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乘佛教认为,要得到彻底的解脱,就必须以无分别的、平等的“般若”智慧,从根本上去除人们的分别心,这就是《金刚经》中所谓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祖告诉大家,平常心就是道。平常心就是不起分别心,管你什么生死涅磐,善恶美丑,饥来吃饭困来眠,该笑就笑,该哭就哭,任运自在,自在任运,这就是平常心。
有分别心常常让人陷入痛苦和烦恼。父母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比较,才会强迫孩子变成“别人的”孩子。许多人生活的分辨中,用财富作为幸福生活的标准,同人比较,有了“看上不看下”的失衡心态。
分别心从何而来?答案可能会让很多人不安,分别心来源于知识。我们生下来的时候,没有对错和善恶的标准,是社会和别人教会了我们这种标准,外在知识学得越多,分别心就会越大。知识教人起分别心,在知识领域,人们会因此迷失了自我。弥勒菩萨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因此,禅宗否定一切分别意思,不容许意识分别来参与其中。
解释起分别心这个概念很容易,但能否不起分别心则是另外一回事。它不属于知,而属于心态上的行动。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不可能不学习知识,知识和工具让我们适应这个社会,然而,人要不起分别心,就需要凭借人的本性来生活。所以,就像我们的人本模式,内修与外学同等重要,只有通透地了解自己,了解“人”,分别心才会逐渐消失。去除分别心,才能够为任何事情负责任,才能在负责任的那一刻体验到内心的自由。
愿意
负责任发自内心,是一种自愿的心态。在生活中,不少人谈到负责任,会有被迫的感觉。这不是负责任,而是一种假象。比如工作出现了失误,大家追究责任,结果把责任人追究到了,也实施了相应的惩处,认为有人负责任了。其实,这不叫负责任,而是在追究对错,向认为不对的人施加某种压力和惩罚。
类似的行为上的“负责任”,不代表内心的负责任。大家把负责任作为主题,谈论的是谁的过错,是在评估整个事情的错误来源和轻重,根本不是在讲负责任。如果是真的负责任,那就是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的,被罚的人就不会心生委屈了,但现实恰恰相反。
当你开车不小心同别人的车相撞了,对方跳下车来,声色严厉的指着你的鼻子说:“你要负责任!”你诚恳的回应他:“我对这件事情负责任。”你认为情况会怎样?他不会罢休,会继续追究你的责任。本来,他说你要负责任,你已经负责任了,可是事情为什么没完呢?原来,他说的根本不是负责任,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你撞了我的车,是你的错!”同时还包含着更进一步的信息:“因为是你的错,你要赔偿我的损失!”
如果没有例外,“你要负责任”代表的意思就是“这是你的错”。谁的过错与负责任是两个范畴,错对自有交警根据交通法规来判断,赔偿也会由交警来处理,为什么全都挂在负责任上了呢?遗憾的是,人们习惯于把它们混在一起,还以为很负责任。
人们存在误解,以为负责任就是一定要做什么。负责任可以有所行为,也可以不做任何事情。当我愿意为所有事情负责任的时候,我就去负责任。我什么也没有做,但是我仍然是负责作垢。负责任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心到。
你可以选择不负责任,不过你得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而负责任。你的人生选择是自由的,但你必须承担你选择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极端地说:你选择抢劫,成就你是抢劫犯的命运,你就要背起这个命运。因为这是你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就是把责任归因到“我”,事情因“我”而起,结果因“我”而得,一切都是“我”自愿的,不去怨天尤人,不去责怪外界和他人,而是很负责任地去接受这一切。
主动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这篇文章最先出现在1899年的一本杂志上,后来被收录在戴尔*卡耐基的一本书中,几乎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把它翻译出来。在这里引用部分原文:
“当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写信或打电话给他,美国总统必须尽快获得他的合作。怎么办呢?
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能找得到。’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关于那个罗文的人,如何拿到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质的袋子里,封好,吊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四天后的一个夜里,在古丰巴上岸,消逝于丛林中,接着在三个星期之后,从古巴岛的那一边出来,以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加西亚—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说明的。我要强调的重点是:麦金利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
罗文负责任的心态感动了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以至这篇文章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了一百多年而不衰。负责任就是这样的,不问为什么,而是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责任。只有心态上负责任了,行为才会主动,行动才会更加有效。
有人会问了:“主动负责任,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难道不是很累?”这是将负责任当成了一种负担。事实不然,因为我们说过,负责任不一定是要做什么,千万别把负责任与行动划等号;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当你负责任后,你是主动的,自愿的,心情是轻松的,不会心生埋怨,不会有压迫感,外在表现是舒坦自在。
就拿上面举的一些例子来说明,工作出现失误后,抱着负责任的心态,就会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纠缠于对错,也不会成为受害者;不小心撞车后,用负责任的心态去找处理方法,就不会心生怒气,相互指现。
当人们说“这不关我的事”那一刻,是在否定自己的存在,否定自己的重要性,推卸责任的人,已经在心中让别人打倒了自己。对一切责任的人,不会受害于他人的外在环境,而是以主的姿态,令外界感受到其内在负责之心和无法抗拒的影响力。
第四节 欣 赏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变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变信之,得信。”圣人没有主观成见,以百姓的心为心。对于善良的人,圣人报之以善良,对于不善良的人,圣人也报之以善良,所以圣人在善良者的心中鼓励并加强了善良,在不善良者心中培植了善良。对于诚实的人,圣人报之以诚实,对于不诚实的人,圣人也报之以诚实,这样可以使得人人守信诚实。
老子的这段话,换到今天就是“欣赏”,欣赏所有的人,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善者吾善之”、“信者吾信之”容易做到,而“不善者吾亦之”、“不信者吾亦信之”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我们的心里有分别,分别让我们产生了判断,判断让我们有了欣赏和拒绝的不同对待。
为什么自己的孩子那么可爱?因为他是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对别人的孩子感觉就淡漠?因为那是别人的孩子,差别源自判断。实际上,“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孩子的可爱是一样的,孩子的童真和纯洁并不是因为是谁的孩子而有所改变,孩子并不是因为与你有血缘关系而具备独特的可爱细胞,不同的是我们的感觉和长期形成的判断。这种判断是根植在我们心里的一种价值标准,比如好和坏,美与丑,喜欢不喜欢等等。
欣赏就是要超越这种价值标准,不管好坏,欣赏它,不管美丑,欣赏它,不管美丑,欣赏它,不管是谁的孩子,去爱他。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比我好的固然是我的老师,不如自己的也是我的老师,因为看到他的不善,可以引以为戒。这也是俗话讲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由于应用的场合不同,一尺也有不够长的时候,而一寸也有多余的时候,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为什么不将眼光放在长处,为什么不注重人的优点呢?欣赏就是既看到尺的价值,也看到寸的优势。
欣赏之心让领导者深得人心。现代人力资源的精髓之一,是把合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