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4-普济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属性: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 
口 
之 
时 
吐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经曰。阴病见阳脉而生。浮者。阳也。厥阴中风。脉微浮。为邪气还表。向汗之时。 
故云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木也。旺于卯丑寅。向旺。故为解时。)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邪至厥阴为传经尽。欲汗之时。渴欲得水者。少少与之。胃气得润。则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四逆者。四肢不温也。厥者。手足冷也。皆阳气少而阴气多。故不可下。虚家亦然。 
下之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阴气胜则厥逆而利。阳气复则发热。利必自止。见厥。则阴气还胜而复利也。)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 
以索 
之旦 
厥相 
(始发热。邪在表也。至六日邪传厥阴。阴气胜者。作厥而利。厥反九日。阴寒气多。 
当不 
饮食 
胃气 
不能 
若 
疮。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 
冷。 
(伤寒脉迟。六七日为寒气已深。反与黄芩汤寒药。两寒相搏。腹中当冷。冷不消谷。 
则不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 
止。 
(伤寒先厥而利。阴寒气胜也。寒极变热。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 
其喉 
气下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 
热亦 
(前厥后发热者。寒极生热也。前热后厥者。阳气内陷也。厥深热深。厥微热微。随阳 
气陷 
内发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 
故 
(阴胜则厥。阳胜则热。先厥五日。为阴胜。至六日。阳复胜。热亦五日。后复厥者。 
阴复 
其病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指。阳气内陷。阳不与阴 
相顺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 
其 
烦 
(脏厥者。死。阳气绝也。蛔厥。虽厥而烦。吐蛔已则静。不若脏厥而躁无暂安时也。 
病 
x乌梅丸方x 
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 
归(四 
两辛 
甘温) 
黄柏( 
(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阳气。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 
参之 
寒淫 
以安 
捣成 
服。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 
其病 
(指头寒者。是厥微热少也。默默不欲食。烦躁者。邪热初传里也。数日之后。小便色 
白。 
胁烦 
必致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手足厥。不结胸者。无热也。小腹满。按之痛。下焦冷结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 
其后 
(先热后厥者。阳气邪传里也。发热为邪气在表。至四日后厥者。传之阴也。后三日。 
复传 
除者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阴胜者先厥。至四日邪传里。重阴必阳却热三日。七日传经尽。当愈。若不愈。 
而复 
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六七日。则正气当复。邪气当罢。脉浮身热为欲解。若反脉微而厥。则阴胜阳也。 
烦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阳气虚也。躁不得卧者。病胜藏也。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金匮要略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下不禁。伤寒发热。为 
邪气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至七日。为邪正争之时。正胜则生。邪胜则死。始不下利。而暴忽发热下利。汗 
出不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伤寒五六日。邪气当作。里热之时。若不结胸。而腹濡者。里无热也。脉虚者。亡血 
也。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发热而厥。邪传里也。至七日传经尽。则正气胜邪。当汗出而解。反下利。则邪气胜。 
里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脉促。则为阳虚不相续。厥逆。则为阳虚不相接。灸之以助阳气。)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滑为阳厥。气内陷。是里热也。与白虎汤。以散里热也。)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与当归四逆 
汤。 
x当归四逆汤方x 
当归(三两辛温) 桂枝(三两辛热) 芍药(三两酸寒) 细辛(三两辛热) 大枣 
(二十五 
个甘 
(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心。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苦先入于心。 
当归 
七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茱萸辛温。以散久寒。生姜辛温。以行阳气。)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则热当去。热反不去者。亡阳也。内拘急下利者。寒甚于里。四肢疼。厥逆 
而恶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内外虽殊。其亡津液。损阳气。则一也。阳虚阴胜。故生厥逆。与 
四逆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 
之。 
(手足厥冷者。邪气内陷也。脉紧牢者。为实。邪气入腑。则脉沉。今脉乍紧。知邪结 
在胸 
以吐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 
也。 
(金匮要略曰。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厥虽寒胜。然以心下悸。为水饮内甚。先与茯苓 
甘草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 
不止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大下之后。下焦气虚。阳气内陷。寸脉迟。而手足厥逆。 
下 
咽喉不利 
之。若泄 
x麻黄升麻汤方x 
麻黄(二两半去节甘温) 升麻(一两一分甘平) 当归(一两一分辛温) 知母(苦 
寒) 黄 
芩( 
药(酸 
平) 
(玉函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麻黄、升麻之甘。以发浮热。 
正气 
心去 
芍 
先 
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四五日。邪气传里之时。腹中痛。转气下趋少腹者。里虚遇寒。寒气下行。欲作 
自利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伤寒邪自传表。为本自寒下。医反吐下。损伤正气。寒气内为格拒。经曰。格则吐逆。 
食 
通 
x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x 
干姜(辛热) 黄连(苦寒) 黄芩(苦寒) 人参(甘温各三两) 
(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干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气。苦以泄之。黄连、黄芩之苦。 
以通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阴寒之疾。反大热者。逆。有微热而渴。里气方温也。经曰。诸弱发热。脉弱 
者。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阴病也。脉数。阳脉也。阴病见阳脉者生。微热汗出。阳气得通也。利必自愈。 
诸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阴气独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