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06-叶选医衡-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篇曰∶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是皆当 
传不传者也。虽仲景此篇似有可疑,曰头痛少愈,身热少歇,耳聋少闻,少腹微下,是病衰 
而未全愈也。曰腹减如故,渴止舌干已,大气皆去,而后为全愈也。六经病衰与愈,何不同 
欤?要之,仲景之论,本之《素问》,学其大体而已,即六经病衰之期,宁无先之者乎?后之 
者乎?伤寒原不以日数拘也,况传经六日,至于囊缩,危且急矣。得至十二日病衰而囊纵者 
,不可以为常也。学人当以圆通得之。 

卷上
温病热病解
属性:(原病集) 
伤寒者,以病因而为病名者也。温病热病,以天时与病形而为名者也。由三者皆起于感 
或者通以伤寒称之。夫通称伤寒者,原其因之所自耳。至于用药,不可以一例施也,何也? 
人之伤寒,盖于霜降后,春分前,天令严冷之时,感而即发。寒邪闭其腠理,故非辛甘温之 
剂,不足以散之,此仲景所以桂枝麻黄等汤之必用也。温病热病,在霜降后春分前,感不即 
发,寒邪伏于肌肉,至春夏天令暄热之时,怫然自内达外,郁其腠理,无寒在表。此非辛凉 
之剂,不足以解之。此桂枝麻黄等汤之所以不用也。而后人所处冲和汤,通解散、解肌汤, 
调和表里者之所以可用也。夫即病之伤寒,有恶风恶寒之证者,风寒在表,而表气受伤故也 
。后发之温病热病,有恶风恶寒之证者,重有风寒新中,而表气亦受伤故也。若无新中之风 
寒,则无恶风恶寒之证。即间有之,亦因病患表气本虚,热达于表,又重伤表气,故不禁风 
寒。非伤风恶风,伤寒恶寒,但卫虚则恶风,营虚则恶寒耳。故仲景曰∶太阳病,发热而 
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不恶寒,则病非外来,渴则明其热自内炽,温病如此,则热病可类推 
矣。凡不渴而恶寒者,非温病热病明矣。然温病热病,亦有先见表证而后入里者。由怫郁自 
内达外,热郁腠理,不得外泄,遂还里而成可攻之证,非如伤寒从表而始也。或者不悟此理 
,乃于春夏温热病,而求浮紧之脉,不亦疏乎?不知紧为寒脉,有寒邪则见之,无寒邪则不 
见也。岂其本然哉?又或者不识脉形,但见弦便呼为紧,断为寒而妄治。盖脉之盛而有力者 
,每每见弦,岂可错认为紧而断为寒。夫温热病之脉多在肌肉之分而不甚浮,且右手反甚于 
左手,诚由怫郁在内故也。其或左手盛或浮者,必有重感于风寒,否则非温热病,暴感风寒 
之病耳。凡温热病,苦无重感表证,虽见而里热为多, 
故 
不渴者少。治法当以清热为主,而解表兼之。亦有治里而表自解者,余每见世人治温热病, 
或误攻其里,犹无大害。误发其表,变不可言。此足以明其热之自内达外矣。其间有误攻里 
而致大害者,乃春夏暴寒所中之疫证。邪纯在表,未入于里故也。宁可与温热同论哉?夫惟 
世以温热病混称伤寒,故每混寒热二字,以求浮紧之脉,以用温热之药,又方书多混称四时 
伤寒,每以春夏之温热病,与秋冬之伤寒一类治之而无别。不知秋冬之伤寒,真伤寒也。春 
夏之伤寒,疫病也。与温病自是两涂,岂可同治?况伤寒之有直伤阴经与太阳,虽伤不及郁 
热,即传阴经为寒证而当温者,又与温热大不相同,其可妄治乎?或者知一不知二,谓仲景 
发表之药今不可用,而攻里之药乃可用。呜呼!其可用不可用之理,果何在耶?彼时行不正之 
气所作,及重感异气而变者,又当观其何时何气,参酌伤寒温热之法,损益而治之,尤不可 
例以仲景即病伤寒之药通用也。 

