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说春秋 之一齐楚崛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民中,士、工、商三民居于国都,农民居于郊野。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 
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家和高家各管五个乡。 
国都中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这就是“三其国”。每级各设官长,各负其责,每年正月 
乡长向国君报告治理情况。对在郊野的农民,三十家为一邑,十邑为一卒,十卒为一乡,三乡为一县,十县为一属。这 
就是“五其鄙”。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正月,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 形成统一的整体。 
这一套管理方法简称“分居”和“定业”,“分居”不是如今的夫妻分居,而是四业分居,好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定业”就是父业子承,促进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技术化。 
这样的社会管理体系十分科学,成为其后各个朝代的范本。令人敬佩的是,这样的管理体系并不是户籍制,并不限制人 
口流动,更没有像后来的秦国那样搞成连保和连坐,十分人性化,完全符合管仲以民为天的思想。   
   ——其次,农业是根本   
  那个年代是农业社会,农业被管仲放在绝对重要的第一位。管仲对于农业的论述十分高深,土地的成色、灌溉的构成等 
等绝对技术性的东西都说得清清楚楚,可见管仲是个怎样的通才。 管仲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土地的重要性,讲述农业的重要性。 
管仲认为,历代统一天下的君主,其原因就是“国富而粟多”,而粮食来源于农业,因此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是非常重视 粮食的。 
“地博而国贫者,野不辟也;地辟而国贫者,舟舆饰,台榭广也。”开辟土地是管仲始终强调的,而开辟了土地国家依 然贫困,就是政府太奢侈了。 
管仲研究农业的水准绝对是大学教授级别的,齐国有多少种土壤,什么土壤适合种植什么样的植物,什么样的季节应该 
进行怎样的农业活动,多大的土地能够养活多少人等等,都说得清清楚楚。   
   ——第三,减免农业税   
  正因为农业的绝对重要性,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也被管仲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管仲认为,农业生产是要依靠天时的,每年的收成是固定的,但是打起仗来就会一下子需要很多粮食,这个时候农民就 无法承受。因此,国家要有储备,还要少打仗。 
管仲同时认为,国家的税收不能靠农业,因此,要减免农业税,政策上要向农业倾斜。天哪,这好像是温家宝总理的做 法。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就是指根据土质的好坏美恶,也就是区分“陆、阜、陵、墐、井、田、畴”的不同情况, 从而确定对土地征收赋税的多少。 
具体的征收办法是这样的:“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十取三,中年十取二,下年十取一,岁饥不税。”这里不仅 
考虑到了土地的情况,而且考虑到了年景,两年征收一次,收成好的年份税率百分之三十,也就是年税率百分之十五。 
收成一般的百分之二十,收成不好的百分之十,灾年不征税。这样的税收可以说相当的低了。 
那么,为什么两年征收一次呢?管仲曾经对齐桓公说过,如果年成不好而征税,农民交不起,就只能借高利贷。那么, 
改成两年一交,农民就有机会把上一年的余粮来交税,不用借高利贷。 多好的总理啊,处处都为人民着想。         
第97节:第三十章 管仲的富民政策(2)         
   ——第四,包产到户   
  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包产到户是当年刘少奇的发明。错了,这是管仲发明的。 
我们来看看《管子?乘马第五》的原文: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 
身也;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不 
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与之分货,则民知得正矣,审其分,则民尽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 不忘其功。 
翻译一下,就是:包产到户,老百姓就会自己抓紧农事,就会知道季节的早晚、光阴的紧迫和饥寒的威胁。他们就能够 
晚睡早起,不知疲倦地辛勤耕作。不包产到户的坏处是,地利不能充分利用,人力不能充分发挥,得过且过,磨磨蹭蹭 
。如今,包产到户了,大家分成了,税率也是公开固定的,收成多就得到的多,百姓必然全力去耕作,兄弟父子都会互 相督促了。 真理啊,让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第五,兴修水利   
  “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管子认为国家有五害是必须作为重中之重来解决的,而五害之首就是水患。 
管子首先任命了一名大夫作为水官,专门负责国家的水利建设和防洪抗灾。水官的手下配备工作人员,常年在河流、堤 
坝、水渠巡视,随时报告水情。每年的秋天,对人口进行统计,看看可以征集到多少人兴修水利;到了冬天,就开始准 
备工具,水官统一协调。到了三月,春耕来到之前,开始动工兴修水利,这时候,天气开始变暖,雨水不多,白天也开 始变长,农活也还没有开始,正是兴修水利的最好时机。 
有人说冬天不是也没什么事吗?为什么不冬天动工? 除了天气冷,白天短之外,管仲认为,如果冬天动工,会散发地藏,那么夏天就会暴雨,秋天也会霖雨不止。这样的说 
法不知道是不是有根据,我们可以注意观察一下,看看那些夏天闹暴雨的地方是不是冬天大兴土木过。 
堤坝的要求是底部一定要够宽,那样才坚固,在不毛之地修建水库,以缓和洪水和储水。堤坝上要种上荆棘灌木,穿插 
着种些柏、杨这样高大的树木,才保证堤坝的坚固。堤坝年年都要进行整固,平时也要专人看守。 
水的问题解决了,那么,五害中的其余四害“旱、风雾雹霜、瘟疫、虫灾”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齐国的水利建设是春秋各国中最完善的。   
   ——第六,发展副业   
  农业讲完了,再说说副业。 管仲积极扶持副业生产,强调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广开财路,以求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其主要体现在五个 方面。 
一是种植桑麻。桑麻是纺织业的原料来源,没有充足的蚕丝和上好的麻,就不可能纺织出锦、绣、绢帛。因此,管仲继 
承齐国种桑养蚕的历史传统,制定出具体政策,扶持桑麻种植及养蚕业的发展。规定在房宅左右要种植桑麻,支持妇女 
养蚕、纺织。传授土壤知识,指导种麻。每年阳春,养蚕能手给予奖励。采取这些措施,使齐国的养蚕业迅速发展。 
二是饲养六畜。管仲把养六畜纳入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给予充分重视。对六畜饲养实行保护鼓励政策,反对对饲养六 
畜征收赋税。规定:杂草丛生的洼地,不适合粮食生长,应作为饲养麋、鹿、牛、马的牧场。在春秋两季,把幼畜供应 
给百姓,把老畜杀掉卖出。同时,建立固定饲养场,设立负责记载牛羊繁育并查管牧养事务的官吏,若此官照料牛马没 
有折损死亡的,提升一级。这样有利地调动了人们养六畜的积极性,促进六畜兴旺。 
三是多种瓜蔬。蔬菜瓜果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副食品。因此,管仲非常重视瓜菜生产。“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 蕃育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四是植树造林。管仲对国家土壤性质、地势作出细致分析,提出了植树的基本要求,利用房前屋后种桑麻,城墙周围种 
荆棘,以固城防。大堤上错落种植灌木与杨、柏树,保护堤坝。限制入山林砍伐时间,重视森林防火问题,奖励植树有 功者。“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五是发展渔业。管仲积极要求发展渔业生产,提倡国家对沿海渔业进行统一管理,制定合适的征税政策,使生产与销售 连为一体,大大提高渔业生产的效益和渔民的积极性。    
     
第98节:第三十章 管仲的富民政策(3)         
  ——第七,靠海吃海,靠山吃山   
  既然管仲不把农业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那么,国家财政靠什么维持呢?盐,还有铁,也就是山海资源。俗话说的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就是从管仲这里来的。 
齐国是沿海国家,盛产海盐,内地国家的盐主要是靠齐国供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