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以脉象病状合阴阳之理,而决死期也。盖阴极阳生,阳极阴生,造化自然之理也。脉病皆阴而死夜半, 
脉病皆阳而死日中者,以阴阳气极,不能相生而死也;寒热病死于平旦者,平旦阳气从阴而出于表,病寒热者, 
阴阳格拒,平旦阳不能出,其气闭绝而死;风为阳邪,日夕阳入于阴之时,阳邪格逆,气不能入,则阴阳偏绝 
而死;其脉乍疏乍数、乍疾乍迟者,脾败真脏脉现,不能维持阴阳而散乱也,土旺四季,其气败,故至辰 
戍丑未四季月日时,无生气接续则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 
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侯败者,亦死矣,必发哕噫。 
形肉,脾胃所主,为后天根本,故形肉脱,而脉之九候虽调,犹死也;七诊,上文所云独小、独大等脉, 
虽见七诊,而脉之九候皆从者,不死。其不死者,因风气闭结经脉,及妇人经月不行,或乍行,其脉变似七诊, 
而非真七诊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之九候本元败者,亦死矣,死时必发哕噫,即元气败之征也。 
后世但知寸关尺浮中沉,为九候,然胃之冲阳、肝之太冲、肾之太溪,皆动于足,为根本之脉,故凡重病,不 
可不诊,以验吉凶,方无错误也。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循切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 
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 
察也。 
问其始病,知外感内伤之因;问其现病,知虚实浅深之证,然后切脉,而视其经络,察其气之上下,或逆 
或从。其脉疾者,流利也,故不病;迟者,虚寒也,故病;若脉板实,而无来去出入,其气血已死矣;皮肤着 
骨者,则血气干枯,而肌肉已死矣;太阳经脉,起于目 ,为目上纲,经气不足荣养,故瞳子上吊而高;至于 
目珠上窜,其经气已绝。此决死生之要法,不可不察也。 

卷四上四诊合参总论
经解
属性:《灵枢·动输篇》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 
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出焉息?下入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岐伯 
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凡气血流行于营卫经络,始终之序,而《营卫生会》、《经脉》等篇已反复详明矣。此篇帝问脉气所以 
能动之理,旧注仍解作流行次序,不但非经旨,且觉复赘无谓矣。此乃先明两手寸口动脉,是手太阴肺经之气 
也,其气即胸中之宗气,宗气者,由胃所化水谷之精气,与肾中先天元阳之气会合者也。盖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由脾鼓运,而胃气始得上输于肺,而肺权衡敷布周行,然后流于两手寸口之脉,以肺为华盖,而朝百脉,故各 
脏腑脉气,皆上贯于肺,和肺气流行,现象于两手寸口之脉也。帝问气之过于寸口,动而不休,不知其出入息 
伏回环之道。岐伯言,气之出于脏也,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其势有力,及流于经,而至手腕鱼际,则如 
强弩之末,以反而衰,如水势之回返,故其余气衰,流散以后,而再逆上,则其行之力微,此为出入息伏, 
回环之道也。盖因脏腑之气升降,经络之气转旋,其升也,由脏腑出升于经络,其降也,由经络转旋,入于脏 
腑,故脉气有出入来去升降之象。升而出者,为来、为阳,降而入者,为去、 
为阴,切脉即知其气之和否也。良以先天元气,出于少阴肾,后天谷气,出于阳明胃,二气会合于胸,名宗气, 
宗气达于肺,而分行表里,转旋回返,而仍入腑脏。是故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三者之脉气 
最旺,而独动不休,与他经不同也。气有升降,故有呼吸,而脉动应呼吸之序,故仲景言呼吸者,脉之头也。 
以无病患之呼吸,合病患之动脉,其迟数可准也。帝问焉息者,息,止也,言其气之出也,何所底止也;焉伏 
者,言其气之入也,伏藏何所,其从何道而往还也。既将出字误刊作十,注家不辨,竟解作上十下八,全无义 
理可通也。 
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 
脑,出颅,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 
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动俱静,若引绳,相倾者病。 
此言结喉两旁动脉名人迎者,是足阳明胃经之悍气也。胃中水谷精微之气,则入营达肺,而流行于寸口之 
脉,其升浮之悍气,直上冲头,循咽而上走空窍,类烟雾之蒸腾,从眼系入脑,又出额颅,下客主人,循牙车, 
而合阳明之经,下入于人迎之脉,此胃中 悍之气,别走一路,而仍会合于阳明经也。夫阳明行气于三阳,故 
人迎主六腑之阳,肺为五脏之华盖,故寸口主五脏之阴。寸口之脉,由肺走手,人迎之脉,由头走颈,故曰∶ 
三阴在手,三阳在头。至其动也,上下若一,而不参差。然动虽一般,而人迎主阳,其脉比寸口本大,故阳病 
而人迎反小,则其阳衰甚而为逆也;寸口主阴,其脉比人迎本小,故阴病而寸口反 
大,则其阴亏甚而为逆也。此阴阳各有本象之脉,而俱动俱静,如两人引绳,各执一头,相应而不差,若互相 
倾侧者,或应小反大、应数反迟,不合本象,皆阴阳偏倾而为病也。故本经《论疾诊尺篇》曰∶人病其寸口脉 
与人迎脉大小等、浮沉等者,病难已也。盖寸口主阴,本脉应小而沉,人迎主阳,本脉应大而浮,今大小浮沉 
相等,其阴阳之气偏倾,不合脉之本象,故病难已。是故凡病审其阴阳之虚实者,必兼诊喉间之人迎脉也。 
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 
廉,邪入 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 
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此言两足内踝后动脉名太溪者,是足少阴肾经之气也。因其气从本经络膀胱之大络,与冲脉同发源于肾脏, 
乃是坎象中之元阳,而冲脉为十二经气聚会之海,其脉由阳明经之气街,循阴股下入 中,又并足少阴经,而 
入内踝之后,入足下,是故太溪之脉,来源既深,又合冲脉而行,则其气势旺于他经,此脉所以常动不休也。 
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 
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 
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此之谓也。 
上文已明脉动之理,此更明其病邪浅深之分也。夫营卫经络者,阴阳气血流行之道路也。脉者,气血流行 
之征象也。十二经每经交接皆由阴阳络脉,在手足指尖四肢之末。若感外邪,经络闭郁,四末之气不通,而手 
足懈惰,则阴阳相输相会之行路相失。帝问其气何由还复,岐伯谓四末阴阳所交会者,浅在络脉如小路,其内 
尚有四街之大路通行,若外邪解,其四末络脉通,则一身阴阳之气,依旧相合相输,如环无端者也。四街者, 
即本经所云∶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也。大抵脏腑之气流行,比经络宽广而称街,是故邪 
浅,则街路通而病轻;邪深入腑,则街路塞而病危;再深入脏,则街路绝而死。于此而辨邪之浅深、病之轻重, 
其治法可例知矣。 

卷四上四诊合参总论
经解
属性:《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 
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此已录经络门中,因其为脉之宗气所出,故又录于此。盖营气起于中焦而行脉中,营中血气,由胃中水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