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煎汁而灌之,增其毒而倒其胃,此等恶物,即令
医者自服之,亦必胃绝肠裂,况孩提乎!凡用此等药
者,必预决此儿死于何日,十不失一,其父母翻盛称
其眼力不爽,孰知其即死于彼所用之药也。或有元
气充实,幸而不死者,遂以为非此等大药不能挽回,
而人人传布,奉为神方矣!更可异者,强壮之年,医
者黄芩、麦芽,俱不敢用,以为克伐;孩提之子则石
膏、大黄,成两成斤,毫罔顾虑,至此而极,无奈呼
天抢地以告人,而人不信也。
又有造为螳螂子之说者,割开颐内,取出血痰。
此法起于明末海滨妖妇骗财之法,惟苏、松二处盛
行,割死者甚众。盖小儿有痰火者,吃乳数日,必有
一二颐肿,厌食,名曰妒乳。用薄荷、朴硝为末,
搽一二次即愈,即不治亦愈。至所割出之痰块,或大
或小,人因信之。不知颐内空虚之处,人人有此,割
则复生,并非病也。不然,何以普天下之小儿,从未
有患螳螂子而死者,独苏、松有此病耶?此亦一害,故并及之。
外科
属性:治外科,始起欲其不大,将成欲其不痛。大则伤
肌烂肤,腐骨穿筋,难以收口;痛则冲心犯胃,耗血亡
津,恶症丛生矣。故始起之时最重围药,束其根盘,
截其余毒,则顶自高而脓易成,继则护心托毒治其
内,化腐提脓治其外,自然转危为安。乃始则不能束
毒使小,又无护心定痛之方,惟外用五灰、三品,
内服桂、附热毒等药,必至腐肠烂肉,更轻用刀针。
割肉断筋,以致呼号瞀乱,神散魂飞,宛转求死,仁
人之所不忍见也。况痈疽用刀太早,最难生肌收口。
凡毒药刀针,只宜施于顽肉老皮,余者自有提头呼脓
之法,至于恶肉,自有消腐化水之方,故能使患者绝无
痛苦,收功速而精神易复。乃此等良法,一切不问。
岂传授之不真,抑或别有他念也。更可骇者,疮疡之症
最重忌口,一切鲜毒,毫不可犯,无书不载。乃近人
反令病者专服毒物,以为以毒攻毒。夫解毒尚恐无
效,岂可反增其毒,种种谬误,不可殚述。间有患
外症之人,若用安稳治法,全不以为妙,用毒药刀
针者,血肉淋漓,痛死复活,反以为手段高强,佩服
深挚,而遍处荐引。因知疾痛生死,皆有定数,非人
所能自主,而医者与病患以苦楚,亦病者有以召之也。
治法
属性:凡病只服煎药而愈者,惟外感之症为然,其余诸
症,则必然丸、散、膏、丹、针、灸、砭、镰,浸
洗、熨、 ,蒸、提、按摩等法,因病施治。乃今之
医者,既乏资本,又惜功夫,古方不考,手法无传,
写一通治煎方,其技已毕。而病家不辞远涉,不惜重
聘,亦只求得一煎方,已大满其愿。古昔圣人穷思极
想,制造治病诸法,全不一问,如此而欲愈大症痼疾,
无是理也。所以今人患轻浅之病,犹有服煎药而愈
者,若久病大症,不过迁延岁月,必无愈理也。故为医
者,必广求治法,以应病者之求。至常用之药,一
时不能即合者,亦当预为修制,以待急用,所谓工欲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奈何欲施救人之术,而全无救人之具也。
制剂
属性:古时权量甚轻∶古一两,今二钱零;古一升,今
二合,古一剂,今之三服。又古之医者,皆自采鲜药,
如生地、半夏之类,其重比干者数倍,故古方虽重,
其实无过今之一两左右者。惟《千金》、《外台》间
有重剂,此乃治强实大症,亦不轻用也。若宋、元以
来,每总制一剂,方下必注云∶每服或三钱,或五钱。
亦无过一两外者,此煎剂之法也。末药则用一钱匕;
丸药则如桐子大者十丸,加至二三十丸。试将古方细
细考之,有如今日之二三两至七八两之煎剂乎?皆由
医者不明古制,以为权量与今无异,又自疑为太重,
为之说曰∶今人气薄,当略为减轻。不知已重于古方
数倍矣,所以药价日贵而受害愈速也。又有方中熟地
用三四两,余药只用一二钱者,亦从无此轻重悬殊之
法。要知药气入胃,不过借此调和气血,非药入口即
变为气血,所以不在多也。又有病患粒米不入,反用
腻隔酸苦腥臭之药,大碗浓煎灌之,即使中病,尚难
运化,况与相反之药,填塞胃中,即不药死,亦必灌
死,小儿尤甚。又不论人之贫富,人参总为不祧之
品。人情无不贪生,必竭蹶措处,孰知反以此而丧
其身,其贫者送终无具,妻子飘零,是杀其身而并破
其家也。我少时见前辈老医,必审贫富而后用药,尤
见居心长浓,况是时参价犹贱于今日二十倍,尚如此
谨慎,即此等存心,今人已不逮昔人远矣!
