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95-医学实在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虚而动痛也。注者,邪气着而痛也。去来者,作止不常,亦邪气也。但注阴而去来为阳 
耳,其实是小家伎俩,不必泥也。宜以上中下两旁部位分之,自心胸至胃脘为上部,宜宣其 
阳气。阳气虚宜黄 ,气实宜枳实,气结宜贝母、栝蒌皮,气逆宜半夏、薤白,气滞宜檀香 
、砂仁之类,自胃脘至脾为中部,宜调其阴阳。仲景理中丸,以人参(甘寒多液为阴分药、)甘 
草(味胜于气,亦阴分药。)补阴。以白术、干姜补阳,为万古准绳。即如通脉四逆汤,急于回 
阳,若有腹苦,必加苦寒如芍药以养阴。黄连汤重于清火,因有腹痛,不离辛热之姜桂以开 
阳。此理甚微,非熟于《内经》者,不可与语也。自脐下至阴器为下部,宜破其阴气,《金 
匮》名为寒疝(金人以睾丸肿大为疝,《金匮》则以腹中痛剧为寒疝。)所主皆附子、乌头、蜀 
椒大热之性,扶阳以破阴。若前痛彻后,后痛彻前,阴阳无分界限,宜加赤石脂一、二两以 
堵截之,而生姜当归羊肉汤,籍羊肉之浊气引入阴分以破阴,尤为神妙也。胁肋一带为侧部 
,宜利其枢转,肝胆之气,其行在侧,小柴胡汤为少阳之正药,当归四逆汤为厥阴之正药,或 
再加鲜橘叶四十九片则得矣。以上诸证,脉细而迟,寒也,以姜桂附子吴茱萸之类为主。脉 
大而数,热也,以金铃子、黄连、沙参、芍药之类为主。痛而利者,虚也,以附子理中汤之 
类为主。痛而闭者,实也,以小承气汤之类为主。亦有寒实而痛者,宜大黄附子汤以温通之 
。若吐虫,则用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当归、川椒、黄连、乌梅。若食积,则先以平胃散 
加麦芽、山楂以消导之,否则以承气汤下之。若因怒气而痛,则以七气汤加贝母、抚芎、香 
附以解之,人人共喻,不必赘也。又《仁斋直指》治脾痛攻刺,百药罔效,用和剂抽刀散如 
神。此方医家秘不轻传,嘉庆十八年,长州徐炳南,梓尤氏《金匮翼》载之。心腹为阴,故 
列于里证。 
(经义)《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滞而不行,客于脉 
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厥病篇》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 
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按∶经文极繁,此不过摘其要语。 

卷三里证
心腹诸痛诗
属性:痛分四面定医方,下主于阴上属阳,介在阴阳中部位,枢行在侧转斯康。 
痰饮证乃水气上泛,得阳煎熬,则稠而为痰,得阴凝聚,则稀而为饮。此证以脾肾为主 
,以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也。痰宜二陈汤,随寒热虚实加减,怪病老痰,宜滚痰丸。饮宜桂 
苓甘术汤,真武汤。二证愈后,以桂附八味丸收功。 
经义《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阴司天,四之气,民病饮发。”又曰∶“太阴所至,为 
积饮,痞膈。”又曰∶“土郁之发为饮,发注下。”《至真要大论》曰∶“诸病水液,澄澈 
清冷,皆属于寒。”按∶《内经》言饮而不言痰,有之自仲景始。 

