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86-脉诀乳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夫客主共论。阴中有阳。当下去之者。阴中者主也。有阳者客邪也。言阴 
经中受阳邪。染于有形物中。不得出者可下。 
三阴之本。本之本也。里之里也。里证若盛。则燥渴。其脉必实。是客阴归 
于阳明。为有形迹之阴。乃主中之阴。非客邪之阴也。经曰。经络中受阳 
邪。更染于有形物中。其阳邪积于脏腑不得出者。故当下之而愈也。 
略说八里。乃阳乘阴也。其证身凉四肢厥。恶热。是外阴而内阳也。但寒不 
热不渴者。是内外皆阴也。仲景云。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口伤烂赤。因 
发汗得之。 
八里之证。病在乎内。阳邪乘于阴经。邪入三阴也。阳邪客阴也。三阴经 
络。主阴也。客阳传于主中之阴。故曰阳乘阴也。故证身凉不发热。四肢 
属阳。但阴盛阳盛。故四肢冷厥。而又恶寒者。是阴中有阳。为外阴而内 
阳也。若是四肢冷厥。不恶寒。不作渴。是内外皆寒。内外纯阴之证也。仲 
景云。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口伤烂赤者。此又一阳证也。乃阳盛阴 
虚。因医家误发汗而致之者。内经曰。三阴可温。而不可汗者宜也。 
夫七表八里。发汗吐下。治伤寒必当仔细论之。七表八里。互相交变。乃坏 
证。来(此节疑有脱简)理脉中。一说六脉交变。浮滑长为三阳。乃阳中有阴。沉涩短为 
三阴。乃阴中有阳。当审察表里。分其内外。以辨虚实。治从标本。万举万当。 
治伤寒要分辨阴阳虚实标本轻重之法。七表八里。互相交变。不可不 
细论之。六脉交变。浮滑长为阳脉。沉涩短为阴脉。三阴三阳。两相交而 
两相变。有阳变而为阴。有阴变而为阳者。如七表证。而得八里之脉。此 
阳证见阴脉。为坏证也。八里证而得七表之脉。此阴证见阳脉。可以生 
也。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变化无穷。可不认其阴阳虚实表里标本而治 
之也哉。 
夫标本者。太阴有标本之化。少阴亦然。(阴字乃阳字之讹。)太阳标热而本寒。从此生 
七表。少阴标寒而本热。从此生八里。太阴标本皆阴。少阳标本皆阳。惟阳 
明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此举六气之标本也。 
太阳标热而本寒者。太阳属君火。故标热本寒者。谓应膀胱。膀胱属水。 
所以本寒。少阳胆经。禀肝木。木中有火。所以标本皆阳。阳明属胃。燥土 
也。谓四脏寒热之气。皆归于土。而能变化。所以无标本之应。土居中央。 
故曰从乎中也。从此生七表也。太阴标寒而本热者。太阴湿土。为柔和 
之土也。土中有湿气而生焉。故曰标寒。而又与阳明胃之燥土。同归一 
经。所以本热也。少阴有标本之化者。少阴属肾。标应膀胱水。本应三焦 
火。水与火交。所以有标本之化。厥阴属胆。厥阴胆经。居于左胁。故不从 
标本。而木气只干脾胃。禀于两关。故曰从乎中也。从此生八里也。所谓 
六气之标本者。温风寒外来之邪。从标而入者。燥湿暑。内生之邪。从本 
而出者。 
按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 
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 
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 
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叔和所载者。是七表八里。九道脉诀。二十四道脉之标本也。皆有从标从 
本。从乎中。假令太阳少阴。各有标本之化。太阳脉浮。少阴脉沉。此乃浮沉交。 
叔和所载。七表八里。时为伤寒虚实而设。又立九道脉。诸天地九九之 
数。共成为二十四道脉之标本也。标以明其表阴也。本以明其里阳也。 
中能变化。从乎中土也。所谓太阳少阴。各有标本之化者。阳浮而动。故 
阳邪为天行之气。阴沉而静。故阴从中土而出。标入于本。而本能变化。 
故浮与沉交。要不越乎二十四道脉之标本也。 
内经曰。若从标本论之。是为长短交。长以发汗。短以下长曰阳明。短曰太 
阴。长者阳明。当解表利小便。短者太阴。当下。土郁则夺之。令无壅碍。故长 
脉发之。短脉下之者。是滑与涩交。滑居寸而热。涩居尺而寒。滑居尺而热。 
涩居寸而寒。涩脉居尺寸。皆损气。滑居尺寸皆助阴阳。内经云。脉滑曰生。 
脉涩曰死。此是三阴三阳。变化表里。略举数端。随脉条下。尽穷其理。有不 
尽者。于各部脉说内详之。 
伤寒脉滑曰生。脉涩曰死。三阴三阳。表里交变。滑脉为阳。涩脉为阴。有 
阳证而得阳脉者。有阴证而得阴脉者。有阳证而得阴脉者。有阴证而 
得阳脉者。阴阳变化。则脉有滑与涩交。是为阴阳中交变。至若长与短 
交。是为表里中变化。浮与沉交。亦是为表里中交变。类而推之。于滑涩 
交。总之滑者吉。涩者凶。不过一表里虚实阴阳。互相交变而已。此论略 
说数端。最尽其理。学人当神而明之自然了于心矣。 
七表脉 

