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4-普济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迟 
在中 
流入尺中腰脚重。浓衣重覆也嫌单。 主脉数。客脉迟。数迟相合。水能克火。阴气盛。 
可 
六。伏者阴也。主毒瓦斯闭塞三关。四肢沉重。手足自冷。主伏脉行于筋下。气伏于内。 
阴毒伏气切三焦。不动荣家气不调。不问春秋与冬夏。徐徐发汗治能消。经曰∶清形以为汗。 
麻黄附子细辛汤。或秋冬以升麻汤。春夏以麻黄汤。当缓与之。阴盛阳 
积气胸中寸脉伏。 主脉涩。客脉伏。涩伏相合。主胸中积气。治以沉香丸。或加减温 
白丸 
当关肠 常瞑目。 主脉缓。客脉伏。缓伏相合。主中焦伏而不散。乃风湿之气。故肠 
瞑 
白豆蔻(一两) 缩砂仁 青皮 陈皮(去白) 丁香(各二两) 浓朴(制八两) 甘 
草(炙) 
木 
如 
发 
尺部见之食不消。坐卧非安还破腹。 主脉数。客脉伏。数伏相合。邪胜寒之甚。而不 
能化 
白术(一两) 黄 茯苓 白芍药(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半两。入生姜煎服。 
不已。 
养 
七。濡者阴也。主少力。五心烦热。脑转耳鸣。下元极冷。 
按之似有举之无。髓海丹田定已枯。四体骨蒸劳热甚。脏腑终传命必殂。 
髓者肾之精。四体骨蒸者肾气衰绝。终传者七传也。土来克水必殂也。 
濡脉关前人多汗。 主脉涩。客脉濡。涩濡相合。肺气虚也。而卫不能固于荣。故多汗。 
桂 
当关气少精神散。 主脉缓。客脉濡。缓濡相合。精神散失。乃气衰弱也。治之以定志 
丸。 
尺部绵绵即恶寒。骨与肉疏都不管。 主脉数。客脉濡。数濡相合。主骨痿不能起于床。 
五 
八。弱者阴也。主气居于表。生产后客风面肿。气弱多伤也。 
三关怏怏不能前。只为风邪与气连。年少得此须忧重。老弱逢之病却痊。 
脉若烂绵者阳气弱也。以应秋毛之脉。气弱多伤。怏怏者轻手乃得。不前者重手稍无是 
也。 
春夏 
关前弱脉阳道虚。 主脉涩。客脉弱。涩弱相合。阳气虚也。治之以五补丸为久补。四 
逆汤 
关中有此气多疏。 主脉缓。客脉弱。缓弱相合。胃气内虚。故气多疏散。治之以益黄 
散平 
若在尺中阴气绝。酸疼引变上皮肤。 主脉数。客脉弱。数弱相合。主下部损。肾气 
内绝。既阴绝阳盛。疼引于皮肤。是三焦无阴镇抚。离其原也。气已损于肺。无法可治也。 

卷四方脉总论
九道病脉
属性:细 为气血俱虚。为病在内。为积。为伤湿。为后泄。为寒。为神劳。为腹满。为忧伤 
过度 
细而紧。为症瘕积聚。为刺痛。细而滑。为僵仆。为发热。为呕吐。 
数 为热。为虚。为吐。为痛。为烦渴。为烦满。 
动 为痛。为惊。为挛。为泄。为恐。 
虚 为寒。为虚。为脚弱。为食不消化。为伤暑。 
促 经并无文。释曰∶其促有五。一曰气。二曰血。三曰饮。四曰食。五曰痰。但藏热 
则脉 
结 为痰。为饮。为血。为积。为气。释曰。气寒脉缓则为结。数则为促。虽缓数不 
同。 
散 经无文。释曰∶六腑气绝于外。则手足寒上气。五脏气绝于内。则下利不禁。甚者 
不仁 
革 为满。为急。为虚寒相搏。妇人半产漏下。释曰∶革者革也。固结不移之状。三部 
应之 
代 一藏绝他藏代至。释曰∶代真死脉。不分三部。随应皆是。 
如前所列。皆本圣经。学人当熟读。令心开眼明。识取体状。然后交络互识。所谓六经 
流注 
如 