卷三里证
痰饮诗
属性:痰病却缘水泛成,滚痰(丸)峻烈二陈(汤和)平,桂苓甘术汤同真武(一化太阳水府之气,一镇 
少阴水脏之气,)五饮源流一脉清。 

卷三里证
附录
属性:痰饮之病源,皆水也。《经》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设三焦失职,因 
之聚成痰饮,变证多端。古人论痰有四∶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详于《金匮要略》。余 
着有《浅注》,宜细辨之。然又有聚而不散者,名留饮僻处胁下者,名癖饮;流移不定者, 
名流饮;沉伏于内者,名伏饮。又因酒而成癖者,名酒癖。因寒所伤者,名冷痰,因热所伤者 
,名热痰。总由于三焦失职,气道痞涩所致。是以气行即水行,气滞即水滞,惟能宣通三焦 
之气,则为治其本而清其源矣。《金匮》曰∶“当以温药和之。”此六字为金针之度也。所 
以然者,人之气血则温则宣流,反结而成病。尤在泾新立七法,授时医之快捷方式,余阅江苏顾 
西畴,徐炳南之治案多本于此,今姑录之,以见奇相赏疑与析,神交在三千里外云。 
一、曰攻逐 
古云治痰先补脾,脾复健之常,而痰自化。然停积既甚,譬如沟渠壅滞,久则倒流逆上 
,污浊臭秽,无所不有,若不决而去之,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故须攻 
逐之剂。 
x神仙坠痰丸x 控涎丹,礞石滚痰丸,十枣汤。 
二、曰消导 
凡病痰饮未盛,或虽盛而未至坚顽者,不可攻之,但宜消导而已。消者损而尽之,导者 
引而去之也。 
x青礞石丸x 竹沥丸,半夏丸。 
三、曰和 
始因虚而生痰,继因痰而成实,补之则痰益固,攻之则正不支,惟寓攻于补,庶正复而 
痰不滋;或寓补于攻,斯痰去而正无损,是在辨其虚实多寡而施之。 
x六君子汤x(按∶此汤宜入补方,此条宜香砂六君子汤。 
四、曰补 
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痰即液也,其本在脾。在肾者,气虚水泛,在脾者,土虚不化 
。攻之则弥盛,补之则潜消,非明者不能知也。 
x济生肾气丸x x桂苓甘术汤 六君子汤x(余添加。 
五、曰温 
凡痰饮停凝心膈上下,或痞,或呕,或利,久而不去,或虽去而复生者,法当温之。盖 
痰本于脾,温则能健之,痰生于湿,温则能行之。 
x沉香伏苓丸x 本事神术丸。 
六、曰清 
或因热而生痰,或因痰而生热,交结不解相助为疟,昔人故言痰因火而逆上者,治火为 
先也。其证咽喉干燥,或寒或壅,头目昏重,或咳吐稠粘,面目赤热。 
二陈汤加黄芩、连翘、山栀、桔梗、薄荷。 
七、曰润 
肺虚阴涸,枯燥日至,气不化而成火,津液结而成痰,是不可以辛散,不可以燥夺。清 
之则气自化,润之则痰自消。 
x王节斋化痰丸x 
痢疾,伏邪之为病也。夏月受非时之小寒,或贪凉而多食瓜果。胃性喜寒,初不觉其病 
,久则郁而为热,从小肠以传大肠。大肠喜热,又不觉其为病。至于秋后,或因燥气,或感 
凉气,或因饮食失节,引动伏邪,以致暴泻。以致里急后重,脓血赤白,小腹疼痛,甚则为 
噤口不食之危证。当知寒气在胃,热气在胸,寒热久伏。而忽发之病,用芍药汤荡涤大肠之 
伏热,令邪气一行,正气自能上顾脾胃。如若未效,即用理中汤以温胃中之伏寒,加大黄以 
泄大肠之伏热。一方而两扼其要,红者可加地榆,白者可加木香,红白兼见者并加之。倘久 
而不瘥,可用理中汤原方以补之,或用真人养脏汤以涩之,或间用香连丸以坚之。此定法亦 
活法也。如初起而发热不休,方书皆云死证,其实非经络不和,即外感风寒所致。惟审其发 
热,而仍恶寒者,用当归四逆汤。发热胸胁满而呕吐者,用小柴胡汤和其经络,而下利自松。 
仓廪汤更面面周到,足补古人所未及。痢为肠胃之病,故列于里证。 
(经义)《太阴阳明论》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填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论疾诊尺篇》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 
。” 
《阴阳别论》曰∶“阴阳虚,肠 死。”《气厥论》曰∶“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 
”按∶《内经》所谓肠 ,即今之下痢,方书又名滞下是也。本经《惟评虚实论》谓∶“ 
肠 
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大奇论》谓∶“肾脉小搏,沉为肠 下血,血温身热 
者死 
。”又云∶“心肝 ,其脉小沉涩,为肠 ,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者死。”《论疾诊 
尺篇 
》又谓∶“飧泄脉小,手足寒者难已,脉小,手足温者易已。”数句互异,而不知热与温有 
别,热者壮热,温者温和也。且痢与泻二证同而不同。 

卷三里证
痢疾诗
属性:痢分寒热各相争,张氏(号心在,近时人着《张氏医参》)伏邪论最精,肠热(肠喜热,日受 
热而伏为病根)胃寒(胃喜寒,日受寒而伏为病根)标(标热)本(本寒)异,暑过(炎暑已退,寒气欲动)秋 
至 
(新秋初至,余热犹燃)序时更,理中(汤)姜克贪凉病,加味(煎汤加大)黄令郁火清,初患尚轻休语 
此,止从芍药汤定权衡。 

卷三里证
痢疾救逆诗三首
属性:发热如焚痢可愁,当归四逆(汤)探源流,小柴(胡汤)治呕兼寒热,仓廪汤中再讲求。 
噤口垂危亦可医,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