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06-叶选医衡-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皆去,精神爽慧之期也,故曰若过十三日不间,尺寸陷者为大危。其曰十三日不解,过经 
谵语者,正以当解之期,不解乃过于经,而入于里。此为内实,而热结于里也,当以汤下之 
。此泛言过经,不专指何经者也,何尝有再传经尽谓之过经之旨哉?详考过经之意,或有言 
过太阳经成里证者,或有专言过太阳经者,或有泛言过太阳经者,可引而证之。阳明篇曰∶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过经乃可下之。盖谓燥屎在胃中而谵语者,其风 
邪在表而汗出,其燥屎在胃中而当下,须过太阳经,无表证而结于里,乃可下之,此言过太 
阳经而成里病者也,果如成氏十三日再传经尽,谓之过经,则燥屎在胃,乃待十三日乃可下 
之乎。于此则注曰∶须过太阳经无表证,乃可下之,则无再传经尽。谓之过经者,相矛盾也 
。太阳篇曰∶太阳过十余日,及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盖谓 
太阳经无太阳表证也,然里证未具者,未如下。及二三下之,后四五日当有少阳柴胡证者, 
须与小柴胡汤。此则专言过太阳经者也。霍乱篇曰∶下痢后,当便鞭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 
,服则复过一经,过一经能食,过一日当愈,不愈则不属阳明也。此承上文言下痢霍乱后亡 
津液而便硬。硬而能食者愈。属阳明胃气和也。今反不能食。传入后一经中,颇能食,是复 
过一经能食矣,此暴热使之能食。非阳明胃气和也。此泛言过经者也。何尝有再传经尽谓之 
过经之旨哉?况邪传六经,岂有三度之理。朱氏释仲景书。阐明奥旨。惠及后世多矣。犹于 
传经少达,乃至穿凿之甚。蕴要祖成氏之注。其过经不解例注曰∶经言伤寒十三日不解谓之 
过经,仲景焉有此话?是以成注为经矣。其六经传变论又曰∶过经不解,乃为坏病。夫仲景 
所谓坏病者,言为逆犯所坏也。蕴要之说,讹上之讹也。陶尚文曰∶伤寒汗不愈而过经,其 
证尚在而不除者,亦温病也。更不可晓。 

卷上
论寒证无传经
属性:太阳篇曰∶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言寒邪直中阴经之寒证也。始终则在一经非若热 
证之 
传经者也。人伤于寒者,自表而始,则皮肤受伤,阳气不能伸越,乃郁而成热,是为发于阳 
之热证,表邪不解,则以次而传经。若夫非表始而直入于阴经,不由阳郁热而来,初起便手 
足厥冷,或恶寒伴倦,成无热恶寒之证。始于阴经,是为发于阴之寒证,三阴所见,虽有吐 
痢,语证稍异,如自利不渴属太阴,自痢而渴属少阴之类,皆起于无热恶寒,乃其常耳。惟 
少阴有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以罕有是证,故语其变而曰反也。然则发于阴经之寒证,岂可 
与发于阳经之热证并论哉?热证属阳,寒证属阴,阴阳动静,造化自然。阴寒直入,只在一 
经无传之理。何成氏昧于此,谓其从太阳始,亦以次而传变六经,且以再传三传推之,有是 
理乎?《少阴篇》曰∶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者,阴主静也。乃注曰∶邪气传里深也。若 
此之类,无始得便厥之文。盖误认为热证,无惑乎传里之说也。《厥阴篇》曰∶伤寒厥四日 
,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凶也。夫先厥四日者,寒邪直 
入厥阴阴胜也。热后三日,阳气欲复耳,非变为传经之热证也。复厥五日者,阴气胜阳,阳 
不能复,故曰病进。乃注曰∶先厥四日,却热三日,七日传经尽当愈。若不愈而复厥者,再 
作传经,盖再从太阳传里之谓也。阳经受病,必郁而成热,有先厥者乎?《灵枢》曰∶邪之 
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何尝必自太阳始耶?盖因其或寒或热,不知始终。只是厥阴证 
,亦无惑乎传经之失也。至若辨脉篇曰∶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 
结也,期十四日当剧。注曰∶沉迟阴结也,不能食,身体重,阴证也。阴病见阴脉则当下, 
今大便硬者,为阴气结,阳不得而杂之,是名阴结。成氏知其寒证为纯阴矣,而复以传经至 
再三释之。夫既为阴气结固,则结固于里者,能出而传之表乎?不可下编曰∶无阳阴强,大 
便硬者,必清谷腹满,此即阴结之寒证也。成氏亦注曰∶阴强者寒多,阴结即里寒之证,其 
有传经者哉。总由不知伤寒有直入三阴之寒证,又不知寒邪与热病大不相同,其意混谓中寒 
则必传经。故虽知寒气胜而先厥者,概以自表而传论之。三阴注释,误者纷纷,立言垂训 
之士,胡为若此,学人明于取舍,始得尚友之道矣。 

