格与儿童期经验的关系(Hsu 1969)
从历史沿革上讲,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被分成以下几个时期或阶段:
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在这个时期人们主要关心由文化所决定的人类心理与行为,这个时期文化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跨文化心理学以及心理学中的“文化与人格”学派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当时的文化心理学只是把一般心理学的测量工具与研究程序,运用到跨文化的研究上面,而致力于追寻那些普遍存在的(跨文化的)且天生的中枢加工机制。
20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心理学主要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和语言的意义,认为文化心理学源于心理人类学和跨文化心理学。在文化界定上,跨文化心理学把文化看成是独立于人类心理的客观实在,并且常常把文化客体化和概念化,并试图了解不同文化因素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发现哪些文化刺激影响或促成了天生处理机制的发展(Berry 1969 1992)。与跨文化心理学的观点不同,这个时期心理人类学者把文化看成是一群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所有具有定型模式的习得行为的总称,这些模式在代与代之间通过模仿而传递。
这个时期,文化心理学研究一方面继承和批判了跨文化心理学和心理人类学的传统,另一方面大大地强调社会文化内容和语言的影响。比如著名的文化心理学家Price…Williams就指出,:跨文化心理学与心理人类学同样重视心理因素与文化母体的联系,而文化心理学正是提供且认同了这两个分支学科聚合的领域。这种聚合一方面迎合了主流心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与社会心理学对情境的重视也产生了共鸣。另外,在这个时期,文化心理学家对自我的探讨成为人们理解文化影响的主要途径之一。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开始强调对文化的主观建构等方面的内容。著名心理学家Toulmin(1980)呼吁在心理学的发展中不要忽视由文化知识的累积所塑造而成的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各个层面。在他的影响下,文化心理学家开始从各个层面探讨文化的含义及影响。比如Kantor就强调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主体应该是人的主观世界,他认为社会制度、社会组织、或者社会结构只有放在人如何知觉它、解释它的时候,它们才能取得其自身的含义。从这一点来看,Kantor把看似独立的个人、社会与文化整合在一起,使人们看到了人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全貌。
受Kantor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的影响,Cole(1990;1995;1996)认为人的心理历程不同于动物的心理历程,它是以文化为中介的历史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历程或活动是由文化习俗的实践过程发展出来的,每一个族群的发展,都继承了其祖先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文化传统,并以此为中介创造新的事物。Cole同时把生态文化模式(Ecocultural model)引入了对人的分析,指出:不同的文化中介(如印刷字体)改变了人的心理条件,诱发了不同的生物结构。由于不同的历史、遗传以及生态环境的原因,人不只是对世界有不同的主观建构,人的生物结构也被文化所塑造。文化在人类的心理构建中起着中心的作用,文化与心理彼此互相依赖、无法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与Cole的观点相似,Boesch(1991)提出的象征行为理论(Symbolic action theory)把文化看成是行为的“场”(Culture is a field of action)。行为的文化“场”及包括物质内容,也包括这些东西具有的内在意义。
9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顶尖人物Shweder(1993)进一步整合了上述观点,认为没有一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存在以及人们对它的认同,能够独立于人们自其中捕捉意义与资源的方式之外。在Shweder看来,个人所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一种意向世界,人类不断地从其所存在的意向世界中寻求意义与资源。因此,文化心理学是研究意向世界的学问,它研究在一种特殊的意向世界中个人如何运作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心灵与文化、个人与社会等都紧密联系在一起。
(2)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正如我们刚刚看到的,从文化心理学兴起的时候起,人们对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存在这样那样的分歧。实际上,就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言,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体现出不同的主题。在文化心理学刚刚兴起的时候,文化心理学家主要关注文化的直接影响,随着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与研究文化,比如Nisbett和Peng Kaiping等人从认识论角度对文化的影响进行研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对文化心理学的对象问题加以说明:
一是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Cole(1996)提出的文化生态学观点就阐述了这种影响。他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文化塑造心理的过程:不同文化中介(如汉字与英文)改变了人的心理条件,诱发了不同的生物结构。由于历史的积淀与遗传的累积,以及生态环境的各异,人的生物结构也因此被文化塑造而成。
二是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文化对人格系统中信息处理机制,如知觉、认知及逻辑思维的影响。文化影响着人的信息加工机制,比如Cole(1990)在研究印度教徒与基督教徒对牛的认识的时候就发现,二者对牛的生物特征有着共同的非文化的知觉反应,但他们对牛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反应,这种不同的反应与各自的文化系统相对应。
三是文化与符号表征:符号表征行为(Symbolic Expressive Behavior),如梦、性禁忌、神话与谚语等与文化的关联:Boesch(1991)把文化看作是一个行为场,这个场中的任何物质内容,如梦、神话等均具有内在的文化意义。以梦的解析为例,中国的周公解梦与弗洛伊德分析梦的方式无不被打上文化的烙印。
四是文化与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学习和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社会化过程中,文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对儿童教养方式、社会角色形成以及智力与情绪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是文化多元性的影响:九十年代以来,文化心理学者最为关心的领域乃是多元文化的作用及适应性问题。该领域的领军人物Shweder(1993)指出,当今世界没有一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存在及人们对它的认同可以独立于其它方式之外,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多元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性,有时也包括同一文化内部不同子文化。
六是文化对其它心理活动的影响:文化会对人们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文化通过人的日常适应机制影响个体的健康行为。比如对西方人而言,当他们感到困惑或不适时,首先会想到医生或心理大夫。但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如台湾和大陆的许多偏远乡村,有关鬼魂的传统对人的影响比现代医学更大。文荣光等人在台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