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帝曰。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黄帝曰。何以候骨之
小大。肉之坚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皮肤薄而其肉无
。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与其天同色。汗然独异。此其候也。然后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
寒热也。( 音窘懦音糯)
此言骨小肉弱者。善病寒热也。夫肾主骨。颧者。肾之外候也。故颧骨为骨之本。颧大则周身之
骨皆大。颧小则知其骨小也。 者。肉之指标也。懦懦。柔弱也。臂薄者。股肱之大肉不丰也。地色者。
地阁之色殆。不与天庭同色。此土气之卑污也。髓者。骨之充也。骨小则其髓不满矣。夫在外者皮肤为
阳。筋骨为阴。骨小皮薄。则阴阳两虚矣。阳虚则生寒。阴虚则发热。故其人骨小皮薄者。善病寒热也。
倪冲之曰。津液随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腠理。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润泽皮肤。如臂薄者。通体之
皮肉薄弱矣。皮肉薄弱。则津液竭少。故曰臂薄者其髓不满。高士宗曰。邪在皮肤则发热。深入于骨
则发寒。
黄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黄帝曰。痹之高下有处乎。少俞
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视其部。
此言理粗而肉不坚者。善病痹也。理者。肌肉之纹理。如粗疏而不致密。则邪留而为痹。夫皮脉
肉筋骨。五脏之分部也。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故各视其部。则知痹之高下。盖心肺之痹在
在高。肝肾脾痹在下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
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朱永年曰。此言善病肠中积聚者。以肠胃之恶也。夫皮肤薄而气不充身泽毛。肉不坚而津液不能
淖泽。如此则肠胃恶。盖津液血气。肠胃之所生也。恶则邪气留止而成积聚。乃伤脾胃之间。若再饮
食之寒温不节。邪气稍至。即蓄积而大聚乃起。夫阳乃肺之合而主皮主气。胃乃脾之合而主肉主津。
故皮肤薄而肉不坚。则气不充而津液不淖泽矣。气不充而液不泽。则毫毛开而腠理疏。疏则邪气留止。渐
溜于肠胃之间而成积聚矣。
黄帝曰。余闻病形。已知之矣。愿闻其时。少俞答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
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通。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
风雨寒暑。营运之六气也。六气在外以病形。故当先立其年。以知其时之六气。如辰戌之岁。太阳
司天二之客气。乃阳明燥金。主气乃少阴君火。此主气胜临御之气。值此时气高而病必起。起者。即帝
所谓或复还也。如三之客气。乃太阳寒水。主气乃少阳相火。四之客气。乃厥阴风木。主气乃太阴湿
土。五之客气。乃少阴君火。主气乃阳明燥金。终之客气。乃太阴湿土。主气乃太阳寒水。值时气下而
为客气所胜。故其病必殆。殆将也。时气下而不能胜。则病将留止。即帝所谓或留止也。盖风雨寒暑。乃
临御之化。六期环转。客于形而为病。
故必因时气以胜之。此论六气之在外也。陷下者。陷于肠胃之间而成积聚也。冲通者。五运之气。通出
于外。而冲散其病气也。如太阳寒水司天。而五运乃太宫土运。此在内之运气胜之。故病亦不能留止也。
盖六气在外。以应天之三阴三阳。五运主中。以应地之五行。人之五脏。此脏气胜岁气。故虽不陷下。
病留止于外者。亦能冲通而散。盖六气主升降于上下。五运主出入于外内者也。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
纪也。夫皮肤肌腠曰形。腠者。皮肤肌肉之纹理。乃营卫出入之道路。此病形而不病气者也。如病气则与
营卫俱行淫于内。而与魂魄飞扬矣。如传溜于血脉。则入脏腑。为内所因矣。此病形而不病气。亦不溜
于脉中。故为漉汗消瘅寒热留痹积聚五者之病。即陷于内。乃伤脾胃之间。郛郭之中。而不及于脏腑。此
奇邪淫溢。或病形。或病气。或溜于血脉。或入于脏腑。病之变化。不可胜数也。是以伤寒论六篇。首论
三阴三阳之气。以及六经之证。然亦有病形而不病气者。故太阳篇中曰。形作伤寒。盖在天成气。在地成
形。此天地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临病患以观邪之中人。或病气。或病形。或溜
于血脉。或入于脏腑。以知病之轻重。人之死生者。必明乎此。朱氏曰。素问岁运诸篇。有客气胜主气。
而为民病者。主气胜客气。而为民病者。有六气胜五运而为民病者。五运胜六气而为民病者。此概论岁运之
太过不及也。此篇论人之皮薄理疏。风雨寒暑之气。循毫毛而入腠理。为五变之病。故藉主气以胜之。主
气者。吾身中有此六气。而合于天之四时也。
朱卫公曰。气者。三阴三阳之气。相将出入之营气卫气。三焦通会元真之气。所以充行于皮肤肌
腠之间。此病形而不病气。故藉此形中之阴阳。合四时之六气以胜邪。若病气。则又有气之变证矣。倪冲
之曰。按、阴
阳别论云。气伤痛。形伤肿。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盖形舍气。气归形。
故病形必及于气。病气必及于形。此章论病形而不病气。盖阴阳之道。有有形。有无形。有经常。有变易。
上宗曰。理者。皮肤脏腑之纹理也。盖在外乃皮肤肌肉之纹理。在内乃脏腑募原之纹理。故留止而成积
聚者。在脏腑外之募原。故乃伤脾胃之间。而不涉于脏腑。募原者。连于肠胃之膏膜。
卷六
本藏第四十七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荣阴阳。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
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
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
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
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
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曰。
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
六腑亦有小大长短浓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上章论在外之皮肤肌腠。因刚柔浓薄而生病。此章论在内之五脏六腑。有大小高下。偏正浓薄之不同。
亦因形而生病也。夫营卫血气。脏腑之所生也。脉肉筋骨。脏腑之外合也。精神魂魄。五脏之所藏也。
水谷津液。六腑之所化也。是以血气神志和调。则五脏不受邪而形体得安。然又有因于脏腑之形质。而能
长寿不衰。虽犯风雨寒暑。邪勿能害者。有外不离屏蔽室内。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者。此缘脏腑
在大小浓薄之不同。致有善恶凶吉之变异。盖五脏六腑。本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气而成此形。故宜
中正坚浓。以参副天地阴阳之正气。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 而善忘。难开
以言。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
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心小则神气收藏。故邪弗能害。小心故易伤以忧也。心大则神旺而忧不能伤。大则神气外弛。故易伤
于邪也。肺者心之盖。故心高则满于肺中。在心主言。在肺主声。满则心肺之窍闭塞。故闷而善忘。难开
以言也。经云。心部于表。故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心卑下。故易恐以言也。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
善病消瘅热中。按邪气脏腑篇。五脏脉微小为消瘅。盖五脏主藏精者也。五脏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