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8-笔花医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 
此阴阳而已。假如发热恶寒。鼻塞咳嗽。头痛。脉浮。舌无苔。口不渴。此病之在表者也。如或潮 
热恶热。口燥。舌黄。腹痛便涩。脉沉。此病之在里者也。假如气短体弱。多汗惊悸。手接心腹。四 
肢畏冷。脉来无力。此病之本虚者也。若病中无汗。或狂躁不卧。腹胀拒按。脉实有力。此病之 
又实者也。假如唇舌俱白。口不渴。喜饮热汤。鼻流清涕。小便清。大便溏。手足冷。脉迟。此病之 
犯寒者也。若舌赤目红。口渴喜冷。烦躁。溺短便秘。或唇燥舌干。此病之患热者也。凡此皆阴 
阳之分也。至于邪盛正衰。阴虚火亢等。则又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其间毫厘千里。命在反掌。 
辨之者安得而不慎。 
表治宜发散也。如初感风寒。发热头痛。但用苏梗一钱五分。荆芥一钱五分。防风一钱。川芎一钱。甘草 
五分。生姜二片以散之。头痛甚。加羌活六分。如鼻塞或流清涕。加半夏一钱五分。茯苓、陈皮各一钱。如 
咳嗽。则加桔梗七分。杏仁三钱。前胡一钱之类。一剂得汗而热即退。不必再服。但避风寒。忌油腻。未得 
汗则再剂而止。若寒热往来。欲作疟状。宜用柴胡八分。酒芩八分。赤芍一钱。制半夏一钱五分。甘草五 
分。大枣三枚。生姜三片以和之。虚者加防党二钱。此其症在表。切勿妄用枳壳、神曲、麦芽消导之药。引 
邪入内。 
里治宜归经也。有虚实。有寒热。宜辨其病在何脏腑而治之。法详脏腑门。惟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 
情。此里症之最难治者。但宽其心而药始效。否则无益也。然症在于里。大忌发散。散之则虚者汗脱。热 
者煽炽。医家动辄用表。可惧哉。 
虚治宜补也。然有阴虚。有阳虚。血虚者为阴虚。宜补其血。轻者用生地四钱。首乌二钱。归身一钱五分。 
酒芍一钱五分。炙鳖甲二钱。 豆皮三钱。海参三钱。北沙参三钱之类。重者用熟地五钱。枸杞三钱。五 
味七分。萸肉一钱。菟丝一钱以填之。气虚者为阳虚。宜补其气。轻者用党参三钱。白术二钱。山药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炙草六分。红枣六枚。生姜一片之类。重者用人参一钱。黄 一钱五分以振之。气欲脱 
则并加附子二钱。干姜二钱以回阳。若气血兼虚。则阴阳并补。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皆圣药也。 
实治宜泻也。心有火邪。肺有风寒。脾有食积、虫痞、湿热。肝有郁怒之气。胆胃包络膀胱大小肠各能受 
邪。皆为实症。治法详各脏腑门。然治实以速为功。苟迁延日久。病未去而元气虚。则难以消导矣。 
寒治宜温也。寒在表则恶风寒。宜苏叶一钱。藿梗二钱。荆芥、防风各一钱。前胡一钱五分。杏仁三钱。生 
姜三片之属。以散其邪。甚则桂枝五分。麻黄五分。细辛六分。寒在里则喜热汤。宜制夏二钱。藿香一钱 
五分。焦术一钱五分。制朴一钱。吴茱萸八分。焦谷芽三钱。煨姜二片。砂仁二粒之属。以暖其中。甚则附 
子六分。肉桂六分。干姜六分。凡寒症唇舌必白。脉迟便利。腹或冷痛。一投寒凉。入口立脱。慎之。 
热治宜凉也。然热症有实火。有虚火。实火之症。或因外感。或因内郁所致。宜分脏腑治之。火之微者。黑 
山栀一钱五分。石斛三钱。地骨皮二钱。青蒿一钱五分。丹皮一钱。连翘一钱五分。麦冬二钱。花粉一钱 
五分。银花三钱。竹叶五分。灯心一握之属。甚者加黄连七分。黄芩一钱五分。或石膏四钱。知母一钱五 
分。极甚则用大黄一钱五分。龙胆草七分等。虚火之症。或阳虚外热。口不渴。唇不红。脉不数。宜四君子 
汤。以补其阳。若阴虚内热。舌或绛。头或痛。目或干。过午便热。宜四物汤、六味地黄汤。以补其阴。 

