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四逆汤方x(见少阴篇)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按】“伤寒”二字之下,当有“若汗”二字,盖发汗较吐下更伤津液为多也。时时恶 
风,当是时汗恶风,若非汗字,则时时恶风,是表不解,白虎汤在所禁也。论中谓发热无 
汗,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读者细玩经文自知。 
【注】伤寒,若汗、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以致热结表里,时汗恶风者,结热 
在表未解也;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结热在里已彰也。故曰表里俱热,宜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以白虎能外解肌热,内清里热也。加人参者,因汗、吐、下后,津 
亡气弱,藉此以益气生津也。 
【按】大青龙汤治太阳表里俱热,表多里少,故不渴也。白虎汤治阳明表里俱热,里 
多表少,故大渴也。今大渴燥烦,时汗恶风,是热在阳明又兼太阳也。而用白虎汤者,以 
阳明里热证多,太阳表热证少也。若无汗微渴,则为太阳表证多,即表里大热,又当用大青龙汤矣。 
【集注】喻昌曰∶玩此条本文,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已自酌量,惟热结在里,所以表 
热不除,况加大渴饮水,安得不以清热为急耶! 
程知曰∶表热者,身热也;里热者,内热也。以汗、吐、下后不解,故邪气乘虚结 
为里热;惟结热在里,所以表热不除,有恶风证也。大渴引饮,里热炽盛,安得不以白 
虎急解之。石膏辛寒,能清里热,兼散表热也;惟其在汗、吐、下后,故必加人参以顾其正气也。 
汪琥曰∶与白虎汤加人参扶正气,以分解内外之邪热。要之,此汤惟正气虚而邪气 
微者宜之;若邪气甚者,不敢轻加人参也。 
x白虎加人参汤方x(见阳明篇)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按】脉浮数之下当有“小便不利”四字,若无此四字,则为阳明内热口燥之烦渴,白 
虎汤证也。以其有小便不利烦渴,则为太阳水热瘀结之烦渴,五苓散证也。况无小便不 
利证而用五苓散,则犯重竭津液之禁矣。太阳上编,类此证者数条,唯一条水入即吐,水 
不下行,故无小便不利之文,此条应有“小便不利”四字。 
【注】发汗已,为太阳病已发过汗也。脉浮数,知邪仍在表也。若小便利而烦渴者,是 
初入阳明胃热,白虎汤证也。今小便不利而烦渴,是太阳腑病,膀胱水蓄,五苓证也。故 
用五苓散,如法服之,外疏内利,表里均得解矣。 
【集注】方有执曰∶已者言发汗毕,非谓表病罢也。烦渴者,膀胱水蓄,不化津液,故 
用四苓以利之;浮数者,外表未除,故凭一桂以和之,所以谓五苓能两解表里也。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注】此申上条或渴而不烦,或烦而不渴者,以别其治也。伤寒发汗后,脉浮数,汗 
出烦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今惟曰汗出者,省文也。渴而不烦,是饮盛于热,故 
亦以五苓散主之,利水以化津也。若不烦且不渴者,是里无热也。惟脉浮数汗出,小便 
不利,是荣卫不和也,故主以茯苓甘草汤和表以利水也。 
【集注】郑重光曰∶伤寒本无汗,汗因发而出也。上条烦而渴,此条但渴不烦,里证 
较轻,治亦不殊;若更不渴,则内无燥,里病少而表证犹多也。故用桂枝汤之三,五苓 
散之一,示三表一里之意,易名曰茯苓甘草汤者,乃桂枝五苓之变制也。 
x茯苓甘草汤方x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一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是方乃仿桂枝、五苓二方之义,小制其法也。有脉浮数汗出之表,故主以桂 
枝。去大枣、芍药者,因有小便不利之里,恐滞敛而有碍于癃闭也。五苓去术、泽、猪苓 
者,因不渴不烦,里饮无多,惟小便一利可愈,恐过于燥渗伤阴也。 
【集解】汪琥曰∶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二方,皆太阳标本齐病,表里兼主之剂。何谓 
标?太阳之经是也。何谓本?膀胱之腑是也。经在表,本在里。五苓散,邪已入腑表证已 
微,故方中只用桂枝一味以主表,其余四味 
