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1-伤寒论条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亦误吐之变证。不恶寒不欲近衣。言表虽不显热而热在里也。故曰内烦。内烦者。吐则津液 
亡。胃中干。而热 内作也。 
(三十三)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饮水多而心下悸者。心为火脏。水多则受制也。小便少则水停。所以里急也。 
(三十四)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 
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枣(十枚擘) 
上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 
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 
粥自养。 
下利下少之下。更。皆去声。羸。音雷。养。上声。乃可攻之以上。喻人勿妄下早之意。 汗出至 
短气。言证虽有里。犹未可下。直至汗出不恶寒。方是承上起下。言当下以出其治。然下之为下。义 
各不同。此盖邪热伏饮。抟满胸胁。与结胸虽涉近似。与胃实则大不相同。故但散之以芫花。达之 
以甘遂。泻虽宜苦。用则大戟。胜之必甘。汤斯大枣。是皆蠲饮逐水之物。而用情自尔殊常。羸。瘦 
劣也。糜粥。取糜烂过熟易化。而有能补之意。 
(三十五)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数。读迟数有命之数。音速。数下利下之下。去声。数。言失于急遽。下之太早。所以原反。而 
为反之互词也。协。互相和同之谓。言误下则致里虚。外热乘里虚而入里。里虚遂协同外热变而 
为利。利即俗谓泄泻。是也。不止。里虚不守也。痞硬者。正虚邪实。中成滞碍。痞塞而不通也。 
以表未除也。故用桂枝以解之。以里下虚也。故用理中以和之。干姜兼能散痞 
硬之功。甘草亦有和协热之用。是故方则从理中。加桂枝而易名。义则取表里。期两解之必效。 
(三十六)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 
连黄芩汤主之。 
葛根黄连黄芩汤方 
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此与上条因同而变异。利遂不止。以上。与上条上节。两相更互发明之词。脉促以下。言变殊。 
故治异也。促为阳邪上盛。阳主表故为表未解之诊。喘汗者。里虚阴弱而表阳不为之固护也。夫表 
未解而利则属胃。有阳明之分也。故肌之当解者。从葛根以解之。以喘汗不独表实而有里虚也。 
故但从中治而用甘草以和之。然利与上条同。而上条用理中者。 
以痞硬也。此用芩连者。以喘汗属热为多也。然则四物之为用。其名虽与上条殊。其实两解表里 
则一耳。 
(三十七)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下。去声。上。上声。气上冲者。阳主气而上升。风属阳。所以乘下后里虚入里而上冲也。但 
上冲而不他变。则亦有可下之机而不足为大误。然终以不先解表。致有上冲之逆。故曰。 
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言以桂枝汤与前番所下之汤法合汤。再行表里两解之。如桂枝加大黄之类是 
也。若不上冲。则非阳邪可知。故曰不可与之。 
(三十八)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 
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一味。余根据桂枝汤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 
下。去声。去。上声。凡下而证变者。皆误下也。胸满者。阳邪乘虚入里而上抟于膈也。用桂 
枝者。散胸满之阳邪也。去芍药者。恶其走阴而酸收也。微恶寒。阳虚也。加附子。回阳也。 
(三十九)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子。佳。(佳。一本作仁。) 
此揭言阳邪作喘治法之大要。 
(四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主之。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浓朴二两。杏仁五十个。余根据桂枝汤法。 
此详上条而重出。喘者。气夺于下而上行不利。故呼吸不顺而声息不续也。盖表既未罢。下则 
里虚。表邪入里而上冲。里气适虚而下夺。上争下夺。所以喘也。然微者。言气但亏乏耳。不似 
大喘之气脱也。以表尚在。不解其表。则邪转内攻而喘不可定。故用桂枝。解表也。加浓朴。利 
气也。杏仁有下气之能。所以为定喘当加之要药。 
(四十一)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 
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 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复下之下。去声。此言病变由于误治。而明可愈不可愈之分。以见道本自然。人不可苟之意。 
下原初误。痞言再误。表以误汗言。里以误下言。故曰俱虚。阴指里。阳指表。无阳。以俱虚言也。 
阴独。谓痞也。青黄。脾受克贼之色。微黄。土见回生之色。手足温。阳气回于四末也。言既经 
反复之误。又见克贼之色。肌肤 动而不宁。则脾家之真阴败。而为难治。今则 
土见回生之色。四末得温。胃家之真阳复。故为易愈也。然则均误也。如彼变则难。如此变则易。 
自然而然。所谓道也。虽有智者。岂能加毫末。是故君子慎其初以求尽道。不苟道以罔人。小人反是。 
(四十二)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 
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 
滑者。必下血。 
凡在太阳。皆表证也。误下则变。亦有乱生而不可以一途拘者。促为阳邪上盛。 
阳盛于上而不结胸。则邪必待散而欲愈可知。浮为热在上焦。下后脉浮。则邪热上抟必结于胸可诊。 
紧则寒邪客于下焦。下焦有少阴。少阴之脉。循咽挟舌 
本。客邪为热。循经而上冲。所以知必作咽痛也。弦为邪抟少阳。少阳之脉循胁。所以知两胁必拘 
急也。细数者。邪气因循而欲传。故知头痛未止也。沉紧。有寒气也。故气上逆而必欲呕。沉滑 
邪干水分也。故必协热作利。浮滑。气伤血分也。 
故知必致下血。夫以病在太阳。一误下之余。而其变乱有如此者。是故君子。不可不慎也。 
(四十三)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 
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 
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无汗。 
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另末)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 
利。止后服。 
懊。影考切。 。音农。太阳之脉本浮。动数者。欲传也。浮则为风四句。承上文以释其义。 
头痛至表未解也。言前证。然太阳本自汗。而言微盗汗。本恶寒。而言反恶寒者。稽久而然也。医 
反下之。至大陷胸汤主之。言误治之变与救变之治。膈。心胸之间也。拒。格拒也。言邪气入膈。 
膈气与邪气相格拒而为痛也。空虚。言真气与食气皆因下而致亏损也。客气。邪气也。短气。真气不 
足以息也。懊 。悔恨之意。心为邪乱而不宁也。阳气客气之别名也。以本外邪。故曰客气。以邪本风。 
故曰阳气。以里虚也。因而蹈入。故曰内陷。阳性上浮。故结于胸。以胸有凶道而势大也。故曰。大 
陷胸汤。芒硝之咸。软其坚硬也。甘遂之甘。达之饮所也。然不有勇敢之才。定乱之武。不能 
成二物之功用。故必大黄之将军。为建此太平之主 
将。若不结胸至末。以变之亦有轻者言。盖谓邪之内陷。或不结于胸。则无有定聚。但头汗出者。 
头乃诸阳之本。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