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肝不效。当清其肺。肺为肾水之上源。肺清则水清。水宁则血宁。清燥救肺汤加蒲黄、茅根、藕节可也。总而 
言之。止血之法。先要虚实寒热认得清。始能补泻温凉用得当。补如阿胶、熟地、线鱼胶等。壮水补虚之药 
也。人参、沙参、燕窝。益气补虚之药也。泻如大黄、芩、连、胆草。苦寒泻火之药也。鲜地、梨、蔗、藕、 
四汁。甘寒泻火之药也。干姜炭、肉桂炭、鹿角炭、枸杞炭。温寒止血之药也。葛氏十灰散。清热止血之药 
也。他如苏子、郁金、降香、青皮、韭汁、则为降气伐肝药。石决明、左牡蛎、海蛤壳、代赭石。则为降血镇 
肝药。皆治血随气上之法也。血瘀则大黄灰、干漆灰、山楂灰、红曲灰。血滑则棕皮灰、莲房灰、榴皮灰、没 
石子。三七、郁金、丹皮。行血中之气也。大蓟、小蓟、茜根。消血中之滞也。侧柏、紫葳、剪草、竹茹。 
凉血中之热也。犀角、玳瑁、珠粉、琥珀、清血中之神也。茅根、牛膝、童便。引血使之下行也。藕节汁、荷 
叶汁、陈蔗汁、止血而兼行瘀也。血药多端。岂仅止涩之剂哉。 
【幼廉注】缪氏治吐血三诀。首条云宜行血不宜止血。深恐止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而病日锢。每致血瘀 
成痨。然行血之药。首推大黄。家君创制立止吐血膏一方。既能引血下行。又能止血逐瘀。凡治血来汹涌。屡 
投辄验。较葛氏十灰散。奏功尤捷。但宜下于妄行之初。不宜下于脱血之后。其次立止咳血膏。(剪草一斤、 
地锦二斤、野百合、黑木耳、白芨、没石子各一两、鲜藕节二两、鲜枇杷叶去毛筋净、鲜刮淡竹茹、鲜茭白根 
各八两、先煎去渣、滤净、入净白蜜一斤、奎冰糖八两、煎浓成膏。)治寻常咳血妄行。每服一小匙。日二夜 
一。空心服。十日即愈。如久病损肺咳血。五更服此。上下午服琼玉膏。一月亦愈。历收成绩。盖因血溢上 
窍。阳盛阴虚。有升无降者。十居八九。故家君立此降气泻火。补络填窍二方。随证酌治以取效。惟杨仁斋谓 
失血一证。有阳虚阴必走者。百中常见三四。故舒驰远于虚损失血。极斥滋阴之谬。陈修园亦主此说。皆属此 
等因证。治以陕西丁雁峰先生秘传血证二方。最多神效。治血第一方。(广郁金、炒黑紫苏、真川朴、酒炒生 
锦纹各八分、枳壳、桔梗、当归各七分、紫 桂五分、水二钟、煎成、加童便半盏、姜汁一小匙、和匀同 
冲、只服一二剂。)治血第二方。(麦冬二钱、川贝、川断各一钱、赤芍七分、远志六分、山药四分、益母 
草三分、水二钟、煎八分、服十剂、不论老少男女、新旧吐血之症、照服立愈除根、如服数剂、吐血已止、亦 
须服完十剂之数、也勿加减药味、改动分量至嘱至嘱、此症忌服寒凉、以致血凝气滞、倘先误服凉药者、服此 
方、渐次咳嗽痰涎、阴寒尽化、服完后、或空咳不止、可服健脾丸。)蓉城名医张少泉先生发明曰。前方妙在 
枳、桔、朴、苏。提降疏通。使邪无所留滞。再以当归、郁金。从血中开导。后以肉桂佐大黄。温通下行。引 
以姜汁。童便。俾浊液仍归浊道而出。血何能上逆耶。时医遇此症。专主育阴清火。填涩阴腻。使内瘀一无去 
路。宜其愈治愈剧也。前方极力廓清后。或伤脏气。故后方用续断补肝。远志补心。山药补脾。麦冬补肺。犹 
虑余瘀不尽。复以赤芍、益母通涤之。以川贝清化之。与前方攻补兼施。立收奇效。此方百试百验。医家及病 
家。宜广传之。其次鼓峰固元汤加五味。(潞党参、炙黄 、酒炒白芍各三钱、归身二钱、炙黑甘草一钱、 
黑炮姜五分拌捣五味子三分、陈南枣两枚。)亦治阳虚阴走之失血。其因多属内伤情志。饥饱失时。脾胃先 
病。必见恶心神倦。自汗肢厥等症。故用参、 为君。固其元气。气固则血循经络。不止血而血自止。但阴走 
血必虚。臣以归、芍、甘草。补血养胃。僧慎柔云。凡欲止吐血。必须炒黑干姜、五味子二物。故佐以干姜炮 
黑。血见黑即止。五味酸收。能收逆气也。虽然。真阴失守而走。势必格阳于上。血随而溢。以致大吐大衄。 
恶心干呕。手足厥冷。六脉微细。元阳脱在顷刻者。速宜景岳镇阴煎。(别直参三钱、附子二钱、紫 桂八 
