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06-叶选医衡-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阴虚之病,足心多热也。若阴气胜则阳气虚,阳不胜阴,故寒厥,必起于足五指而不行于 
膝,其寒非从外入,皆由内生。所以阳虚之证,四肢多不温也,论得寒厥之由,则谓其人自 
恃质壮,于秋冬阴尽之时,纵欲以夺精,精虚于下,寒气因而上逆,阳衰不能渗营其经络, 
而 
手足寒也。论得热厥之由,则其人醉饱入房,酒谷之气相薄,耗竭真元,脾肾之阴伤于内, 
元阳无制,而手足热也。夫阴阳内外,各有所司。阳主表,其气温,阴主里,其气寒。表里 
之脉,循环相接于四肢,故举伤于酒色,以阴阳二厥之大者为例。着于篇首,续序十二经病 
形 
,皆不言手足之厥,亦不及受病之因,谓二例在前,可因此而推之。故叶氏曰∶内经所谓寒 
热二厥,乃阴阳气逆而为虚损之证。寒厥补阳,热厥补阴,正合王太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仲景、河间、安道所论,乃伤寒手足之厥冷也,证既不同,治法亦 
异,可称明辨。他如烦劳过度,阳气必张,阴精内竭,积至于夏,则为煎厥。大怒伤肝,形 
气暴绝,血菀于上,则为薄厥,亦名气逆。二阳一阴发病,则为风厥。五络俱竭,或飞尸鬼 
击,卒然中恶,则为尸厥。恶血冲心,则为血厥。痰涎迷闷,则为痰厥。因醉得者,则为醉 
厥。因饱得者,则为食厥。此皆卒中暴仆之厥也。外有骨枯爪痛为骨厥,身立如椽为 厥, 
漏而强直为阳明厥,长虫吐出为蛔厥,与夫厉头痛,厥心痛,厥腰痛、厥疝、痿厥、痹厥、 
香港脚厥等,此因有逆气而名厥者也。学人详其治以施之。 

卷上
风厥辨
属性:《内经》风厥并陈,后世不察,概以卒倒暴厥之急候名为中风,仅以手足逆冷则名为厥 
,抑 
何颠倒之甚也。经云∶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又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 
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又云∶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俱竭,令人身脉俱动, 
而形无知,其状若尸,或曰尸厥。观此则不但手足之谓,辨之之法,静而不搐者为厥,动而 
伸搐者为风;脉微身冷者为厥,脉浮身暖者为风。风为邪气有余,病多经络之受伤。厥为正 
气不足,或挟气食卒倒,纯系外邪。病形俱实者,乃为中风。气衰邪犯,形虚病实者,即名 
风厥。绝无外邪,形病俱虚者,是名暴厥。又若因气、因食、因邪祟暴仆之证,既可名中气 
、中恶、中食,亦可名气厥、食厥、尸厥也。如此则经旨彰明。风厥有别,而从来类中风证 
纷纷辨喙可息矣。 

卷上
伤寒约法
属性:(从李念莪删本) 
伤寒一法,变态不测。其中立言之善,无出仲景。用药之善,须逊节庵。其于曲折之 
靡不详尽,余复何言?然犹有不能已于言者,在于条目之洪繁,而后学求之不易也。陶节庵 
曰∶得其纲领,易如拾芥,脉证与理而已,求之多歧,则支离破碎,如涉海问津矣。脉证者 
,表里阴阳虚实寒热也。理者如其常,通其变也。多歧者,蔓衍之方书也。余有感于斯言, 
约 
六法以尽之。曰∶汗吐下温清补。汗者,治其表也,而汗法有三,一曰温散,寒胜之时,阴 
胜之脏,阳气不充,则表不解,身虽有大热,必用辛温。一曰凉解,炎热炽盛,表里枯涸, 
阴气不荣,亦不能汗,宜用辛凉。一曰平解,病在阴阳之间,既不可温,又不可凉,但宜平 
用期于解表而已。吐者,治在上也,吐中有发散之意,可去胸中之实。经曰∶在上者,因而 
越之是也。下者,攻其里也。而下法有五,痞满在气,燥实在血,四证具者,攻之宜峻也。 
但见满燥实者,攻之稍缓。但见痞实者,攻之更缓,或行血蓄,或逐水停,轻重缓急,随证 
变通也。温者温其中也,脏有寒邪,不温则死。夫气为阳,气虚则寒,故温即是补。又名救 
里者,以阳虚可危,急当救里也。清者清其热也,有热无结,本非下证,若不清之,热何由 
散,下后余邪亦宜清之。补者补其虚也,古人言之已详,今人畏而不用,使伤寒犯虚者,坐 
而待毙,大可憾也!如屡发而汗不解,阴不能达也,人知汗属于阳,升阳可以解表,不知汗 
生于阴,滋阴可以发汗也。又如内热不解,屡清火而不退,阴不足也,人知寒凉可以退热, 
不知壮水可以清火。又如正虚邪炽,久而不痊,补正则里自除,温中则邪自散,此必见衰微 
之阴脉者也。《伤寒论》曰∶阴证得阳脉者生,阳证见阴脉者死。人皆奉其言,未知释其义 
。夫正气实者,多见阳脉;正气者,多见阴脉。证之阳者,假实也;脉之阴者,真虚也。陈 
氏 
曰∶凡察阴证,不论热与不热,惟凭脉用药,是为稳当,不论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重按 
全无,便是伏阴。然则沉小者,人知为阴脉,而不知浮大者,亦有阴脉也,是则伤寒虽有万 
变,虚实二字,可以提纲。正胜则愈,邪胜则死。正气实者,虽感大邪,其病亦轻。正气虚 
者,虽感微邪,其病亦重。气实而病者,攻之即愈,虽不服药,经尽亦安,何足虑也。所可 
虑者,惟挟虚耳。奈何庸浅之辈,不察虚实,但见发热,动手便攻,虚而攻之,无不死者。 
且曰伤寒无补法,谬之甚矣!独不观仲景三百九十七法,而治虚寒者,一百有奇。垂一百一 
十三方,而用人参附桂八十有奇,东垣、丹溪、节庵,亦有补中益气,回阳返本,温经益元 
等汤,未尝不补也,而谓伤寒无补法可欤。 