卷三
浮脉指法主病 
属性:一浮者阳也。指下寻之不足。举之有余。再再寻之。如太过曰浮。主咳嗽气 
促。冷汗自出。背膊劳倦。夜卧不安。 
浮。阳金也。何谓阳金。谓金之有余也。凡所谓有余者。乃邪气有余。所谓 
不足者。乃正气不足。今于指下重手寻之。只觉其不足。谓里之正气不 
足也。复于重手之中。而渐举之。则又觉其有余。谓表之邪气有余也。试 
于举之之中。再再推寻之。而又觉其如太过。谓浮而有力也。刘氏曰。浮 
而有力为风。何以言之。夫寒伤营。风伤卫。营为血。卫为气。肺主气。其变 
动为咳。肺苦气上逆。今肺受风邪。故咳嗽气促。卫者所以卫护一身者 
也。卫为风邪。头伤则不能卫护。一身元府开而营气外泄。故冷汗自出 
也。背膊劳倦者。肺之俞在肩背。肺病故背膊劳倦也。夜卧不安者。因咳 
嗽气促。不得安寝也。洁古则治以小柴胡汤主之。夫叔和之所谓浮者 
如此。故其主病亦如此。戴起宗乃胶柱鼓瑟。滞于脉之名字。以板定后 
人眼目。于二十四道脉之中。或改其指法。而存其主病。或改其主病。而 
存其指法。至使病脉不相当。误人非浅。予今悉遵旧章。不移一字。顺其 
文以释之。庶免割裂之患也。以下二十四脉悉仿此。 
按脉经云。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一曰浮于指下。又云浮为风。为虚。 

卷三
歌曰
属性:按之不足举有余。再再寻之指下浮。藏中积冷营中热。欲得生精用补虚。 
凡脉浮以候表。沉以候里。今按之不足。是为里虚。故曰藏中积冷。举之 
有余。是为表有邪。故曰营中热。池氏曰。乍病见浮脉。乃伤风邪。久病合 
见沉弱之脉。今见浮脉。乃里寒表热。里寒而阴阳不和。阳盛则表有风 
热。里虚则藏中积冷。治之者。须调其营卫。补其津液。勿谓脉浮而有表 
邪。专事发表可也。张世贤曰。诊脉之法。在内者沉取之。按而得之。在外 
者浮取之。举而得之。有余为热。不足为寒。今按之不足。藏中积冷也。举 
之有余。营中有热也。阴不足而阳有余。治之宜地骨皮散。其说亦是。 
按经云。浮而大者风。又云。浮而大者中风。头重鼻塞。又云浮而缓。皮肤 
不仁。风寒入肌肉。又云。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又云。浮洪大者。伤寒秋 
吉。春成病。又云。浮而滑者。宿食。又云。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又云。 
浮而细滑伤饮。又云。浮而急病伤寒。暴发虚热。千金方作伤暑。经云。浮 
而绝者气。又云。浮短者。其人作肺。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又 
云。浮而数中水。冬不治自愈。又云。浮滑疾紧者。以合百病又易愈。又云。 
阳邪见。浮洪阴邪来见沉细。又云。微浮秋吉冬成病。又云微浮虽甚不 
成病。不可劳。 
又按丹溪心法拔萃方。人参地骨皮散。治藏中积冷。荣中热。按之不足。 
举之有余。此乃阴不足。阳有余也。茯苓五钱。知母石膏各一两。地骨皮 
人参柴胡生地黄黄 各两半。上锉每服一两。姜三片。水二钟。煎至一 
钟。去渣。通口不拘时服。 

卷三
又歌曰
属性:寸浮中风头热痛。 
寸。阳部也。浮。阳脉也。风。阳气也。头。诸阳之会也。今两寸而见浮脉。故主 
风热上攻头目也。 
按脉经云。寸口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 
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取汗。又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