卷上
辨正风温温疟温毒温疫
属性:《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论热温病之大原也 
。《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 
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 
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 
期。此论温病之大势也。自王叔和论温条中,有风温、温疟、温毒、温疫四变之说,而其旨 
反晦。盖冬伤于风,至春始发为风温。冬伤寒,至春始发为温病,其理一也。观仲景于温字 
上加一风字,正以别夫伤于寒者耳。汗后身反灼热,脉阴阳俱浮,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 
语言难出,一一尽显伤风之因,则不可复从温病之伤寒施治矣。故温为怫郁,自内达外,不 
可发表。风温为卫虚自汗,更不可发表。即误下亦致表邪内陷,误火亦致外助温气,皆为促 
其死亡。后人不察,惜其有论无方,讵知森森治法,全具于伤风伤寒证中,正赖后人之因时 
设施乎。叔和不究精微之用,谓风温即是温病之变。不知仲景正特出手眼处,见冬不藏精之 
人,两肾间先已习习生风,得温风相召,而病发于春。温病中之风温,亦犹冬寒证之有伤风 
也。后世喻嘉言别其重感重变之误,诚为卓识,但谓温病发于太阳经,风温中于少阴经,误 
之甚矣。风温如果中于少阳,则下之必致死亡,熏之必得少解。焉有初起反发热脉浮,误下 
止便不利,误火则一逆再逆哉?至若温疟者,因冬不藏精,邪本轻浅,故止成疟,寒热时发 
时止,非外感之正病也。《内经》云∶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 
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俱出 
,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名曰温疟。可见温疟为冬不藏精,故风寒得以入肾。 
又见温疟,遇温尚不易发,必大暑大汗始发之也。叔和以重感于寒立说,岂其不读《内经》 
乎?又如温毒者,因久病不解,热邪炽甚,亦温病中之一病也。温证之有温毒,亦如伤寒之 
有阳毒阴毒耳,仲景不以伤寒中之寒毒另有一证,叔和何得以温病中之温毒别立一名,更如 
温疫因时下另感一气,乃温病而加时加疫,又非温证之比矣。其辨详于喻氏《温疫论》中。 

卷上
温疫论
属性:圣王御世,春无愆阳,夏无伏阴,秋无凄风,冬无苦雨。乃至民无夭札,物无疵疠,太 
和之 
气,弥满宇宙,安有所谓温疫哉?然而周礼傩以逐疫,方相氏掌之,则温疫之由来久矣。古 
人元旦汲清泉以饮芳香之药,上已采兰草以袭芳香之气,重涤秽也。后汉张仲景着《伤寒论 
》,欲明冬寒春温夏秋暑热之证,自不能并入疫病以混常法。然至理已毕具于脉法中,叔和 
不为细绎,乃谓更遇温气变成温疫,又谓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 
热,冬应寒而反大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多病相似者,此时行之疫气也 
。又谓从春分节以后至秋分节以前,天有暴寒,皆为时行寒疫,是皆使人不能无疑者耳。盖 
四时不正之气,感之者,因而致病,初不名疫也,因病致死,病气尸气,混合不正之气,斯 
为疫矣。以故鸡温死鸡,猪温死猪,牛马温死牛马。推之于人,何独不然。凡饥馑兵凶之际 
,人体虚乏,所以温疫病盛行,大率春夏之交为尤甚,因温暑温热之气交结互蒸,人在其中 
,无隙可避,故沿门合境,受之者,无不浑身壮热,眩晕呕逆,病如一类。况乎共室连床, 
邪秽尤易相亲,尸虫载道,呼吸即能相染哉。是以盛夏温热之病,即藏湿热在内。一人受之 
,即为湿温,一方遍传,温为疫也。然世俗所称大头瘟者,头面腮颊肿如瓜瓠是也;虾蟆 
瘟者,喉痹失音,颈节胀大是也;瓜瓠瘟者,胸胁高起,呕汁如血是也;疙瘩瘟者,遍身红 
肿,发块如瘤者是也;绞肠瘟者,腹鸣干呕,水泄不通是也;软脚瘟者,便清泄白,足重难 
移是也。小儿痘疹尤多,以上疫证,倘不明治法,咸委之劫运,谓非医者之罪耶?观仲景于 
平脉篇中云∶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下焦,清邪中上,故名洁也。 
浊 
邪中下,故名浑也。阴中于邪,内必栗也。凡二百六十九字,阐发奥理,全非伤寒所有之事 
,乃邪疫从入之门,受病之总,人自不识耳。篇中大意,谓人之鼻气通于天,故阳中雾露之 
邪为清邪,从鼻息而上入于阳,入则发热头痛项强颈挛,正与俗称大头瘟,虾蟆瘟之说符也 
。人之口气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