卷四方脉总论
九道脉名
属性:一。长者有余而过也。故属于阳。其脉举按皆有余。冉冉寻之。往来流利。出于三关。 
如持 
法宜 
二。短者不及之脉。故属于阴。凡物短长。各有所宜。适当其可。然后为中。夫长短未 
始有 
往来 
搏。 
三。虚者阴也。不实之象。阳为实。阴为虚。阳气自得传。肝气不胜。则少力多惊。故 
其脉 
原其 
四。促者阳盛也。阳邪上忤。气有偏盛偏衰故也。其脉指下按之有余。举之洪数。下游 
三关 
阳邪 
聚忧 
死。 
五。结者阴盛也。真阳已极衰弱也。夫脾布中和。因阳而发。阳衰阴盛。则脾气忤而不 
能施 
阴 
结 
六。代者阴也。内经曰∶代则气衰。盖心散则气衰。不能下应于土。脾不得安其常。故 
脉代 
形容 
七。牢者坚也。固围之象。气之郁结故若是。仲景云∶寒则牢坚而沉结。指下寻之不见。 
举 
按 
经脉之所本。而平人之常气皆禀于胃。今已脾胃不能符合。则生生之道。曷可全乎。法以牢 
为水火相刑、必死之候。 
八。动者阳与阴相搏也。仲景云∶阴阳相搏。名曰动。又曰∶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 
厥厥 
虚劳 
女子 
九。细者精气虚弱之极。而形容不足。内经曰∶细则气少。其脉之状。稍稍应指。往来 
如绵 
道由 
缓也 

卷四方脉总论
九道脉主治
属性:一。长者阳也。洁古云∶长法干。此阳明脉。故尺寸俱长。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当汗。 
阳 
长脉迢迢度三关。指下时来又却还。阳毒在脏三焦热。徐徐发汗始能安。 
云岐曰∶阳毒在脏。何由言发汗。非在五脏之本。阳毒之气在五脏之标。何为五脏之本。 
肝 
为在标之深远也。急则邪不能出。发之以升麻汤。发在阳明标。一法加羌活麻黄。中治法以 
地骨皮散。治浑身壮热。 
地骨皮 茯苓(各半两) 柴胡 黄芩 生地黄 知母(一两) 石膏(二两) 如 
汗已 
多。加知母。 咀。入生姜煎。徐徐发者。汗之缓也。 
二。短者阴也。主四肢恶寒。腹中生气。宿食不消。短法坤。腹中有宿食当下之。短主 
阴成 
短脉阴中有伏阳。气壅三焦不得昌。脏中宿食生寒气。大泻通肠必得康。 
宿食生寒气。何由通畅。谓阴中伏阳故也。使三焦之气宣行于上下。故用巴豆动药也。 
外药 
三。虚者阴也。主少力多惊。心中恍惚。小儿惊风。虚怯离。虚脉者离火也。中虚之象。 
心 
恍惚心中多悸惊。三关定息脉难成。血虚脏腑生烦热。补益三焦便得宁。 
恍惚者。阳主动之貌。脉难成。往来之象。烦热者。血虚也。欲令气血实。故补益三焦 
命门 
柴胡(去苗) 黄芩(各一两) 地骨皮 人参 知母 半夏(制) 茯苓(各一两) 炙 
甘草(三 
汤治之。 
四。促者阳也。促脉象坎。主中盛满之象。遇坎而退。则是脉八九至并寸口。渐渐退则 
活。 
促脉前来已出关。常居寸口血成斑。忽然渐退人生也。若要痊除命在天。 
升多而不降。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渐退者。以阳得阴则解。如散丝者、独阳脱阴。 
知 
五。结者阴也。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结脉。象兑金。动而有止曰结。应腹中之右旁。 
故 
积气生于脾脏旁。大肠疼痛阵难当。渐宜稍泻三焦火。莫谩多方立纪纲。 
生气。是三焦之气。旺于脾脏旁。脾受湿而反热。传至大肠。故发疼痛。乃大肠金受三 
焦火 
六。代者阴也。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不因病羸瘦。脉有止曰代。代真死脉也。若暴 
损气 
人参 白茯苓 熟生黄 甘草(炙) 地骨皮(各半两) 黄 白芍药 桔梗 天门 
冬 
半夏 
食前 
服。 
代脉时时动若浮。再而复起似还无。三元正气随风去。魂魄冥冥何所居。 
浮甚阳太过。沉甚阴太过。浮甚八至九至死在外。沉甚一至二至死在内。脾脉居中土之 
象。 
七。牢者阴也。牢脉象震。其脉不来不往曰牢。其性紧而急。前后水火相乘之象。水能 
克火 
脉入皮肤辨息难。时时气促在胸前。只言水火相刑克。欲要痊除更问天。 
牢者木也。前后有水火相乘之象。以牢为阴。助水克火。故云命在天。又云。水火并于 
胸。 
八。动者阴也。主四体虚。崩中血痢。动脉象艮山也。不来不往曰动。山止之貌。动而 
不移 
动脉根源气主阴。三关指下碍沉沉。血山一倒经年月。志士名医只可寻。 
以卫为叶。荣为根。血去则根亡而叶凋。此脉寸有尺无。绝无根叶。此尺脉第三同断病 
也。 
当归 白芍药 地黄(熟用) 白术(各一两) 人参 干姜(炮) 茯苓 桂(各半 
两) 上 
咀 
九。细者阴也。主腰酸髓冷。乏力折精。肾无所养。阳不荣于下。阴不荣于上。阴阳不 
能相 
乏力无精胫里酸。形容憔悴发毛干。如逢冬季经霜月。不疗其 必自痊。 
细脉象巽风也。为木。风主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