卷上
论六经无再传
属性:伤寒传变,邪热渐入,而六经以次受之,六经传尽,无出而再传之理也。欲知其传之始 
先别人身六经。足太阳为三阳,最在外;阳明为二阳,在太阳内;少阳为一阳,在阳明内; 
此三阳为表也,皆由内以数至外。故一二三之次第如此,伤寒由表入里,邪气渐以深,传六 
七日厥阴也,此论其常耳。变则不可拘于次第,拘于日数。其传至厥阴,为传经尽,再不复 
传。成氏曰∶六曰厥阴传经尽,七日当愈,七日不愈者,谓之再传,言再自太阳传至厥阴, 
谓传经尽,十三日当愈,十三日不愈者,谓之过经。谓再过太阳经,以次而传也谬矣!马仲 
化曰∶自太阳以至厥阴,犹人由户登堂入室,厥阴复出而传于太阳,奈有少阴太阴少阳阳明 
以隔之,岂有遽出传于太阳之理?此斥再传之非,诚千古断案,惜乎释七日病衰,犹有未明 
,使后人于传经不无障蔽耳。然则邪气之入,果无由里而出于表者乎?其在太阳篇曰∶欲自 
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汗出欲解也,此以脉浮知邪气还表,知 
是向安之地,不待更用汤药。邪自外散者,散则复何传焉?须知里邪不出则已,出则欲愈, 
非欲传也。或曰∶太阳篇云∶太阳病头痛,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 
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此非一日至六日传三阳三阳经,至七日当愈。不愈者,则太 
阳之邪再传阳明者欤。曰∶伤寒始于太阳受病,以次而终,于厥阴为传经尽。诸经受病,凡 
七日自愈者, 
为行其经尽。太阳病至七日头痛自愈者, 
以行太阳经尽也。邪气行来始终,则在太阳一经而 
尽,其七日当愈之数也。太阳篇曰∶ 
发阳者七日愈,以阳数七故也。若七日以上不自愈,欲过太阳一经,当针足阳明经,迎而夺 
之,使不传阳明则。愈玩其行经之句,不曰传经尽,则仲景之意昭然矣。成氏误以行其经尽 
。为传(遍)六经,则厥阴之邪,再传太阳,太阳再传阳明,则宜厥阴未传太阳之前,预针太 
阳矣,何必欲传阳明而后针阳明哉?或曰∶霍乱篇有曰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此 
非伤寒传变三阳三阴。后六日再传经尽,十三日当愈者欤。太阳篇有曰∶伤寒十三日不解。 
过经谵语者,以有热故也,当以汤下之。此非十二日再传经尽,十三日不愈者,谓之过经者 
欤,如太阳行其经尽之谓也。由太阳受病于一日至七日,为行太阳经尽之理推之,则诸经皆 
屈指而期矣。阳明受病于二日至八日自愈者,谓行阳明经尽。少阳受病于三日至九日自愈 
者,为行少阳经尽,却四五日至三阴上,次第至十二日自愈者,为行厥阴经尽。十三日当大 
气皆去,精神爽慧之期也,故曰若过十三日不间,尺寸陷者为大危。其曰十三日不解,过经 
谵语者,正以当解之期,不解乃过于经,而入于里。此为内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