煎药服药法
属性:煎药之法各殊∶有先煎主药一味,后入余药者,
有先煎众味,后煎一味者,有用一味煎汤以煎药者;
有先分煎,后并煎者;有宜多煎者(补药皆然);有
宜少煎者(散药皆然);有宜水少者;有不煎而泡渍
者;有煎而露一宿者;有宜用猛火者;有宜用缓火者;
各有妙义,不可移易。今则不论何药,惟用猛火多煎,
将芳香之气散尽,仅存浓浓之质。如煎烧酒者,将糟
久煮,则酒气全无矣,岂能和营达卫乎?须将古人所
定煎法,细细推究,而各当其宜,则取效尤捷。
其服药亦有法。古方一剂,必分三服,一日服三
次;并有日服三次,夜服三次者。盖药味入口,即行
于经络,驱邪养正,性过即已,岂容间断?今人则每
日服一次,病久药暂,此一暴十寒之道也。又有寒热
不得其宜,早暮不合其时,或与饮食相杂,或服药时
即劳动冒风,不惟无益,反能有害。至于伤寒及外症
痘症,病势一日屡变,今早用一剂,明晚更用一剂,
中间间隔两昼一夜,经络已传,病势益增矣。又发散
之剂,必暖覆令汗出,使邪从汗散;若不使出汗,则
外邪岂能内消?此皆浅易之理,医家病家,皆所宜知
也。又恶毒之药,不宜轻用。昔神农遍尝诸药而成本
草,故能深知其性。今之医者,于不常用之药,亦宜
细辨其气味,方不至于误用。若耳闻有此药,并未一
尝,又不细审古人用法,而辄以大剂灌之,病者服之
苦楚万状,并有因此而死者,而已亦茫然不知其何故;
若能每味亲尝,断不敢冒昧试人矣。此亦不可不知也。
延医
属性:疾病为生死相关,一或有误,追悔无及。故延医治病,乃以性命相托也,何可不加意慎择!如无的确
可信之人,宁可不服药以待命。乃世人独忽于此,惟以耳为目,不考其实学何如?治效何若?闻人称说,
即延请施治,服药无效,毫不转念,甚而日重一日,惟咎已病之难痊,不咎医者之贻误。孰知药果中病,
即不能速愈,必无不见效之理,不但服后奏功,当服时已有可征者。如热病服凉药,寒病服热药之类,
闻其气已馨香可爱,入于口即和顺安适;如不中病之药,即闻其气已厌恶,入于腹必懊 。《内经》云临病
人问所便,此真诀也。今人则信任一人,即至死不悔,其故莫解,想必冥冥之中,有定数也。又有与此相反
者,偶听人言,即求一试,药未尽剂,又易一医,或一日而请数人,各自立说,茫无主张。此时即有高明之人,
岂能违众力争,以遭谤忌,亦惟随人唯诺而已。要知病之传变,各有定期,方之更换,各有次第,药石乱
投,终归不治,二者事异而害同。惟能不务虚名,专求实效,审察精详,见机明决,庶几不以性命为儿戏矣!
秘方
属性:古圣设立方药,专以治病,凡中病而效者,即为秘方,并无别有奇药也。若无病而服药,久则必有偏
胜之害,或有气血衰弱,借药滋补,亦必择和平纯粹之品,审体气之所偏而稍为资助。如世所为秘方奇术、
大热大补之剂,乃昔人所造以欺人者,无不伤生。更有一等怪方,乃富贵人贿医所造者。余曾遇一贵公子,
向余求长生方,余应之曰∶公试觅一长生之人示我,我乃能造长生之方;若长生者无一人,则天下无长生
之方矣。其人有愠色。是时适有老医在其家,因复向老医求得之。乃傲余曰∶长生方某先生已与我矣,公
何独吝也?余视其方,乃聚天下血肉温补之药,故难其制法,使耳目一新者。余私谓老医曰∶先生之长生
方,从何传授?老医曰∶子无见哂,子非入世行道之人耳!凡