分、拌捣大熟地六钱、黑炮姜七分、淮牛膝、泽泻各钱半、炙甘草一钱。)益气固脱。滋阴纳阳。以救气随血 
脱之危症。失血狂吐之候。临证时每有所见。不可不知此急救之法也。 
【荣斋按】“夹血伤寒”,俞氏指出“一名伤寒夹瘀”。秀山先生更明白地说∶“先有瘀血在内,因感 
时病,引动痼疾,谓之夹血。与太阳病当汗不汗,邪陷暴结而为蓄血者,仍同实异。”在此,我们可以知道 
本症与蓄血不同,与伤寒兼失血亦各异。不过、举一反三,同中求异,了解其有关方面的证治,我们是应该 
争取的。关于伤寒兼“失血”,廉臣先生已作了详细的介绍,分“衄血”“咳血”“呕吐血”“齿血”“便血” 
“溺血”六种,论证清楚,治法都是他一生经验的结晶。只“蓄血”症未曾提及,特作如下补充。考《伤寒论》 
说∶“凡太阳病不解,其邪由经入腑,热结膀胱,则血凝蓄,血瘀则心气结,其人故如狂;血下者愈,邪从 
血下而解也。其外不解者,当先解其外,宜桂枝汤。外已解,但小腹急结者,是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下之。” 
又说∶“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脉微而沉者,病邪向里也。反不结胸者,热结下焦也。其人发狂,小腹 
硬满,小便自利 
者,以太阳随经瘀血蓄于里也。抵当汤下之,则愈。”从这两条经文中可以看出“蓄血”的证状, 
是∶“如狂”,“小便自利”,“小腹急结”,甚则“发狂”,“小腹硬满”;许学士又补出“蓄血在上 
则喜忘,蓄血在下则为狂。”至于治法,在经文里可以看出有两个阶段;桃仁承气汤是治瘀血初结的阶段, 
抵当汤是治瘀血已结的阶段。从前后两条经文里观察证状,也显著地分出轻重;前条说“小腹急结”, 
后条说“小腹硬满”,“硬满”原较“急结”为重。前条说“如狂”,后条说“发狂”,“发狂”原较 
“如狂”为重。前条有“血下者愈”,后条须下其血乃愈,较血能自下者为重。前条不言脉,我意当在浮而 
数之例,后条则“脉微而沉”,原较前为重。前条用植物性药,后条用动物性药,动物性药的功能原较 
值物性药为烈。这都是彰明较着的事实。《伤寒第一书》则加以分析说∶“蓄血一症,虽病在血分,亦须 
分别阴阳治之。如血瘀上焦为阳,血蓄下焦为阴;太阳失表,热瘀于里,血蓄下焦为阳,太阳误下,阳气 
下陷,血蓄下焦为阴。上焦蓄血,因不得汗不能发 而蓄血也,其脉人迎必紧,紧者,数而有力之象也。 
外证面红舌燥,发躁欲狂,或头摇目瞪,大便下血水,两手除食指之外,其余各指皆抽掣是也;宜犀角、 
桃仁、生地、赤芍、归尾、丹皮、丹参、郁金之类,清之行之。下焦阳证蓄血,即仲景所称热结膀胱之证, 
桃仁大黄之属下之是也。若下焦阴证蓄血,乃因误下阳气下陷,阴血受伤,血因寒而凝也。其见证面白唇 
青,眉皱目瞪,寒战口噤,舌苔白滑,大便下血水,两手除食指之外,其余各指皆抽掣是也、宜温补之。 
如人参、附子、白术、当归、肉桂、桃仁、升麻、炙草之类,温补以升阳气。”这又是掌握原因,分析现证 
的医疗方法,是值得采取的。 

第九章·伤寒夹证
第五节·夹阴伤寒
属性:(一名伤寒夹房劳) 
【因】房劳伤精而后。骤感风寒。或夏月行房后。恣意乘凉。触犯风露。 
【证】身热面赤。或不热而面青。小腹绞痛。足冷蜷卧。或吐或利。心下胀满。甚则舌卷囊缩。阴极发躁。 
或昏沉不省。手足指甲皆青。冷过肘膝。舌苔淡白滑嫩。或苔黑滑。舌本胖嫩。 
【脉】六部沉细。甚或伏绝。或反浮大无伦。沉按豁豁然空。陶节庵所谓不拘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 
而软。或空大而散。甚则重按全无。皆为色欲内伤。猝受寒邪。阴气独盛。阳气以衰是也。 
【治】外则先灸关元、气海。以回元汤。内则先用参附再造汤。助阳发表。或用麻附细辛汤加人参、干姜、温 
经散寒。如脉伏绝。阴极发躁。继即神气昏沉。不省人事者。速用回阳急救汤。提神益气。回阳生脉。 
如脉沉迟。身疼足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