卷一
内伤外感杂治说
属性:前言表里虚实寒热六字。病已尽在其中矣。而表里之中。又有内伤外感之治焉。内伤者里 
症也。而有气血痰郁四字之分。外感者表症也。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字之别。再详其治法。 
医无余蕴矣。 
x内伤x 一曰气。气虚者四君子汤。若气实而滞者。宜香苏散、平胃散。二曰血。血虚者四物汤。若血实而 
凝者。宜手拈散。三曰痰。痰轻者二陈汤、六君子。若顽痰胶固。变生怪症。或停饮膈间。宜滚痰丸、小半夏 
加茯苓汤之类。四曰郁。凡喜怒忧思悲恐惊皆能致郁。郁小者越鞠丸、逍遥散。若五郁互结。腹膨肿满。 
二便不通。宜神佑丸、承气汤之类。此内伤之治也。 
x外感x 一曰风。真中风是也。非表治中之偶感风寒也。风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殊。中腑者与伤寒同。 
太阳用加味香苏散。阳明用葛根汤。少阳用小柴胡汤。中脏者眩仆昏冒。痰声如锯。内有热风寒风二 
种。热闭则先用搐鼻散。次以牛黄丸灌之。便结胀用三花汤。冷脱则汗珠头摇。以附子理中汤急救之。 
或三生饮。中血脉者。口眼 斜。半身不遂。大秦艽汤加竹沥、姜汁、钩藤。二曰寒。伤寒是也。寒在表。则与 
风之中腑治同。寒入里。用附子理中汤法。详伤寒论。三曰暑。暑轻者但烦渴。益元散足矣。暑重者汗喘 
昏闷。消暑丸灌之。寒包暑者。头痛恶寒而烦渴。四味香薷饮加荆芥、秦艽。若暑天受湿而霍乱。藿香正 
气散主之。更有干霍乱症。吐泻不得。俗名绞肠痧。粥饮入口即败。危症也。陈香丸煎汤救之。四曰湿。或 
受潮。或食冷。面黄身重。平胃散治之。若黄胆则目溺色黄。茵陈大黄汤、茵陈五苓散、茵陈姜附汤。若发 
肿。五苓散、五皮饮。若渗入筋络。肩背臂痛。用秦艽天麻汤、蠲痹汤。五曰燥。此症惟秋冬时久晴有之。而 
嗜鸦片者更易犯。其症鼻干口渴咽痛。舌燥目火。便秘干热。不宜发表。宜用生地、天冬、麦冬、花粉、沙参、 
元参、归身、梨藕蔗汁之类以润之。六曰火。治法详于前热治中。更审其脏腑。投凉则得矣。然中寒则暴 
痛。中暑则猝闷。中湿则痰塞。中火则窍闭。皆能猝然昏倒。非中风而似中风。谓之类中。勿概作中风治。 
此外感之治也。 

卷一
伤寒论治
属性:伤寒之症。与春温夏热不同。温热症头痛发热。必不恶寒而口渴。若伤寒则异是。其症由表 
而入里。初起时邪在太阳膀胱经。则头痛恶寒发热。脉浮。宜加味香苏散。或桂枝汤、麻黄汤、 
柴葛解肌汤。继传阳明胃经。则目痛鼻干。唇焦不渴。宜葛根汤。再传少阳胆经。则目眩耳聋。 
胸满胁痛口苦。寒热往来。头汗。脉弦。宜小柴胡汤。此三阳传经之表症也。失治则传入三阴 
矣。其传入太阴脾经者。则腹满痛。下利。脉沉。宜大柴胡汤。其传入少阴肾经者。口燥咽干。痛 
利清水。目不明。危矣。宜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至传入厥阴肝经者。小腹满。舌卷囊缩。厥逆。用 
大承气汤。或有得生者。亦有不传三阴而传入太阳膀胱者。则口渴溺赤。宜五苓散。传入阳 
明胃腑者。则谵语狂乱。燥渴便闭。转失气。自汗。不得眠。宜白虎汤、调胃承气汤。以上为传经 
伤寒。因寒化火也。其有初起寒邪直中三阴者。其症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蜷卧肢冷。囊缩 
吐蛔。舌黑而润。脉沉细。此寒症也。中太阴脾。理中汤。中少阴肾。四逆汤。中厥阴肝。白通加猪 
胆汁汤。急投勿缓。此系医中第一要症。故专论之。 

卷一
虚劳论治
属性:虚劳之症。大症也。固由真阴亏损。虚火铄金而然。而其始大半由于外感。感邪在肺。则作咳 
嗽。治失其宜。则咳不已。久咳则伤肺金。金伤不能生水。则肾水日枯。肾火日炽。上灼于肺。再 
复嗜色欲受。外邪。以竭其水。而虚劳成矣。间有本元不足。思虑太过。而心血耗。心火旺。肾水 
干。肺金痿者。其受病不同。及其成劳一也。此等症多儿吐血痰涌。发热梦遗。经闭。以及肺痿 
肺疽。咽痛音哑。侧卧。传尸鬼注诸疾。唯在屏弃一切。不近女色。调饮食。慎风寒。息嗔怒。静养 
二三年。服药可。不服药亦可。自然生机徐转。复其天和。非旦夕所能效也。然既有症必有治。 
列方备择。仍在其人之能自养耳。 
咳嗽初起用止嗽散加苏梗以散之。如或不已。变生虚热者。佐以团鱼丸。若病势渐深。更佐以月华丸。 
若吐血。先用四生丸。继用生地黄汤、逍遥散之类。元气虚。五味异功散。如气血虚而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