皆主里之药也。茯苓甘草证,邪犹在经,里证尚少,故方中只用茯苓一味以主里,其余 
三味皆主表之药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 
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注】伤寒未发热,脉多浮紧,寒盛也。已发热,脉多浮数,热盛也。均宜麻黄汤发 
汗则愈。若不发汗而误下之,不成逆坏者,必其人里气素实也。故惟见失汗身重之表,误 
下心悸之里,则不可复发其汗;当待其表里自和,自然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因失汗表 
实,误下里虚,尺中脉微,表里未谐,故不即解也。须待其里亦实而与表平,平则和,和 
则阳津阴液自相和谐,所以便自汗出而愈也。使里实之法,即下条用小建中汤法也。 
【集注】喻昌曰∶此亦先建中而后发汗之变法。要知仲景云∶尺脉微者,不可发汗。又 
云∶尺微者,不可下。无非相人津液之奥旨,所以误下之,脉虽浮数不改,亟宜发汗者,亦 
必当谛其尺脉,不可率意径情有如此者。 
张璐曰∶误下体重心悸,纵脉仍浮数,亦不可复发其汗。设尺脉微,为里阴素虚,尤 
宜戒也。脉浮而数,热邪已甚,将欲作汗,今误下之,故身重心悸,当与小建中和其津液,汗出而愈。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注】伤寒二三日,未经汗下,即心悸而烦,必其人中气素虚,虽有表证,亦不可汗 
之。盖心悸阳已微,心烦阴已弱,故以小建中汤先建其中,兼调荣卫也。 
【集注】王肯堂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脉弦细,属少 
阳,不可汗,汗之则谵语,胃不和则烦而悸。大抵先烦而后悸者是热,先悸而后烦者是虚, 
治病必求其本者此也。 
程应旄曰∶可见阳去入阴,必有其先兆,善治者,急宜杜之于未萌。心中悸而烦,则 
里气虚而阳为阴袭,建中汤补虚和里,保定中州,以资气血为主。虽悸与烦,皆小柴胡 
汤中兼见之证,而得之二三日,里证未必即具,小柴胡汤非所宜也。 
魏荔彤曰∶建中者治其本也。与建中后,徐审其在表,则仍当发汗,以中州既建,虽 
发汗阳亦不致亡矣。审其传里,则应下之,以中州既建,虽下阳亦不致陷矣。所谓急则从 
标,而缓则从本也。 
x小建中汤方x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生姜(切,三两) 胶饴(一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 
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方解】是方也,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也。名曰小建中者,谓小小创建中气也。盖 
中气虽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故仍以桂枝和营卫,倍芍药加胶饴,调建中州,而不 
啜稀粥温覆令汗者,其意重在心悸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也。中州创建,营卫自和,津 
液可生,汗出乃解,悸烦可除矣。呕家不可用,谓凡病呕者不可用,恐甜助呕也。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注】心动悸者,谓心下筑筑,惕惕然动而不自安也。若因汗下者多虚,不因汗下者 
多热,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属饮,厥而下利者属寒,今病伤寒,不因汗下而心动悸,又无 
饮热寒虚之证,但据结代不足之阴脉,即主以炙甘草汤者,以其人平日血气衰微,不任 
寒邪,故脉不能续行也。此时虽有伤寒之表未罢,亦在所罔顾,总以补中生血复脉为急, 
通行营卫为主也。 
【集注】成无己曰∶脉之动而中止,能自 
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 
程知曰∶此又为议补者,立变法也。曰伤寒,则有邪气未解也。心主血;曰脉结代, 
心动悸,则是血虚而真气不相续也。故峻补其阴以生血,更通其阳以散寒,无阳则无以 
绾摄微阴,故方中用桂枝汤去芍药,而渍以清酒,所以挽真气于将绝之候,而避中寒于 
脉弱之时也。观小建中汤,而后知伤寒有补阳之方;观炙甘草汤,而后知伤寒有补阴之法也。 
程应旄曰∶此又以脉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