卷上
讹称阴证辨
属性:人伤于寒,有阴阳二证,阳证不具论。中所谓阴证者,传经之阴证,即三阳热病。以次 
及于 
三阴,而见腹满咽干,口燥渴,烦满,囊缩诸证是也。有直中之阴证,乃寒邪不由阳经直入 
三阴而来,无热恶寒,唇青舌卷,厥冷自痢等证是也。有传阳变阴之阴证,即阳病汗下太过 
,真气虚脱,或病中不慎,保摄失宜,以致热邪变寒,亦如直中阴经之证是也。舍二者无所 
谓阴矣。乃今吴下俗传,凡系人房后而感寒邪,辄名证阴,殊属不解。若乃男因女而得曰阴 
,则女因男而得者,当名阳证矣。夫既有讹称,则必误治而投温补之剂。设令其人阳虚感邪 
,犹有邪得补而愈甚之误。若精亏火旺,与热邪并炽者,其误可胜言哉?使房劳受寒,谓之 
邪乘虚入则可,直曰阴证则不可也。误称之害小,误治之害大,不得不辨。 

卷上
释六经七日病愈
属性:六经以渐受病,其愈皆以七日为期,阳数七故也。伤寒例曰∶其不两感于寒者,更不传 
经, 
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歇;九日少阳病衰,耳聋 
渐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十二日 
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患精神爽慧也。此论六经七日病愈,本诸《素问 
·论热篇》,彼此注释者,皆不能无误,皆未明也。敢释之曰∶其者指伤寒也, 
不两感于寒者,不是一日并传阴阳二经也。更不传经者,邪在此经,更不传彼经也。不 
加异气者,伤寒病热不重,感寒感风感湿感温热而变他病也。夫如是,则可期六经病愈日期 
矣。太阳篇曰∶发于阳者七日愈,以是数计之,乃知六经之病自一日受者,七日当衰。二 
日受者,至八日衰。亦是七日之数也。故七日邪在太阳,幸而更不传阳明,更无变证。则至 
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如或二日邪受阳明,更不传变。至八日而阳明病衰,身热少愈。 
又或邪受少阳,更不传变,至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如四日邪传少阴,更不传变,至十 
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又或六日邪传厥阴,传经尽而更不传变。至十二日厥阴病 
衰,囊纵少腹微下也,大气皆去,病患精神爽慧。此二句总承六经而言,如言或传或不传, 
当病衰时,则皆大气去而精神慧也。成氏注曰∶六经传变,则与更不传经之说背矣。《素问 
》马氏注∶七日之际,巨阳病衰,头痛少愈。正以初时所感之邪太盛。既以二日传之阳明矣 
。而其未尽传者何?在太阳至此,而比之一日之际少愈焉 ,六日传至厥阴,而其未尽传者, 
尚在少阴,至十二日比之六日之际少愈焉,如果传至阳明,由此而传之厥阴,当六日之时。 
前之邪气未尽传者,俱如太阳之尚在。头痛以至囊缩,诸证纷纭,甚于两感矣。七日之际, 
焉得不死,反曰病衰乎?况太阳受病,若必传变六经,则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本经犹有头 
痛,至四日传太阴,太阴经不至头,当腹满咽干之时,不得有头痛矣。何必至七日而头痛少 
愈也。或曰∶太阳传阳明,其未尽传者,尚在太阳,岂无是证欤?曰∶有之,是太阳阳明并 
病之证也。若释太阳证衰而传之阳明,如此则非矣。由歧伯无更不传经,不加异气二句,而 
马氏注《素问》∶遂失合仲景之意耳。或曰∶所谓更不传经者,谓六经传遍,七日当再传太 
阳也,噫!此因成氏注释之谬,后世有是说耳,然已辨之详矣。或曰∶子谓更不传经,如曰 
太阳更不传阳明者,有据乎?太阳篇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谓不传也。少阳 
篇曰∶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是皆当 
传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